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根:跳不出“心理陷阱”的修鞋匠

导读:

城市发展带动新兴行业迅猛发展,很多传统行业逐步没落。修鞋这门传统手艺如今凋零,商场内外遍寻不见,只有偶尔在居民区附近的人行步道上才能“偶遇”修鞋匠。

修的是鞋,补的是体面

“老刘头,补个鞋,中午来拿。”一个中年妇女放下鞋,打了个招呼,提着菜篮子买菜去了。

戴着老花镜专注修鞋的刘长根(化名)头也不用抬,光凭声音就认出了老街坊的身份,拿着刮刀的右手象征性地抬了抬,便是应了。

一台补鞋机,一台砂轮机,旁边放着一只颜色暗沉的胡桃色木箱子,杂七杂八地放着修鞋的全部工具。摊位上零零散散地摆了七八双鞋,还有一个旧书包。

这会儿工夫,刘长根已经修好了一只鞋,从旁边木箱里拿出鞋楦,撑住另一只老年男士皮鞋,熟练地用刮刀清理鞋底的污垢,嘴里还时不时地回应着周围老哥们聊起的俏皮话。

刘长根:跳不出“心理陷阱”的修鞋匠

十来分钟的时间,刘长根修好了一双鞋,拿出鞋油上一遍油,扔给旁边的老头上脚,乐得他直竖大拇指:“花了钱的就是不一样,老刘,可得少收了我两块钱。”

刘长根没说话,只是默默地点着对方递过来的烟,他说修鞋虽然利薄,但邻里情谊比钱更重要。

快到十点半,刘长根才有空接受采访,面对“刘老师”的称谓,坐在旧得掉了线的马扎上的刘长根摆了摆手,说喊老刘头更顺耳,街坊邻居都不喊名字,觉得生分,“老刘头”的称呼更能体现出邻里间的和睦。

上午9点出摊,下午4点左右收摊。刘长根伸出四根手指,说他干这行快四十年了,打小生活在泰安城,这门手艺陪伴了他大半辈子。

聊起小时候,刘长根感慨说:“那会儿是真穷啊,一口白面馍都恨不得掰成三口,早上一顿、晌午一顿、晚上一顿。新衣服新鞋子更是不敢想,大人嘴里就会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时候,邻居家有个老人是修鞋匠,刘长根放了学就去他家里玩,经常看他修鞋。后来中学没能读完,得寻一个糊口的营生,刘长根便拜师学艺,老人一点一点地免费教手艺。

刘长根到现在还记得师父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咱们修的是坏鞋,补的是人家的体面,也是咱的体面。”

手艺没了传承

就是这句话,磨掉了刘长根心里的浮躁和气性,老人教出了一个好徒弟,近四十年里经他手修过的鞋得有好几万双。

刘长根裂开嘴乐了一下,以前可挣钱了,靠着这门手艺我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还给他付了首付买了房子呢。

可当问到现在的生意状况,刘长根眼里的乐慢慢消失了,叹了口气,现在修鞋这份手艺是越来越没法干了,来我这里修鞋的年轻人不多,大都靠些老顾客撑着。

说起原因,刘长根唠叨起了年轻人的“体面”:现在时代变了,年轻人更喜欢追求时尚,注重外表和新鲜感,鞋子坏了,只要不是太贵的,宁愿扔掉再买新的也不会来这儿修。

年轻人消费心理的改变源于教育观念的更迭。刘长根对这个观点很感兴趣,和笔者探讨了好久。

老一辈的人都是经历过大环境苦过来的,他们勤俭节约,过惯了以前那种吃了上顿饿下顿的生活,面对自己的下一代,他们则是时刻告诫孩子要勤俭节约,珍惜粮食。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吃过的苦,哪舍得让孩子吃呢?70后做了父母,只会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吃穿不愁的成长环境。

在他看来,孩子有出息,自己身体好,吃得饱,睡得香,凭良心挣着辛苦钱,勤劳致富,默默地做好事,就是幸福的生活。

几年前,刘长根想过退休,也想找个徒弟传承手艺,但没有年轻人愿意学了:学修鞋得做长时间的学徒,跟着师父学手艺嘛,不吃苦哪能行?年轻人对于这样长期的学习和磨练往往缺乏耐心和毅力,“年轻小孩喜欢工资高的活,哪怕一个月管一两千块钱,他也宁愿坐在办公室吹空调刷视频”。

虽然面临着困难,但刘长根从未后悔选择了这一职业。他说修鞋是一门需要细致和耐心的手艺,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每当看到顾客穿上鞋高兴的样子,他就觉得十分满足。

跳不出的“心理陷阱”

告别刘师傅,笔者随机采访路人对修鞋匠的看法。年轻人普遍觉得这个职业离自己很遥远,了解了大体情况,虽然对修鞋匠保持尊重,但没几个人愿意拿鞋来修,觉得“丢人”“几百块的鞋子又不是买不起”。一些老年人倒是很喜欢这个话题,到现在还保持着修鞋修衣服拉链的好习惯。

笔者随后又走访了商场鞋柜的店员,很多店员表示,修鞋匠这份职业虽然看起来平凡,但用自己的手艺和耐心为顾客修复鞋子,展现出一种完美主义的追求,这无疑增加了商场的顾客满意度和店员们的形象分。一些商场店员甚至表示,他们经常向修鞋匠请教如何处理鞋子的问题。

刘长根:跳不出“心理陷阱”的修鞋匠

商场有成衣铺却见不到修鞋铺,针对这一现象,店员解答了笔者的困惑:成衣铺改一个裤脚收五六块钱,能让裤子合身,是增加价值。商场租金贵,来逛商场的都是年轻人,只要衣服变好看,他们不在乎这十几块钱。

笔者恍然大悟,修裤子的沉没成本风险为零,修鞋就不一定了,修鞋不一定能增加旧鞋子的价值,修好了不好看,谁愿意穿出去“丢人”?而且老年人也不爱逛商场,开修鞋铺只能是赔本赚吆喝。

接下来的几天里,笔者又多次来到刘长根工作地点,几经观察,发现修鞋受众窄不仅是客户消费心理变化的单一原因,修鞋匠自身原因更多。

首先是思想观念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基本上是一个修鞋匠“占领”一片区域,每天来修鞋顾客也都是附近的居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局部的市场垄断。修鞋投入成本低,一天修个七八双鞋子就能赚几十块,对于刘长根来说就很满足了。

其次是服务意识淡漠。因为来的都是老顾客,修鞋匠往往是边修鞋边说笑,遇到新顾客反倒没有那么热情。他们也往往不注重自身形象,穿着随意,加上修鞋摊随意摆放,周围环境嘈杂,无法匹配年轻人花钱买服务的心理需求。

保持传统不是坏事,但一味固守便是问题了,时代在不断发展,行业竞争压力极大,陷入到这种“小富即安”的陷阱里,修鞋这一传统行业的没落就成了不争的事实。

修鞋匠手中的锤子,承载了一段几十年岁月的记忆,没落得令人扼腕。尽管修鞋不再是年轻人喜爱的职业,但不应忽视修鞋匠们对社会的贡献。他们用双手和默默无闻的坚持,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一份真实而真诚的力量。

刘长根:跳不出“心理陷阱”的修鞋匠

作者:赵枫,2004年生,泰山科技学院淬炼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2级学生,喜欢动物,爱好阅读和写作。

刘长根:跳不出“心理陷阱”的修鞋匠

指导老师:李孟,安徽宿州人,作家、三级文学创作员,创意写作学院院长、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兼),发表中短篇小说二十余万字,出版长篇小说三部,理论著作一部,主持省级课题2项。

发布者:翟亮亮,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5485.html

(0)
翟亮亮的头像翟亮亮
上一篇 2023年12月21日 09:14
下一篇 2023年12月21日 16:32

相关推荐

  • 采访手记:在别人的经历中收获成长

    采访手记:在别人的经历中收获成长 在萧婷婷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这家位于铜锣湾广场的豆花店进行了采访。可能是晚上的缘故,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少食客。在了解完原因之后,我才明白,在商圈,这种…

    2024年3月2日
    00
  • 开局就赔50万,新农人卖橙如何打“翻身仗”

    10月28日,来自重庆海关的一组数据显示,重庆外贸降幅目前正逐步收窄,特别是今年1-9月,出口实现了2.4%的增长,这意味着重庆的外贸正在逐步回暖。在这其中,农产品出口数据格外亮眼:1-9月,重庆农产…

    2024年11月7日
    1670
  • 林贞峰:初中文化水平的汽修达人

    导语: 初中文化水平的林贞峰,在汽修行业摸爬滚打了10多年,拥有自己的汽修门店,属于双手沾满油污的老牌汽修人。然而,面对电动汽车以及互联网电商对汽修行业的冲击,林贞峰和他的小林汽修店,也走向求变转型之…

    2024年4月10日
    1360
  • 采访手记:平凡中的不平凡

    采访手记:平凡中的不平凡 合川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作为合川地区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不仅为广大市民们打造了一个便捷、实惠的购物场所,同时也为众多商贩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在这个市场中,每一件小商品都承载…

    2024年3月20日
    00
  • 【商业故事】走不出困境的乡村手机店

    后疫情时代,随着人们兜里钱包的日渐干瘪,消费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习惯往往影响商业模式,在城市如此,在乡村更是如此。 乡村一隅手机店 河北省邢台市威县贺钊镇侍僧村邢清路西侧的商品东西街,有一…

    2023年9月11日
    4090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