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凤仪门进入平遥古城,抬眼望去街道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朱色的门楣与路面的青色石板交相呼应,为街道尽添古韵。再往前走百步,一家名为宝聚源的牛肉铺子就会映入眼帘,今天恰逢周末,客人络绎不绝。
平遥牛肉作为平遥古城的特产声名远播,几乎每位远道而来的游客都会慕名带回家几块儿。这不,几位操着青岛口音的游客进门了:“你们这牛肉有什么口味呢?”
“有麻辣的、酱香的、五香的,都可以尝尝,好吃就带回去点儿。”店长刘海燕热情地招呼。她麻利地拉开冷藏柜门,右手取出一块儿牛肉托在掌中,左手熟练地剥开包装纸,只见牛肉色泽鲜艳,肉质鲜嫩,纹理清晰,还散发着诱人的咸香。刘海燕撕下一条递给顾客品尝。
“味道确实不错!把这块儿给我包上吧。”对方爽快地付了账。
作为品质优良的特产,平遥牛肉十分畅销,所以很多当地人都从事牛肉生意。宝聚源的店长刘海燕就是其中一个,她干这行已经十多年了。作为金牌销售,她对牛肉可谓了如指掌。“判断牛肉新不新鲜,那不用尝,从牛肉的颜色就能看出来。新鲜的牛肉色泽比较鲜艳,因为牛肉本身颜色就是鲜红的,打开就能闻到肉香,如果没有的话,那肯定就是不新鲜。”
多年的经验让刘店长对本地的牛肉有深刻了解,她解释:“平遥牛肉的特殊之处不在于牛肉,而在于平遥当地的水。平遥县的水微咸,用这种水来煮肉不需要添加任何香辛料就能既保留牛肉本身的香味,又产生独特的风味。”
店里牛肉的品类非常丰富,除了现切牛肉外,还有用镀铝扭结膜包装的牛肉粒、单独分装的牛肉干等,保质期依次递增,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除此之外,牛肉的口味更是多样,原味、五香、麻辣、甜辣等应有尽有。
据刘海燕介绍,店里卖的最好的是原味牛肉,工厂的送货员每天早上七点送来店里。一次的量大概有四五十斤,生意好的时候半天就卖光了。而柜台上包装好的牛肉更是不到一个月就得补一次货。
问起买卖火热的秘诀,刘海燕解释到:“顾客要买肉的话,不管提出啥要求,能满足的我们就尽量满足,如果人家说不要了,我们也不会强买强卖,还是以顾客自己的感觉为主。顾客如果要退、换都是可以的,而不是你买了我们就不管了,不让挑选换货的情况在我们这儿不存在。”而对于那些不方便来店里的回头客,只需发个消息写好口味和数量,刘海燕就会尽快把肉用礼品盒打包好寄去,正是由于这样耐心细致的服务态度,她的回头客源源不断。
谈到自己在销售方面的辉煌成绩,刘海燕笑着对我们说,在疫情之前客流量比较大的时候,一天卖两千多元不成问题。别看刘店长现在雷厉风行、侃侃而谈的样子,其实她刚开始她是一个纯正的i人,从事这份工作时遇到了不少困难,。
那时候的她性格腼腆,又没什么销售经验,常常因为担心自己摸不准顾客心思而不知道怎么开口,看着同事们滔滔不绝的样子,她将顾客不买归咎于自己表现不佳。最委屈的是碰到讲方言的顾客,她因为听不懂对方的问题而无从解答,顾客不耐烦了便会数落她,她还因此挨过骂。但这些气只能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但凡最后人家把东西买了,她还是会笑脸相迎。这些事情经历多了,她的经验也逐渐丰富。
二十多年过去,刘海燕练就了“三到”的本事,“心到”将每件产品信息烂熟于心、“口到”对着顾客流利地介绍信息、“眼到”随便哪个人走进店里,刘海燕只消一眼就能判断对方是否有购买意向。而那些听不懂的方言也随着词汇的积累都能听懂了。
练就“三到”让每个天性内向的销售都不得不“脱一层皮”,而大环境的困难更使大家的境遇雪上加霜。
三年疫情让旅游业遭受重创。平遥牛肉也跟着受到冲击。刘海燕回忆:“那三年我们几乎就关着,没什么生意。三年下来一大批同行都干不下去了”,说着她指了指街道对面的商铺:“那以前就是一家卖牛肉的,今年开始干起旅拍了。”
刘海燕说,疫情之下店铺随时都会关门歇业,但两个店面的租金却难以减免,那时候几乎是入不敷出,但她的店铺最终靠着自身多年稳扎稳打积累下的客源渡过了难关。
疫情期间实体店铺经营困难,可线上直播带货发展火热,但是刘海燕并没有人云亦云,她有自己的考量:“这些直播带货的大多都是由厂家来做,我们必须得考虑成本因素,所以目标还是定在线下培养回头客上,因为你尝了你觉得好,你可以回购。每个人口味不同,说的再好不如亲自来尝一口。”
刘海燕是成百上千的平遥牛肉经销商的缩影,平遥牛肉正是靠着这群真诚质朴的晋商才能走出平遥、走向四海、走进人心。就像原味牛肉醇厚质朴却销量最佳,经营之道也须回归本真方能制胜长兴。
文:新闻采写研修班王思祺
图: 刘天宇
录音整理: 史欣宇
指导教师:姜蔚
发布者:欢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