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川融媒体中心实习已经过去大半,我如往常一般研读报纸。在看报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篇文章《发挥生态优势、做足山水文章、壮大产业特色——涪江之畔:一“涪”大美画卷在合川徐徐展开》,这与平时接触的新闻相比较,目的性不明确,显得尤为特别。
这篇文章措词用句都特别“美”,。内容丰富完整,结构灵活多样,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写作手法与时政类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如若不是出现在报纸上,我可能不会认为这是一则新闻。
我看到这篇新闻报道的记者是王灿和刘鑫宇,而王灿此刻就在办公室,这是一个请教的绝好机会。我询问王灿:“新闻还可以这样写吗?”王灿看了一眼文章,对我说:“这是一篇软文,跟其他新闻不太一样。我们平时写的新闻多数是时政、社会和经济类新闻,软文写得相对较少。”
“软文?”这并不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之前罗洪主任为我解答困惑的时候也曾提到过,但当时我将重心放在了其他新闻上,并未深入了解何为软文。
“那软文和其他新闻有什么区别吗?”我继续问。
“首先,软文用词没有时政类新闻简洁、精炼、客观。它比较“软”,用词很美。其次,软文灵活多样,没有固定结构。但作为新闻,基本的导语和内容仍旧存在。并且,它不像时政类新闻拥有很强的时效性,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宣传,因而描述性语句偏多,且内容丰富完整。”
听了她的表述,发现确实是这样。比如,文章中描述渭沱镇七星村的蔬菜种植基地是这样写的,“蔬菜种植基地里,玉米苗排列整齐在风中摇曳;四季豆藤肥叶茂长势喜人;豇豆、土豆、番茄、茄子、辣椒等蔬菜各自为‘阵’,争先恐后地汲取阳光和水分,奋力向上生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画面似乎就呈现在我眼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我想一睹风光。
在我看来,写新闻是为了向公众传递信息、报道事实、引起关注或者影响观点,那写软文最终的宣传目的是什么?王灿解答了我的疑惑:“软文主要借助新闻事件进行传播,吸引大量读者关注,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知名度、美誉度,达到宣传的目的。你刚刚看的这篇软文,目的是为了向外界提升合川的整体形象。”
我接着问:“你说软文没有固定的结构,那你和刘鑫宇是如何写这篇软文的?可以讲讲你们的思路吗?”
“写软文没有固定的结构,十分灵活,就像写作文一样。我们先要想清楚写这篇软文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提升合川的整体形象,吸引游客,那就写游客感兴趣的和希望看到的;或者将你所见所感写出来,再进行剖析,层层递进,层层深入。”
听完她的讲解,我回到位置上,翻出之前罗洪给我讲的笔记。为了更清晰的了解软文,我尝试了各种渠道,发现软文就是广告,分为很多种。记者写的属于新闻式软文,写作方式靠近新闻样式,还有企业品宣软文等。
我准备尝试自己写一篇。但是在写的过程中,我发现软文需要很强的文字功底和写作技巧,并非像王灿所说“写作文”那般容易。我仔细研读了王灿写的文章,发现每段开头都会用诗句吸引我们的眼球,比如,“悄悄涪江如镜清,触眼云山入画屏。十里江风吹昼梦,无边新绿动客情。”“一江碧水穿城过,两岸风光揽入怀。”这些句子都是记者多年来文化积累,将唐诗宋词改编或集句等方式再创作,达到宣传的目的。
我尝试去写,却发现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这是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当我问王灿、刘鑫宇多久完成这篇文章时,平日里一篇新闻只需一两个小时的她们,竟然修改了很多次,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成稿。
今天,弥补了之前漏掉的一个知识点——新闻软文。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新闻报道,通过表面的新闻报道,悄悄传递若干信息,引发共鸣的情感或观点等方式,发挥其独特宣传的作用。通过关注事实、故事性描写和多角度观点呈现,新闻软文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文:匡芙蓉)
发布者:方刚,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