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也写过几篇人物故事类的稿件,虽然在每次采访和写稿之后,都会觉得相较于之前的自己是有所进步的,但具体是哪方面进步了,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这些都没有细细想过。正好这篇稿子完成后,老师说:“仔细对照一下第一稿和最终稿,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对你今后的写作一定大有帮助。”我深感认同,觉得可以借此机会认真复盘一下,谈谈收获。
还记得在最初写稿件时,我的写稿思路是只要把每个故事整理出来,穿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线,稍作整理就是一篇人物故事类稿件。但其实经过这种方式整合出来的稿子,特别杂乱,没有重点,人家本来挺优秀的一个人,经过我这么一整合,反而显得空洞,以读者的视角来看,感受不到这个人到底优秀在哪里,出来的稿子连我自己都不愿再看第二篇,更别说读者的感受了。这显然违背了我的初心,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是没有意义的,既不能给读者提供借鉴意义,我的写作能力也不会因此提高。
虽然对此有所理解,但我并没有加以修正,一直沿用这个不合理的写作思路,直到这次稿件的初稿我也是这么写的。在经过三天跟自己的较劲之后,终于在13日的凌晨把稿子交给了老师,并向老师诉说了自己的苦恼。第二天,老师带着我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文章,随着文章的脉络渐渐变得清晰明了,我的写作思路也被捋清了。看到老师在给我讲的过程中,在纸上勾勾画画,我明白了列提纲的重要性,以前我从来不列提纲,导致在写的过程中最需要写的反而被抛弃了,比如在这篇稿子中,孟皓楠同学投稿了一篇西部之声的文章,这件事是很重要的,一是这是他的稿子第一次只被修改了几个字就发表了,说明前期的积累量变达到质变,文章写作有了突破;二是孟皓楠同学在讲述他和王崇媛学姐在吐槽中成为了朋友的事,可以感受到王崇媛学姐的志愿精神对他的影响,令我印象深刻。但是在写初稿时,我却在写的过程中,把这段删掉了。通过列提纲就不会让重点变为次重点甚至丢失。抓住这件印象深刻的事,深挖其中的细节,以及这件事本身对被采访者的影响与意义,在思考过程中,我也理清思路,清除了有干扰的想法。
之后我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写出了第二稿交给了老师,虽然还是不理想,很多文段都需要老师修改才能发到官网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修正了不合理的写作思路,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成长,也希望可以在以后独立写出有深度的稿子。
文: 李思思
指导教师: 崔欢欢
发布者:欢欢,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