商道故事:牛肉小店的大生意

在山西平遥古城里挤着这样一家名叫宝聚源的牛肉店,面积不足百平,店员不过三个,却能日日脱销卖断货,回头客络绎不绝。城内销售平遥牛肉的店铺成百上千,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但小小的它却经受住了十余年来顾客的考验、扛过了疫情的阴霾。虽然不像行业龙头老大“冠云”那样声名在外,但宝聚源也凭借自己的稳扎稳打开辟出了一番天地。谈起自己的生意经,店长刘海燕滔滔不绝……

商道故事:牛肉小店的大生意

小肉块儿 大讲究

       宝聚源牛肉店开在西大街文涛坊古兵器博物馆旁边,斜对面是集福巷小吃街,店长刘海燕从事这个行业十余年了。一说起平遥牛肉,她头头是道:“在平遥古城墙还没出名的时候,平遥牛肉就已经很有名了。”

史料记载,平遥牛肉加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传,汉文帝之子刘恒为代王建都平遥时,发达的农耕生产为牛肉加工提供了大量肉源,更有“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说法。直至明代中期以后,平遥牛肉跟随晋商走遍大江南北,肉路随商路而“货通天下”。直到2003年获批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刘海燕说,平遥牛肉肉鲜味美的秘诀不在肉,而在水。平遥本地的水质较别处偏咸,所以在腌制的时候不用卤、不要酱,只消一把盐作为调料足以。腌好后的肉再用特殊工艺煮熟,就可以达到最佳风味。

现切的牛肉色泽鲜红、纹路清晰,口感软而不糯、瘦而不柴,托在手中咸香扑鼻,若是将牛肉切成薄片,再蘸上一碟山西的老陈醋,那滋味更是齿颊留香,所以本地人盛传“醋加牛肉是绝配”。如此美味成为许多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凉菜,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垂髫小儿都是平遥牛肉的忠实顾客。

商道故事:牛肉小店的大生意

小商铺 大掌柜

       宝聚源虽然店面不大,但货品摆放得整齐有序;店员虽然仅有三名,但个个热情好客。刘海燕作为店长兼“金牌销售”,自有一套拿手本领。她不仅有能听懂各路方言的“金耳朵”,还有看一眼就能辨别顾客购买意向的“金眼睛”,更有将产品卖点讲的引人着迷的“金舌头”。而这些本事都是她通过二十年的磨炼一点一滴积累来的。

十多年前刘海燕初出茅庐,带着青涩与稚嫩。别说抓着路过的顾客侃侃而谈了,就算是本来有购买意向的顾客进店,她也不敢开口介绍,生怕自己错说漏说搅黄了生意。可有言道,勤能补拙。刘海燕心里始终憋着一股劲儿,她不服气:为啥别人都行,自己不行呢?所以她偷偷地观察老店员们怎么接待,有样学样地对待自己的顾客。除此之外,她还用笔写下产品卖点,默默背诵牢记于心。在理货的时候留心厂家、保质期、生产日期等信息,连同行的竞品她也花心思去了解。时间长了,刘海燕不仅在与顾客沟通的时候能对答如流,也能大着胆子向路人招揽生意介绍牛肉了。

有了像刘海燕这样负责任的员工,宝聚源的生意越来越好,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吃着好的便留下微信,再订购时刘海燕亲自挑选包装,邮寄上门。慢慢的,很多优质牛肉的生产厂家也来与她合作,指名让她代理销售。三年疫情,许多同行都入不敷出、闭店停业,宝聚源却凭借着金牌销售带来的好口碑,逆流而上,不仅主店运营良好,还维持住了分店,刘海燕也因此被任命为店长。

肩上的担子重了,她也更认真了,在培训新人这件事上更是毫无保留。对于内向的销售员,她拉着对方讲自己的经历,鼓励对方打开心结;而对于那些刚入行的新人,她也毫无保留地传授与顾客沟通的技巧、辨别牛肉是否新鲜的标准等。她的耐心和细致,让大家很感动。

商道故事:牛肉小店的大生意

小镇子 大生意

       随着疫情结束,平遥古城景区的游客又多了起来,但与三年前相比仍有差距。刘海燕坦言,在疫情前的五一、国庆黄金周,游客数量是现在的几倍,很多人就是奔着平遥牛肉来的,店里每人每天的销售额能达到两三千元。

现在不仅人流量少了,实体店还要经受线上销售的冲击。游客们想购买平遥牛肉有很多选择,不仅景区的实体店里卖,线上网店里的产品也是琳琅满目。曾经有人给刘海燕提出建议开个网店,但她斟酌再三还是决定稳扎稳打,“平遥牛肉的发展市场相对饱和了,口碑也很稳定,相对开网店来说,我还是想在线下发展。”刘海燕认为网店需要负责的事项更多,比如保鲜方式、物流冷链等都难以掌控。牛肉卖的就是一个“鲜”,而且品质好的肉并不廉价,所以一旦顾客退货处理不好就是赔本,搞不好会影响自己来之不易的口碑。

时近中午,顾客摩肩接踵,刘海燕忙得脚不沾地。一位26岁的小哥从广东远道而来参加国际电影展,听说平遥的牛肉不错,就在网上搜索店铺信息,发现刘海燕所在的宝聚源正在推荐之列,于是报着试试看的心理前来,没想到试吃之后,确实地道。买得称心,让他感觉不虚此行。也有许多回头客已经不需要刘海燕介绍,自己熟门熟路地走到陈列柜前要求店员称肉:“我们来平遥,买点醋,买点牛肉,都已经成习惯了。”

虽然自家店面小、店员少,但有句生意经说得好:和气客自来,冷语客不买。不怕生意小,就怕客人少。看着店员们忙碌的身影,刘海燕喜气洋洋,她急切地出门招呼顾客,看见阳光热烈人群熙攘,目光所及之处充满希望。

文:新闻采写研修班刘可可 

图 :任朵 

录音整理 :史欣宇  

指导教师:姜蔚

发布者:欢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5023.html

欢欢的头像欢欢晋中信息学院
上一篇 2023年11月6日 17:55
下一篇 2023年11月7日 17:58

相关推荐

  • 曾广州:举家闯“瓷都”

    景德镇特色的高岭土造就了“瓷都”的盛名,大大小小的瓷器店遍布城市的大小街道,曙光路有一家“正辉陶瓷”开在两个小区中间的临街,人来人往充满了烟火气。 这里不止有精美的瓷器,还有不少瓷器与人的故事。 瓷器…

    2023年9月12日
  • 王仙琼:从乡下到城里的“童装生意路”

    导读: 二十四年前,王仙琼,还是一名朴实的涪陵农妇,眼见周遭乡邻进城务工,内心涌动不甘。她决心改变命运,挽起袖子摆摊创业。为将童装生意做大做强,她干脆迁居合川。王仙琼的创业之路,是否能花开富贵? 初次…

    2024年3月20日
  • 95后运营专家:我被流量推着走

    导读 作为央视《国宝档案》的摄像组长,管理着几十个人的摄影团队。一度认为可以在央视干一辈子的张益铭,突然遇到赞助商撤资,节目直接腰斩,自己也只能从央视离开。在巨大的失落中,他收拾好心情,迅速转型,很快…

    2023年12月30日
  • 采访手记:思维能力原来这么重要

    采访补习班的这篇稿子,前前后后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我本来都快忘了,或者说不抱什么希望了。没想到今天下午,李老师突然微信上告诉我说稿子调整完了,约我下课当面交流。 我在李老师办公室看到了最后的成稿,说实…

    2023年10月20日
  • 从红火一时到困局难解,小卖部路在何方?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营供销社的“退场”,小卖部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活跃在城镇、乡村。几十年后的今天,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大卖场也迅速挤占乡村市场,小卖部陷入了经营困境。 困局之下,曾经红火一时的小卖…

    2023年9月22日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