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严重碰撞事故,造成3人身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故发生后,令人痛惜的同时,还有诸多疑问待解。这不仅是小米汽车问世以来最严重的事故,也是近年来国产新能源车最严重的事故之一。由此,小米深陷舆论漩涡。
事故责任归属从电池安全,车门锁死疑云到智驾系统缺陷等,争议几乎覆盖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所有痛点。针对这些争议,泰山科技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的张伟老师,组织新采培训班学员,在新言书院212活动室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该事故背后隐含的种种问题。
米志远同学率先发言,撞车后车门是否自动锁死,外部能否打开,他认为这是导致悲剧发生的焦点。“如果车门第一时间能打开,是不是这个悲剧就能避免?”
马羽彤同学就“车门被锁死,当事者无法打开车门逃生”这一环节,提出她的意见。小米SU7用户手册提示,当全车上锁后,如车门内解锁按钮失效或遇紧急情况需要开启车门时,可以拉动车门内应急机械拉手,应急开启车门。
张老师解释,对于汽车碰撞后的车门解锁问题,早已有国家标准分别对正面、侧面、后面的碰撞试验作出了规定,无论是哪个方向的碰撞,都要求车辆必须在碰撞过程中车门紧锁,这是要保障驾乘人员安全,否则会有人员被甩出的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但同时,碰撞发生后,标准要求非碰撞的车门全部解锁,每一排都至少有一个门能打开,使乘员能正常进出。
至于用户手册内部打开车门的解释,张老师强调,一本用户手册,得有上千页,很少有用户会仔细查看,这一个点,有事后自圆其说的嫌疑。“目前,小米SU7碰撞之后,车门到底是因为什么情况锁死,大家不得而知,但暴露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张老师说。
徐学雯同学认为,由于是在晚上,智驾的路牌识别能力较差,没能及时捕捉到预警信息,且智驾的刹车能力不是很出色,数据显示,从事故发生前到发生这一事故,车速从116km/h降到了97km/h。
吴笑笑同学指出,小米车辆的智能驾驶切换系统可能存在问题,报道中,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切换为自驾模式时,只有短短的2—4秒,远远不符合国家规定的10秒预警信息。
杨汉雪同学则根据查阅到的资料,具体分析了事故发生期间,驾驶员及相关驾乘车辆的操作问题,包括NOA系统的启动与切换时间,系统的警示时间及切换为自驾模式的间隔时间。她认为大家在驾驶汽车时,不能被智能驾驶系统反噬,要区分好自动驾驶与智能驾驶,在买车时不要被过度营销,要全面合理地评估所够车辆性能。
张老师补充,SU7的智驾系统能够识别红绿灯、行人、车辆等常见交通元素,并在城市道路中根据交通规则进行决策,例如红灯停车、绿灯起步、主动避让行人等。但在一些特殊场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锥桶、石头、动物等并不响应。
张老师要求同学们,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只停留于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避开互联网上的“烟雾弹”,一层一层拨开迷雾,探寻问题的根源。张老师分析,小米车企对外宣传的卖点就是智能驾驶系统,而事故的发生违背了宣传的卖点,导致了用户们的不信任,这也是该事故能引发热议的关键点之一。张老师还要求大家看待问题要全面,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锂电池起火,道路施工问题,警示牌是否按规定提前放置,有没有设置减速带,实际路况等相关因素也得考虑。
最后,张老师整合同学们发表的看法,总结出此次讨论会的四个要点:智驾切换时间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事故车辆前后门打不开的原因;锂电池起火的原因;道路施工方有没有尽到合理提醒义务。此外,张老师还提醒大家,不要被所谓的流量所迷惑,盲目地去相信某一篇文稿,而要辩证地去看待每一件事物。有时候,企业失去的只是羽毛,而大家付出的却是生命。(作者:米志远 指导老师:张伟)
发布者:张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