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大课堂——如何看待高中双休制度

近日,有关高中双休的话题登上热搜,迅速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这一政策可以使高中生减轻学习的压力,进而高效率学习;也有人认为这不仅不会让高中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反而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在东岳书院119活动室,泰山科技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的张伟老师,组织新采培训班成员展开讨论,从多个角度分析该政策的利弊。

发散思维大课堂——如何看待高中双休制度

多数学生对“双休”持支持态度。李家兴分享自身高三经历,每天5:50到教室,晚上10:10下晚自习,一周7天上课,月休两次。他认为高中双休能让学生获得充分休息,缓解心理压力。蒋宇翔、袁爱丹、马雨彤等也纷纷表示,高中生面临高强度学习,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焦虑抑郁等问题。相关数据显示,高中生抑郁率达31% – 40%,日均睡眠不足6 – 7小时的学生占比超70%。双休能为学生提供缓冲时间,促进身心健康,这也符合“双减”政策要求。

此外,部分学生提到双休有利于全面发展。吴笑笑指出,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非刷题型人才,双休可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提升实践能力。颜陪正也认为,应试教育下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被忽视,双休能让学生有时间参加课外活动。王菲还补充道,双休有助于减少学生因压力过大产生的极端行为,同时教师也能利用周末提升教学能力、陪伴家人,回归教育本质。

然而,也有学生表达了对双休的担忧。杨汉雪和徐学雯认为,在现行高考制度下,双休可能加剧教育不公平。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可请一对一私教,普通家庭难以承受高昂补课费,教育资源差距会进一步拉大。并且,学生自律性参差不齐,双休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沉迷游戏、学习脱节,成绩两极分化加剧,进而影响高考升学,给学校管理带来难题。

在讨论中,大家聚焦“双休”利弊,各方观点充分交流,如何在保障学生休息权的同时,确保教育公平、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也期待相关部门能出台配套政策,推动教育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张伟老师综合大家的讨论,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高中双休是教育变革下的破局与展望,虽然道阻且长,但对学生、家长、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生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高考指挥棒的驱动下,很多家庭和学生陷入了“时间战”和“疲劳战”的怪圈,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模式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也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恢复双休制度,是对学生权益的有力保障,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从“时间堆积”到“效率优先”,从“应试导向”到“全面发展”的转变。

高中双休制度在推行过程中,肯定会有质疑、困难和挑战,这在所难免。

家长会焦虑,担心双休会导致孩子学习时间减少,成绩下滑,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这种“公平焦虑”“监管焦虑”和“路径依赖”,使得部分家长对双休政策持怀疑和反对态度。他们不惜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试图弥补所谓的“学习时间损失”,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违背了双休政策的初衷。

学校难管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在严格执行双休政策的同时,优化教学安排,提高课堂效率,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如何通过“弹性作业”“分层辅导”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都是学校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此外,在“剧场效应”的影响下,双休政策必须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加强监管,严肃惩治违规行为,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让落实双休的学生和家长感到公平和安心。这一点很关键,也很重要。

社会作为教育的大环境,也要提供多元化支持,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休闲和学习空间,填补学校教育时间减少后的空白,让学生在周末也能收获知识和成长。

张伟老师建议大家,遇到热点话题,要及时查找相关资料,在形成自己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开展讨论,这并不是让大家简单的复制,成为别人观点的搬运工。“思维的碰撞能让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激发创新思维,还能让我们拥抱多元观点,提升驾驭冲突的能力,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撰稿:李家兴  指导老师:张伟)

发布者:张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970.html

(1)
张伟的头像张伟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09:31
下一篇 2025年4月2日 21:49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