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晚上,在綦河书院创客交流空间,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组织新采培训班成员开展了一场思维训练讲座。杨洛老师以《带着“偏见”看世界》为题做分享,深入探讨“批判性思维”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提升思考力的新窗。
讲座伊始,杨洛老师以“我们为什么会有成见”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偏见”这一词汇的深层思考。她指出:“成见的存在,并不完全是负面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拥有甄别信息、辨析真伪的能力。”她强调,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看穿表象、接近本质”的思维方式,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尤为重要的基本素养。
围绕“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这一核心问题,杨洛老师详细解析了其关键特征:不仅是简单的批评和判断,更包含提问、分析、理解与反思。她以“冰淇淋好不好吃”的日常表达为例,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强调“用事实支撑观点”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多个批判性思维训练问题,引导学生学会从“信息传播的目的、支撑的证据、论证的逻辑、材料的来源”四个维度进行审视和判断。
在案例讲解环节,杨洛老师以小说《长安的荔枝》为例,深入剖析主人公李善德如何借助批判性思维化解“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总结出三种关键思维方式:一是“连续追问五个为什么”,找到问题本质;二是“用概率思维代替非黑即白”,提升问题解决的可能性;三是“跳出惯性思维模式”,实现角度反转与创新突破。这一系列生动讲解,引发现场学生热烈讨论。
此外,杨洛老师还结合多个经典案例,系统讲授了训练批判性思维的四种有效方法:发现并质疑前提假设、检验事实与逻辑一致性、关注特殊背景与具体情境,以及主动寻找其他可能性。她引用“苏格兰黑羊”“终身雇佣制变迁”“孩子跳伞”等多个典型情境,引导学生识别思维陷阱,主动突破“先入为主”的偏见框架。
讲座最后,杨洛老师聚焦采写的实际应用,强调批判性思维在采访与写作中的重要性。她指出,在采访中要超越表层记录,关注受访者背后的立场、意图与证据质量;在写作中要从“质疑、解释、反思”三层推进内容的深度与逻辑张力。通过丰富示例,她鼓励同学们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也敢于设立“反方立场”,通过自我挑战增强论证的稳固性。
“这场讲座让我意识到,以前我们太容易被一种说法牵着走,而忽视了事实、逻辑与其它视角的可能。”讲座结束后,新采培训班成员陈周凯感慨地说。
此次讲座不仅为学生打开了思维的广度,更为他们在未来的采访、写作乃至生活决策中提供了思维武器。正如杨洛老师所言:“带着‘偏见’看世界,并非消极地拒绝一切,而是积极地通过批判性思维去寻找更接近真相的答案。”
文:李玉莲
图:李舒微
发布者:杨洛,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