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生获两项全国一等奖,共获四项大奖!

10月31日晚11点,第十三届铁塔记者文化节全国大学生新闻采写大赛公布获奖名单。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綦江校区学生谭威、李玉莲,合川校区学生陈燕的新闻作品从全国众多985、211高校学子作品中脱颖而出,共斩获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

喜报!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生获两项全国一等奖,共获四项大奖!

喜报!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生获两项全国一等奖,共获四项大奖!

喜报!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生获两项全国一等奖,共获四项大奖!

喜报!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生获两项全国一等奖,共获四项大奖!

在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綦江校区指导教师郝树静的指导下,谭威同学主笔的《一元馒头的使命》获得比赛通讯类一等奖,文章从涪陵红酒小镇的一元馒头店作为切入点,讲述了一元馒头背后的故事和蕴含的社会责任,用细腻的文笔讲述了一个温情的故事。同时,他主笔的《〈黑神话悟空〉走红世界——除了自信,我们还能做什么》也从文化自信到文化传承的角度,斩获本次大赛评论类二等奖;李玉莲同学主笔的《寿衣店内的欢声笑语》则从一个寿衣店老板的视角,讲述了开寿衣店创业背后的辛酸与艰辛,获得本次大赛非虚构类一等奖。在合川校区指导教师罗影的指导下,陈燕同学的新闻评论《为何博物馆愈发“热”?离不开“年轻力”》则探讨了博物馆出圈的话题,引出如何让博物馆文化基因更加契合青年群体体验偏好的观点,获得本次大赛新闻评论二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赛所获的两项一等奖,素材均来自于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商道故事》项目,该项目以学院老师带学生采访小微企业为主,在小人物的商业故事中梳理其商业脉络,整理成文章,在培养学生新闻采写能力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商科思维,让学生在采访中学到专业的商业知识。

据悉,本届铁塔记者节以“礼赞75载风华,谱写时代篇章”为主题,吸引了全国多所高校本科生及研究生参与,共有1000余份作品参与角逐。大赛创办于2012年,距今已有12年,是全国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学生记者节之一。

学生获奖感言:

喜报!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生获两项全国一等奖,共获四项大奖!

谭威(2022级大数据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班,新闻采写产业学院2023级学员):昨天晚上,当我得知第十三届铁塔杯入选名单公示之后,我内心十分忐忑,点进名单,一个一个往下翻,手忍不住发抖。才翻到消息类的时候,我已经手上全是汗水了,手机屏幕都无法滑动。我越来越紧张,一方面是害怕自己没有选上,所有的期待都将化为泡影,更担心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花费的大量时间和努力可能都是白费。

我停了下来,深吸一口气,在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没评上也没关系,下次再努力一点就好了”。我努力调整好心态,用衣角擦了擦手上的汗,再次鼓起勇气开始继续往下翻。终于,当我看见评论类二等奖那里出现我的名字之后,那一刻,仿佛压在心头的巨石瞬间消失,如释重负,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觉得自己长久以来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应。

然而,惊喜还在继续,我继续往下翻,没想到,我的作品在通讯类也获奖了,还是一等奖!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无比的兴奋,连夜将获奖结果告诉了郝老师,我们一起欢呼雀跃,这次获奖,是我暑假冒着炎热天气奋笔疾书最好的回报。

回顾获奖新闻评论《〈黑神话悟空〉走红世界——除了自信我们还能做什么?》的创作历程,从初稿到最终定稿,我一共修改了八次左右,每一次修改不仅我的内容发生了改变,连论点都在发生改变。修改第三次时,郝树静老师看了我修改的稿子,依然一针见血指出:文章中依然没有明确的论点,让我继续修改。

于是,我开始从头思考,决定从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深挖民族自信,以及带给游戏行业的启发。于是在指导老师郝树静的指导下,我又修改了四次,因为论点的确定,每一次都在深挖内容,使得评论内容更加的深入,这次才有了一众重点高校学子作品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回想过去,自从加入新闻采写产业学院以来,在郝老师的指导下,我还曾获得过2024年首届全国中小企业品牌营销案例公益大奖的最佳创意奖,这些奖项,不仅是荣誉,更诉说着我的成长,是我每一次在实践中磨砺的成果。

展望未来,我将会继续努力,在学习中成长,和其他新采学员们共同进步。

 

喜报!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生获两项全国一等奖,共获四项大奖!

李玉莲(2022级大数据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5班,新闻采写产业学院2023级学员):在郝树静老师告知我《寿衣店内的欢声笑语》这篇稿件获得铁塔杯非虚构类一等奖时,我震惊了,然后才是欣喜。这份奖项是我进入新采学院后获得的第一份荣誉,没想到我竟然获得了一个全国比赛的奖项,还是一等奖!不仅是对我写作成绩的认可,更鼓舞了我在接下来的写作路上不断前行。

回顾这篇稿子的创作过程,从第一次得知要去采访寿衣店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因为这个行业在我的记忆里是灰色的,相信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也是。因为中国人在骨子里有一种逃避的想法,所以这也就是我对它感到陌生与害怕的原因。

但是采访后,我才发现我思想的狭隘——死亡不该让人恐惧,它是每一段人生的必经之路。所以,我把采访内容形成文字,形成文章,写的时候,我在想,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想告诉所有人,去打破行业的偏见,殡葬行业者和任何一份职业一样,都值得我们尊重。

在写作的时候,我遇到过许多瓶颈,总觉得想法很多,但是无法动笔。这让我很痛苦,写下第一版时,我发现文章又没有清晰的逻辑线了,都是没有意义的白话。我询问郝老师的意见,郝老师说,在不知道如何下笔的时候,可以去多看一些相关行业的新闻文章,说不定就有思路。于是,我翻阅了大量的殡葬行业的文章,在了解的这些内容的同时,我也更知道了文章主人公成少钦的不易,开始带着思考慢慢整理录音稿,一点一点将他的故事写完整。

从发现自己的不足到改进,我走了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建立了自己的认知。庆幸这一路上有老师的鼓励,带着我去了解每一个行业背后的故事,用采访建立起了自己更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一个非新闻专业的新人小白到能获得一等奖,能被更多人看到,我感谢自己的努力和不放弃,以及老师的指导。相信在未来的路上,我能写出更多优秀的文章,让更多人看到我的所思、所想。喜报!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生获两项全国一等奖,共获四项大奖!

陈燕(2022级淬炼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4班,新闻采写产业学院2023级学员):非常高兴能在本次第十三届铁塔文化记者节评论比赛中获奖,非常感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提供的参赛机会,特别是罗影老师的悉心指导。

这次比赛的时间非常紧迫,在与老师多次深入探讨后,我们最终确定了“博物馆热”这一话题。带着对这个主题的热情,我迅速开始撰写初稿。由于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新闻评论类稿件,所以在写作过程中面临了许多挑战。罗老师耐心地指出了我的稿件中的不足,特别是以下几点:举例不够充分、数据支持不够全面以及观点表达不够明确。这些反馈让我意识到,评论写作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需要深刻的分析和严谨的论据。

在罗老师的启发下,我们决定以“年轻力”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一概念不仅能够体现博物馆吸引年轻人群体的多元化现象,更彰显了文化传承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经过不断地修改与调整,我才完成了那篇《为何博物馆愈发“热”,离不开“年轻力”的新闻评论》。

这次参赛让我收获良多,我深知自己在写作领域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新闻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虽然获得了这个奖项,我更看重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能力和经验。我将继续在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努力提升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和思维的能力。

文/郝树静

发布者:郝树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304.html

(1)
郝树静的头像郝树静
上一篇 2024年11月1日 09:20
下一篇 2024年11月3日 09:29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