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日报实习记(23)如何撰写新闻评论稿

晚上,我拿出笔记回忆今天王灿讲的新闻评论写作特点。新闻评论的难点在于材料提炼难、逻辑要求严密、政治素养高,以及行文语言优美。以前总觉得高中议论文刻板生硬,理论枯燥、论据苍白,不如故事形象生动吸引人。但是,这些是新闻评论中常态写作方式。记者用独特的观点,灵动自然的文采,调和着评论中枯燥的理论,以增强其阅读性。

7月26日,到了报社实习中后期。我和匡芙蓉、贺钰媛已经在记者的指导下写过许多类型的新闻稿件,新闻五种基本报道形式中只剩下新闻评论了解甚少。在此前的实习中,我常常听到记者们诉苦自己还有多少篇评论未写,肯定又得熬夜赶稿。这不禁让我好奇,新闻评论到底有多难?
我向记者王灿主动求教。王灿从罗洪主任的桌上翻出一份《中国共产党重庆市合川区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议》的讨论稿递给我,让我先观察。

这份讨论稿相比于之前参与的区级会议足有28页的汇编文件,这份材料只有10页。不过在我目前接触过的所有材料中,这是唯一一份以中国共产党为标题的材料,里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党建工作展开。我又联想到这份材料是由罗洪主任保管,可见这场会议的特殊性质。

我简单翻阅完材料后递还给王灿。王灿问我:“你记住了什么?”

我一时愣住,欲言又止,脑海中只剩下“中国共产党”的标题。明明经过这么多文稿的练习,为什么还会出现第一次看材料的“空白”情况?

面对我的哑口无言,王灿似乎意料之中,安慰我说:“这就是写评论的第一个难点,通篇都是抽象的政治术语,毫无具体事例和数据内容,而且材料也不像以前的会议材料有列分点,或者通常每段的第一句都是中心句,这就造成难抓重点。”我又拿起材料仔细观察,发现的确如王灿所说,不只没有分点分句连分段都少,以至于出现一段话占一两页的情况,让材料提炼难度飙升。

我重新打开材料,再次仔细阅读。又听见王灿说道:“但也不用慌。其实仔细阅读就能发现每一段讲的话有着不同的方面。比如第一段是会议总结,第二段是思想建设,第三段工作体系……”我一边听王灿对材料的解说,一边跟着她的思路寻找其中框架。每段内容基本都符合王灿提炼出的关键词,而且这些关键词也是该段落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此时我豁然开朗。

了解完如何处理材料后,王灿以这份讨论稿的新闻评论为例为我讲解:“新闻评论也是标题、开头、主体、结尾四个部分组成。这种稿件写的不多,一般都是非常重要的会议才写,但可能不只写一个。比如,这篇会议就写了三篇评论:一篇总的会议意义,两篇围绕会议内核,分别是‘五个方面目标’和‘七个能力’。”王灿依次点开已经发布的三篇新闻评论,我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这三篇评论都占据报纸头版。每篇评论均在千字以上,也就是说围绕这场会议竟占用可至少三千字的头版!

王灿以总的会议意义那篇评论为例,为我讲解评论撰写时注意的框架:“首先,新闻评论不会署记者名,因为此时记者立场代表着媒体,所以都使用‘合川区融媒体中心评论员’代称;其次,标题不能再直接用某某会议,内容也一定要生动,因为新闻评论目的是为了宣传、引导、激励,而不是讲述和记录。”王灿第一次很严肃的讲解,字字珠玑。我突然想到,以前记者们都没让我们写过评论,除了文稿本身的重要性和难度,或许还有实习生不能代表合川区融媒体中心的立场。

“新闻评论的第二个难点是它的逻辑性。在开头部分写会议内容意义,可以直接开门见山、提出议题;可以用新闻事件,引出议题。这里200字内就要完成,所以材料提炼非常重要。接着主体部分有并列式、递进式两种方法,常用并列式方法,先提出总论点,再从不同的方面论证总论点,和高中时写议论文很像。结尾部分强化主体观点。”王灿先简单帮我梳理了整篇评论的结构。我将高中写议论文的方式代入对比,发现虽然整体结构类似,但新闻评论却找不出一个具体事例!

“论点不需要论据吗?不用事例证明吗?都写很虚的东西,不会没有说服力吗?”我向王灿表示困惑,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新闻反而都写得华而不实了?

“因为评论的目的只是感召引导,而不是让人了解事件和认同观点。时政新闻评论只是代表一个媒体的看法,不需要具体事例论据,但是要引用党中央提出的道理作为最有效的论据。”王灿耐心给我解释。

我仔细阅读评论,的确每段都存在大量的道理论据。我又联想到高中议论文中,我常用举例子的方式快速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但是如果用在时政新闻评论中可能会误导会议精神,而直接引用党中央提出的道理不会犯错,反而能拔高评论的格局、理论和说服力。

“新闻评论最后一个难点是文笔。因为都是虚写,语言必须美才有人愿意读,才能达到宣传引导的目的。又因为合川融媒体是官媒体,要用到很多政治术语,这对于文章优美的难度就更大。”王灿前前后后讲了一个多小时,才为我理清撰写一篇新闻评论的注意事项。看着满满当当的笔记,感慨良多。同时能够理解,为何记者都对撰写新闻评论望而生畏背后的原因了。

晚上,我拿出笔记回忆今天王灿讲的新闻评论写作特点。新闻评论的难点在于材料提炼难、逻辑要求严密、政治素养高,以及行文语言优美。以前总觉得高中议论文刻板生硬,理论枯燥、论据苍白,不如故事形象生动吸引人。但是,这些是新闻评论中常态写作方式。记者用独特的观点,灵动自然的文采,调和着评论中枯燥的理论,以增强其阅读性。(文:陈羽雁)

 

发布者:方刚,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667.html

(0)
方刚的头像方刚重庆移通学院
上一篇 2023年8月14日 15:54
下一篇 2023年8月16日 11:52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