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国营供销社的“退场”,小卖部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活跃在城镇、乡村。几十年后的今天,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大卖场也迅速挤占乡村市场,小卖部陷入了经营困境。
困局之下,曾经红火一时的小卖部是就此退出舞台,还是另寻破局之法闯出一条路来?
经营现状:双重夹击下的困顿
聊城市张秋镇曹堤口村新修的公交路旁,有一座上了“年纪”的小卖部。
小卖部面积不大,一间平房被三排铁质货架隔开,货架上摆满了品种多样的日常生活用品,老板叫刘大国(化名),年龄五旬上下,头发花白,深灰的T恤遮不住隆起的啤酒肚,看到门帘被撩开,笑嘻嘻地和村里的熟人打招呼:“买啥东西,进来看看。”
“以前叫小卖部,现在流行叫超市,就是一回事。”刘大国介绍说,小卖部是1984年开的,有39年历史了。那个年代还不流行外出打工,也没那么多的就业机会,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更好的出路,便开了这家小卖部。
刘大国坦言,小卖部赚不了什么钱,靠的是薄利多销。薄利是基于农村人的消费心理定下的策略: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挣钱是一分一分地挣,就像卖烟,那时候农村穷,买烟不会买一盒,都是一根一根地买。
“后来经济条件好了些,但大家的习惯没变,买东西还是主看价格,哪怕比别的地方贵一毛钱,扭头就走,要是卖的太便宜了,他们认为是假货也不买。我们卖东西是看批发价卖的,一般只涨一点点钱,根本赚不了多少。”
刘大国说,在农村开小卖部诚信很重要,要进新货、真货,不能卖过期的东西,像零食一类的过了期,小孩子吃了容易生病,那可就麻烦了,不说家长会不会来闹,光是名声就让人抬不起头来。
近些年,镇上陆续开了几家大超市,刘大国的生意更难做了:年轻人喜欢网上购物,因为方便快捷;老人小孩喜欢逛大超市,觉得新鲜。家长去镇上接送孩子的时候顺手就去超市买了,只有做饭时没了盐,可能才会想起小卖部来,利润微博基本上挣不到钱。
曾红火一时
“现在,你们年轻人瞧不起我这样的小卖部,我给你说几十年前,它可红火着呢!”说这话的时候,刘大国难得的精神焕发。
据他介绍,他这一辈人,童年最美好的记忆都来自供销社,供销社售卖很多东西,有盐糖蛋奶这些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有像电视收音机这类气派的家电产品。
“你们打小抱着手机长大的,哪里知道我们的苦哦,那时候凭票才能买东西,有时候看别人家小孩吃颗糖都眼馋坏了。”刘大国说供销社是国营,销售员服务态度并不好,遇到逢年过节买的人多,他们直接就关门,那叫一个牛。
到了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随着供销社退居二线,国家开始允许个体经营,小卖部就应运而生了。
“为啥叫小卖部呢,一是规模比供销社小,二是功能和供销社一样,乡亲们不用为油盐酱醋发愁。”刘大国朴素的话道出了小卖部存在的意义:小卖部是市场经济在农村生根发芽的缩影,承继的是供销社,虽然不再是国字号,但填补了供销社退位后的空白,保障了农村人的基本生活供给需求。
刘大国介绍,八十年代竞争性不大,除了赶集,农村人平时买东西只能去小卖部。因为农村很穷,平时也不会多买什么,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些鞭炮、火纸、电池、点心之类的,销量最大的是火柴和蜡烛,因为那个年代农村经常停电。
进入九十年代,竞争空前激烈起来,小卖部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几乎村村都有小卖部,甚至有的大村子能开好几家。
竞争激烈,要想挣钱就得有好点子。为了吸引村民来,小卖部就赶起了潮流,每个月放两回录像,在那个电视机还没户户普及的年代,录像机可是个稀罕物。
一个村的男女老少聚在刘大国家外的平地上,坐在小马扎上,聚精会神地看着香港武打片,小卖部便空前热闹起来,带动了货物的销售量。
“最好卖的是瓜子一类的零食,大人不舍得吃,就给小孩买一包,为的是不让小孩哭闹,影响看戏。”刘大国有时也会放热火朝天的音乐,聚拢乡亲们跳“广场舞”。
“放过去,这是咱们村最热闹的地方。”刘大国满脸得意,“到了过年前后,我这里更热闹了,白天都不带闲的。”
农村人忙活了一年,只有春节是最闲的,三五个人聚在小卖部打个绿色麻将,进进出出的老爷们抽着烟站旁边观战,也不多说话;妇女们带着孩子,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边,买点小东西,然后就是唠嗑,张家长李家短,聊得热闹了,店里空气都是喜庆的。
“你看看现在过年,还有以前的味吗?以前穷,但过年可热闹了,哎……”对于小卖部的未来,刘大国想得很清楚,“我呀,大约再干十年就不干了,会把它交给我儿子。因为年龄大了,以后可能会出现眼花、迷糊或记账记不对的现象,不好看店了。”
村民:要提高服务意识
老李是附近村的人,跟刘大国比较熟,以前也经常来小卖部购物。对于小卖部现在的情况,老李多少有些了解,他认为受大环境的影响只有适者才能生存下去。
“小卖部现在可比不上大超市了,差距就像以前的穷人和地主。”老李解释说,大超市注重店里的卫生情况,每天有人拖地,清理货架,保证最新鲜的货物供应。刘大国的小卖部在大道旁,每天车来车往的,有时候货架上都能落一层灰,谁还愿意来买呢?
以前,小卖部的便利性建立在交通的优势上。那时候农村穷,出行靠双腿,或者是骑自行车,不可能为了一袋盐专门跑一趟镇上,就近到小卖部买盐就行。现在交通便利了,村里人骑着电动车十来分钟就到镇上了,买东西很方便。
在老李看来,刘大国没跟上当今的社会节奏,应该做大超市、电商做不到的:“现在大家都讲服务意识嘛,大超市只卖东西,小卖部可以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务,比如送货上门,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也可以代收快递,大家就不用到镇上取货跑冤枉路,都是一个村的熟人,一来二去的,不就顺手买东西了。”
同行:要多考虑顾客需求
刘大国遇到的经营难题不是个例,在山口镇同样经营小卖部的赵小枚的情况甚至更严峻:山口镇一共有五家大超市,赵小枚的小超市就夹在两个大超市中间。
赵小枚做过仔细对比,大超市的优势在生鲜瓜果,其他产品价格并没有优势,小超市要生存下去,物美价廉才是王道:“我和大超市的进货渠道不一样,比如同样一袋鸡精,我卖的就比他们便宜一两块钱,别小看这一两块钱,大家都爱来我这买。”
赵小枚说面对困难不能坐以待毙,还得脑子灵活才行:“自从科大搬过来,消费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咱得多考虑顾客。”
赵小枚做了几件事,一是学说普通话,方便和学生交流,二是在店外面放一个电子体重秤,给过路的学生免费称重,三是调整货物品类和数量,主卖零食和饮料:“村里人买生活用品多些,学生一般是到镇上吃饭,过路的时候顺手就会买饮料,女孩子可能还会买两包零食,我这价格比超市便宜一点。”
赵小枚还多了一个心眼,在自家店外划了一个共享单车停靠点:“学生一般骑共享单车来附近吃饭,停车骑车都在我这儿,能提高点销量。”
经济学教授:困境不可逆,或可考虑转型
对于小卖部的经营难题,记者专门请教了国内经济学教授谢作诗。谢作诗认为,小卖部的生存发展以交通不发达、人们活动半径小为先决条件,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交通便利,大型超市大规模采购成本低、选择多的优势逐步凸显,加上电商的夹击,小卖部难生存是不可逆的趋势。
在此情况下,小卖部可用低价策略暂时维持小店的生存,因为中老年人机会成本低(没有别的事做)。就像盲人的按摩店,并非其技能一定更好,而是其机会成本低(反正没有别的事可做),可以通过低价格与大店竞争,生存下来。
“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型超市、电商淘汰小卖部并非坏事。正如打印机淘汰铅字印刷,叉车、吊车淘汰码头工人的肩挑背扛并非坏事一样。在此过程中,效率在提高,财富总量在增加,工作机会也在增加。但是,对于不能适应新变化的人来说,的确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谢作诗据此给出建议:“任何人做任何事,都只能顺应趋势,不能逆趋势,有能力转型,应当考虑转型。没有能力转型,可以考虑提前退出,把店铺租给别人。既然是趋势,小卖部只会越来越困难。对于年轻人来说,要加强学习预判未来,提前做好人力资本储备。对于年龄大无法重新学习的人来说,可能只能依赖政府提供社会保障,或者,只能降低预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其他事情。”
现代商业版图里,或许没有小卖部的一席之地了,在大超市和电商的围追堵截下,小卖部要么退出历史的舞台,要么另寻他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物质生活相对贫瘠的年代,小卖部给农村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泰科新采研修班学员 杨汉雪 采访/写作指导:李孟)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