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3月19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获奖作品揭晓。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学生贺钰媛凭借作品《盐井镇散落的星星》获得报告文学类一等奖,这是重庆移通学院在改项赛事中首获一等奖。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学生张苡铭以《高坪镇的一天一夜》获得报告文学类优秀奖。以这次获奖作品创作过程为契机,这两位获奖同学向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的其他同学讲述了自己的写作心得,并分享了自己日常的素材积累方式。
贺钰媛写作过程分享
《盐井镇散落的星星》写作历程
要放寒假的时候,得知方老师打算带队参加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比赛,了解往期学生的优秀作品,我十分相信方老师有丰富的指导经验,所以自告奋勇的报名参加。起初我想选择小说赛道,但是方老师凭以往经验告诉我,小说竞争激烈,建议选择报告文学类目。
接触之前,我对“报告文学”是一无所知的,方老师了解后,建议我去阅读往期作品。阅读后,我对第四届获奖作品《澜沧江畔摇曳的树影》印象十分深刻,读后久久不能平复,它以回忆的方式描写主人公在普拉村的支教生活。多处呼应,环环相扣。文中有很多环境描写,主人公毕业后待业,失去了目标,“透过浑浊的玻璃窗照在车内,投射在人的脸上。”自然深刻的反映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而且立意很深,上课时文中的“我”问,后来刺猹的闰土怎么样了?孩子们笑着说,变成了刺客。但只有“李小志”非常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处境,闰土跟偏远山区的自己一样年级,没有读书,学到知识,长大后只能像父亲一样做短工,最后失业。从一个孩子的口中,了解当时偏远地区不读书孩子的归宿,让我觉得现实的冰冷。而题目《澜沧江摇曳的树影》不仅是题目,也是支教结束的那天,两位同学送别“我”的背影,更是志愿精神的传递,正如一棵树推动一棵树。当时看完了心里久久不能平复,这篇文章的立意非常深刻且反映现实,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后来发现这篇文章的指导老师正是方老师,虽然没有写过,但我心里有一些底气,因为有方老师可以做指导。
两周后,方老师组织线上会议,了解各位成员的写作方向,团委老师推荐当时校青联主席冉涛作为采访对象,我正好认识他,沟通之下,他接受采访。我打算从他的志愿活动入手,了解他做过的志愿活动、他理解的志愿精神,他做志愿活动给周围人带来的变化,并提前把问题发给他思考。由于已经放假,我们采用的是线上采访,采访过程不太顺利,聊了半小时后,发现我问不出故事性内容,因为冉涛学长大多时候是做志愿幕后工作的,我引导冉涛学长多多回忆自己做过的志愿活动,直到他提起大二暑期三下乡志愿活动,我才终于找到了写作方向。但是出现的新问题是,对于已经大四的学生,许多大二的细节已经模糊,说出情节比较细碎,故事缺乏完整性。采访后我有些失落,内容没有我想象的充分,我陷入了焦虑,迟迟不知如何下笔,在我信心不足的时候,方老师向我注入了定心剂——“你先写,写多少算多少。”
我凭着这一信念开始写作,期间也和冉涛学长进行细节沟通,做到尽量还原。冉学长也十分配合,翻出当时三下乡后写的一段总结分享给我,内容有他去盐井的心情、那天的天气、志愿者与孩子们见面的场景、三下乡所做的事情、小朋友们的改变以及自己对志愿者的理解。当时看完这段内容,我十分激动,这对我写作十分重要,第一次线上采访算是碎片,这次补充算是脉络,我逐渐有了写下去的信心。
不过完稿也只有六千多字,方老师要求文稿至少八千字,我感觉写到了极限,不知道该怎么写下去,于是提交了初稿。方老师看完告诉我,字里行间能看出非常稚嫩,而且为保护隐私采用的化名很假,故事一看就是缺乏真实性。得到意见后,我趁热打铁开始第一次修改,把名字重新修改成更大众化的名字。对于一些繁琐的句子,方老师建议我删掉,尽量精简。删删减减,字数只剩下五千字。
第二次提交,方老师的建议是:文章立意不够,希望我清晰文章想表达的是什么?是冉涛学长的个人故事?还是志愿精神?明确主题后再进行故事挖掘。我想这次征文为青春志愿文学,我明确文章是写志愿精神,于是删掉了对人物理想的着重描写,转而添加了冉涛团队对当地人所带来的影响。
修改完后我进行了二次提交,这时候我们已经开学,方老师指出我的细节还是不够,文章读起来很生硬,没有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但我面对稿件补充细节还是摸不着头脑,和方老师沟通下,我们来到北山斋教室逐字阅读,方老师作为读者说出读后感受,我对每句需要修改的点做好笔记,回去后翻看笔记一句一句的修改。比如,小孩妈妈接到陌生志愿者电话时是什么反应?长时间不关心儿子的女人忽然听到儿子在学校被霸凌是什么反应?误会解除后,小孩子对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些都需要细节来让人物变得更加立体生动。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经历过才懂得,我把自己带入人物,感受主人公“小鹏”当时的心情,通过回忆自己是留守儿童时,长期不能和妈妈见面,在见到妈妈时做出的反应,来添加一系列人物心理描写。
第三次提交,方老师对我的内容简洁表示肯定,但是题目《抉择》不合适,不能将志愿精神体现出来,建议我重拟题目。初次稿件的题目《抉择》,其实是为突出个人理想而拟定的题目,但我修改内容时忘记把题目也一并修改了。由于我暂时没有想出题目,我开始在网上翻看作品查找灵感,看到一个讲小孩教育的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把孩子比作“星星”,我依据地点盐井和留守儿童,将题目改成《盐井镇的星星》,但是感觉差点新意,我该如何体现志愿?方老师提议将题目改成《留守在盐井镇的星星》,可是我想让设置一个只有读过的文章的人才懂的题目,“留守”二字有些直接,但当时没想到更好的题目,于是就先把题目的问题放了两天。一天下课我走在路上,忽然想到因为志愿者的到来,让盐井的留守儿童内心世界展现出来,不如改成《盐井镇散落的星星》。段落结尾新增懵懂新生询问志愿者是什么的情景,呼应题目和开头,文章做了第四次修改,交稿时间临近,这篇文章就完成了。
得知获奖的消息,我十分开心,一个月打磨的作品,最终有了实际成果。十分感谢方老师给予我的帮助、冉涛学长的耐心回复,在交流中扩展我的思路和广度,这些都成为我的独家记忆,让我勇于尝试,也成为我继续向前的动力。
张苡铭写作过程分享
获奖感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时隔半年,获奖公布的消息终于等来,一字一字的看着,终于在临近尾声,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刻,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在此,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方刚老师,没有他的悉心指导,也不会有这篇稿子榜上提名。同时,也感谢罗影老师,让我这段宝贵的记忆,再次清晰起来。
重新回想起这条备赛的道路,还真是丰富而充实。文中的主人公,是我要好的高中同学,找他作为文章的主角,也并非,是个偶然。还记得刚刚确定参赛的时候,方老师说,这次我们,最好找身边的人采访,要讲好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这样,才能打动评委,也是对我们采写能力的锻炼。那时,我就瞄好了我的目标,就是他。因为他,曾是22年山火的志愿者。
那年,是我第二次回家暑期实习,他也同样在“反家乡”项目实习,基于工作的原因,我的采访迟迟找不到时间,只得和他在微信上聊着,但碍于线上交流的不便和那次志愿的时间久远,我也只得,得到些零散的碎片,根本不足以支撑一篇稿子的形成,便迟迟没有动笔,也正是这一拖,后面竟然出现了更新的事件。我并为对这些天灾的到来而高兴,但他确实给我带来了新的灵感。
我还记得,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去实习岗位上班,路过家乡的赖溪河,河面浑浊而奔腾。我不禁感慨,昨晚的雨,真大呀。快速骑到单位,我将照片发给了我的同学。他没有立即回我,而是到了下午,他才回复我,他早知道了,因为昨晚,他去抗洪了。那时,我才知道,昨晚,可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强降雨,而是几十年不遇的洪水,也就那时,我决定了,就写这件事!
题材敲定之后,就是采访的时间。正好,我们手上有着同样的实地调研项目,在早早的完成任务之后,我提议,去茶馆坐坐吧,正好可以采访一下。点上两杯绿茶,简答交代了写作风格之后,他便给我讲述了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床上惊醒,到狂奔出门,再到抵达一线,他向我详细的讲述了那天夜晚的每一件事。“那天晚上,你是怎么想的?”在听完所有的事情之后,我提出了这个问题,毕竟,单纯的叙事,并不足以支撑其一篇文章的立意。“我就很激动,就去了,没想什么,再说,这么紧急的情况,我能想啥?”听到这里,我陷入了沉默,他的话,不无道理,采访就这样陷入了暂停。我喝了一口茶,努力思考着破局之法。“如果采访对象不知道说什么,你要尝试去引导。”学院老师上课时说的话,突然在我脑海里回荡。“那你最开始,有没有紧张和害怕。”“有,当时是害怕了。”“那你说你当时什么也没想!”在和他开个玩笑后,我便开始引导他整件事情的心理变化,整篇稿子的大致走向,也逐渐清晰起来。
采访结束后,便开始了写作,以前的我,主要写小说和散文,偶尔心血来潮,写一些悲伤的情歌,对于报告文学这篇新的土壤,我完全不知所措。万事开头难,也不能不开头吧。我开始寻找报告文学的经典文章,先看到了《包身工》,认真读下来,发现他散文性的语句太多,而且,他描绘的是一群人的缩影,于我要写的不符合。于是,我又找,找到了《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我一看,就被文章那朴实的语句所吸引,这正是我要找的,以小写大的经典文章。于是,我开始揣摩作者的用词,开始模仿着他的风格开始写作。
很快,第一篇就写好了,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我很高兴的将文章发给了方老师,因为我对自己的文章很自信。但,往往就是这种自信,将会被凉水重重的浇灭。方老师的修改意见很快,不到一个小时,他就给我打来了电话,“文章语句和用词可以,但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环境描写太重,事迹描写的太轻,这显得很夸张,你在改一改。”短短几句话,言简意赅的指出了文章的问题。我开始重新翻看其我的文章,的确如此,这庞大的环境烘托,配上这几件本就不大的事,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油然而生。改吧,我拿出我记的笔记,在每件事的前后都加入了心理活动的描写,只为于那几近绝望的环境相匹配。这次修改吗,我花了一个星期,反复打磨其中的心理变化,就当我再次稳操胜券的把稿子发给方老师时,问题,又出现了。
“这次问题更大了,心理描写太多,想一个怨妇一样,一直在想,这是不现实的,你还是没找的问题的关键,你稿子的问题是,如何去平衡环境、事件、心理这三个要素,而不是为了匹配一个要素而去添油加醋。”听了方老师的话,这一次,我终于茅塞顿开。但望着接近万字的稿件,我不知从何下笔。太多了,这一改不等于重写,要不放弃吧。我内心极度的排斥着。不行,都走到着一步了,眼看就是终点,不能放弃。于是乎,我咬咬牙,删!
这一次,我修改了一个多月,反反复复,删删加加。文章的字数从一万边到了八千,又从八千增到了一万。我反复推敲每一个语句,在脑海里搭建起每一个场景的建模,只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描写视角。终于,在忐忑的将文章发给方老师后,他回复我,可以了。那时,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
再一次将心悬起,是今年三月,时隔这么久,终于等到放榜的日子了。心中不免有些紧张。无时不刻都在关注着官方公众号的推文。终于,推文出了,我忐忑的点开,寻找着自己的名字。首先,我就看到了和我一起参赛的同学的名字,她是一等奖,我想,我应该也不差,我一排一排,一字一字的看着,心情,从最初的紧张,慢慢开始向失望滑去。
终于,我在要末尾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优秀奖,瞬间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从心中腾起。虽然,只是一个优秀奖,但对我来说,也算是不错了,这证明了,我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我很高兴,我的付出没有付诸东流,我更庆幸,我有这么用心的指导教师。这次的优秀奖,只是一次开门红,他对我的鼓励胜过奖本身,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也会向着其他奖项,发起冲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研讨分享
问:良好的写作功底离不开平时的积累,此次比赛也考验了参赛者对于时事热点的理解,想问问日常会借助什么渠道积累写作素材?
张苡铭:我一般喜欢用手机看一些新闻,当找到一些感兴趣的新闻后,就回去搜详细的报道,平时也看一些人物通讯的作品。而且我在写东西之前,会去看一些相关的作品,比如这一次,我先看的包身工那一篇报告文学,不过我觉得那一片的文学性描写太多,而且他反应的是当时社会的一大类人群,和我这个只写一个人不搭,后来我就看了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那篇文章,觉得他那种写法和这个相复合,便模仿他,定下了文章的基调。
贺钰媛:首先要多写多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多参加一些校内活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看各自类型的书籍,是我的一大爱好。
问:在写作中我们尤其强调辩证思维,对于这方面你们有什么建议?
张苡铭:在写作的时候,要全面的看待问题,所谓辩证,就是多角度多方向的去分析,我的建议是,在开始写作前,就要在脑子里搭建好故事的场景,去分析,怎样的描述,才能使这个场景更生动形象。
贺钰媛:坦白来说,这一块我也还在锻炼中,这次参赛我也能发现自己的写稿逻辑性其实还是有待提高
问:除了日常培养写作素养,你们认为在参加相关大赛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点呢?
张苡铭:还应该去找一下比赛前几届的作品,仔细阅读,去分析评委的喜好和比赛的风格,避免不必要的被pass
贺钰媛:首先要保持平常心,其次是多与指导老师沟通,多看看参赛的赛事以往获奖作品,仔细分析。
文:贺钰媛、张苡铭
指导老师:罗影
发布者:罗影,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6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