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理解的新闻就是说清楚6个W就行,进了研修班,我才知道那个叫消息,只是新闻的一种文体。
假期的时候,李孟老师布置了暑假采访体验任务:让我们采访身边小商贩的故事,我选了村里小卖部的老板作为采访对象。
我理解的采访,就是我问一个问题,老板能滔滔不绝地讲,我要做的就是记录,然后写成文章。带着这样的心态,我前后采访了四五次,最终成稿。
开学后,李老师约我改稿。我对自己写的散文化的小故事还比较自信,没想到一上来就被泼了盆冷水:“从故事完成度上,这篇文章还不错,但从新闻价值上说,几乎是废的。”
聊了一个下午,我对新闻采访有了新的认识:采访一件事情,不能只看表面,要从有价值的地方入手,比如要把小卖部当做一个点,向深度内涵扩展,寻找小卖部的历史变化、文化价值,并再以此扩展为面,去发现国家经济发展过程的投射。
李老师提前做了不少功课,也和我聊了很多,小卖部从诞生到鼎盛,再到衰落,它经历了什么,有什么影响到了它?并引导我从其中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使我更好地了解表象背后的本质。
因为我对小卖部没有多少了解,李老师让我抽空给爸妈打个电话,问下他们对小卖部的理解。我有点没反应过来,咋又要问我爸妈了?李老师说小卖部曾伴随着你父母长大,他们能看到小卖部最直观的变化。
在他的逐步引导下,我明白了新闻采访不能只听一家之言,要从不同角度了解事情,这样逻辑才能严谨,思维才能打开。接着,我们又讨论了其他的角度:同行是怎么做的,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小卖部面临的情况,在经济学中是怎样的一种界定,经济学老师是否有不同的视角和建议。
同行好采访,山口镇就有小卖部,李老师让我抽空赶紧去补充采访。令我犯难的是采访专业老师,我哪里敢去采访商学院的老师。李老师救了我一回,让我凝练问题写了一封言简意赅的信,替我转交给一位经济学教授求教。
两天后,那位大教授回复我了,写了一大段,我虽然有些看不大懂,但还是蛮感动的。尤其是知道谢教授人在重庆,我就更感动了,千里之外人家还愿意点拨我。
稿子调整之后,李老师还教我具体怎么编辑稿件,毕竟我也不是写作天才,一些语病、语法问题都没注意到。
最终完稿,我有些惊讶的,因为和我最初写的稿大相径庭,细看之下,觉得终稿摒弃了我讲故事的主观色彩,客观地记录了小卖部的经营困境,又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读。
李老师觉得有些可惜,这篇报道有广度,但深度上有所欠缺,但说实话,能从一次暑期体验任务中学到这些,我已经很满足了。
(作者:泰科新采研修班学员 杨汉雪)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