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第四届重庆大学生商业策划挑战赛圆满落幕,举行颁奖典礼。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綦江校区学员李玉莲、李舒微、皮梦欣、谢嫒鲡与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的优秀团队同台竞技,斩获二等奖。
据悉,本届赛事首次采用“影视・直播双创赛”模式,历时三个月,设有短视频创作、直播营销等实战环节,旨在打通从内容策划到市场转化的完整链条,强化商业策划的落地性与执行力。
在初赛阶段,四位学员以“珮姐重庆老火锅”为品牌对象,围绕“老味道与新体验融合”的主题,创作了一条兼具情怀与消费逻辑的品牌故事短视频。视频通过讲述品牌传承与创新的真实故事,探讨如何打造一个既保留地道风味、又符合年轻人消费偏好的火锅品牌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该作品自策划伊始就植入了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的特色理念——“商道故事采访”。师生团队走进门店、实地调研,通过采访真实还原品牌发展背后的精神脉络。整个过程中,新闻与商科的融合为作品注入了不一样的厚度与温度。
在视频制作阶段,杨洛老师全程指导,亲自把关脚本构思、镜头设计、拍摄节奏与后期剪辑。从最初的文案立意到最终画面呈现,她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传达的是什么价值?这条视频是否真正打动了观众?”她强调,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不能只是信息的堆叠,而应是情感的传递与逻辑的流动。学生逐渐掌握了如何从用户视角思考问题、用视觉语言讲好故事。
“每一个镜头都要讲得出理由。”李舒微回忆,“在拍摄现场,有突发状况,有拍摄失误,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不断回到最核心的问题:我们到底想说什么?”而谢嫒鲡则感慨:“杨老师每次审片,都像是在做一次‘深度拷问’,她要求我们每一帧都必须有意义。”
凭借兼具叙事深度与品牌表达力的作品,四位学员成功挺进决赛。在直播决赛现场,她们迅速适应平台节奏,以完整的销售逻辑、饱满的表达力与现场应变能力,赢得评委与企业代表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大赛二等奖。
更令人欣喜的是,比赛结束后,皮梦欣、谢嫒鲡两位同学还获得了企业方的实习邀约,实现在赛场上脱颖而出、在职场上快速对接的“双赢”。
此次参赛,不仅是一次竞技,更是一次教学相长的深度实践。《商道故事》作为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重点打造的项目,长期坚持“老师带学生”模式,深入小微企业一线采写,以真实商业场景锤炼学生的策划能力、表达能力与市场理解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引领下,学生们才能在赛场之外真正“学以致用”。
新闻采写产业学院也将持续以“专业 + 新闻”为导向,搭建更多实战平台,为非新闻院校及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开辟出一条别具一格的发展路径。(文:李玉莲)
参赛心得:
从镜头出发,找到我的职业方向
——第四届重庆大学生商业策划挑战赛参赛心得
那天站在直播决赛的镜头前,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比赛的终点,更是我人生一个新方向的起点。
回想三个月前,一切还只是一个“任务”。我当时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李玉莲、李舒微、谢嫒鲡三位同学组了队。初赛是拍摄一条关于“珮姐重庆老火锅”的品牌故事视频,这跟以前我参与过的学院的“商道故事”拍摄有些相似。
我们从采访做起,走进火锅店听创始人的创业经历、和员工谈工作日常,还蹲守观察顾客的用餐场景。杨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复盘,一帧一帧分析我们拍下的画面,反复问我们:“这个镜头想传达什么?”
她说:“你们不是来宣传的,是来讲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故事。”正是在这样一遍又一遍的追问与打磨中,我们开始真正理解——讲好一个品牌故事,远远不是拍得好看就够了,而是要拍出意义、拍出价值。
那之后,我们改了整整四版脚本,从“火锅的麻辣”讲到“老味道的坚持”,再到“品牌与年轻人共鸣”的故事主线。拍摄现场也并不轻松,设备故障、镜头调度混乱、现场采光糟糕……我第一次感受到“作品”这两个字背后,是一层一层的思考和磨砺。
视频提交初赛后,我们居然入围了!那一刻说不激动是假的,但杨老师却提醒我们:“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在决赛直播。”
直播?对我来说完全是一个新世界。
为了准备直播,我们每天在教室“模拟带货”——一边看直播样片,一边研究话术逻辑;一边练习控场节奏,一边设计互动方式。我们曾为了一个话术开头的情绪氛围讨论半个小时,也曾为了控制语速反复排练。
决赛那天,直播上线的那一刻,我的手都是抖的。但随着一句句话术说出口,我忽然有种奇妙的感觉:我仿佛不再只是一个参赛者,而是一个真正能将品牌故事讲给别人听的“表达者”。
我们的直播最终拿下二等奖,比赛结束后品牌方主动找我们交流,发出了“职场邀请函”。
我从没想过,自己能靠一条视频、一次直播,走进一家真实的企业,开始接触“策划”“内容营销”“用户转化”这些以前只在课本里看到的词语。更没想过,这条看似偶然的参赛之路,成了我对职业方向的真正确认——我想做内容营销这一行,用故事打动人,用镜头讲道理。
杨老师常说:“我们做的,不是一场活动,而是一场思维方式的训练。”现在回头看,这场比赛,是一场我走进真实世界的预演,也是一场成长的发生。(文:皮梦欣)
发布者:杨洛,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9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