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我和匡芙蓉、贺钰媛在合川融媒体中心的实习期已经近半。上午,罗洪主任让我们三个各写一篇期中汇报心得交给他。除了梳理报社实习以来的收获外,还要我们罗列出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下午他将会为我们一一解答。
“罗洪主任居然要亲自为我们答疑解惑?”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欣喜之余又有些担忧,我们会不会耽误人家工作?因为报社204办公室中每一名记者日常工作都很繁忙,更何况像罗洪这样的主任记者。
报社每天9时上班,我们实习生每天早晨都会自觉提前10分钟进入办公室。可几乎都会看到罗洪早已在办公室投入到工作中。作为领导,他不像其他记者那样好走动、爱说话。午休时几个年轻记者叽叽喳喳闲聊时,他总是默默待在自己办公桌前,或是看稿,或是撰稿,给人以不怒而威的敬重感。
可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外表看似严厉的他,其实却是个工作负责的热心肠。无论是实习第一天,在我们才简单自我介绍后,他就直接说可以带我们其中一人去参加一个区级会议;还是在实习前期,下班前帮我们问其他记者第二天有无采访机会可以带我们参加。我和罗洪并不熟悉,但是听贺钰媛说,罗洪主任经常加班。如果问他一般加班到几点,他的回答总是:“12点前。”对于记者来说,加班是最平常的事情。
报社记者工作认真我早已见过。早在今年5月份,我就跟随记者王灿前往合川文化节做过系列采访。那天我们报道少儿书画比赛新闻,早上起来,我看天空下着瓢泼大雨。我当即在微信中问王灿今天采访是否取消。记得她回复:“比赛不取消,新闻就不推迟!”那天在采访中,王灿为了方便拍摄照片,索性把伞递给我,让我跟着她,自己挂着相机穿梭在喧闹闷热的比赛现场。虽然我一路想追着给她打伞,但笨拙的我总是落在后面。她边拍照,边用衣袖护着相机镜头,很快她的半边衣袖全部湿透。而随行的另一位电视台记者,索性将身上雨衣脱下来直接套在摄影机上,宁肯自己淋湿,也不能让摄影机受潮。
有一次,我和记者刘鑫宇高温天外出采访,为了转移高温下的注意力,路上我就和她闲聊,得知她从事记者行业已有四年。本科学的新闻专业,毕业后来到《合川日报》任职。2019年《合川日报》转为合川区融媒体中心后,她进入采访部做时政类新闻报道。
我问她为什么选择时政类新闻?她很无奈的答道:“这不是我能决定的。而且时政类新闻是所有新闻中最难的,它要求出稿又快又准,还要经常参加各种会议,做这种新闻的记者非常累。”我经过半个月的实习期,接触了不同类型的新闻稿写作训练,我对时政类新闻的难度深感认同。
“那又快又准怎么去评判呢?”我又继续问到。
“每篇稿件都要编辑过审,我最慢的时候是2小时一篇成稿,快的话1小时。每个月记者都要撰写20篇以上这种质量的新闻稿。”刘鑫宇边说边笑,笑得随意坦然。我听着却心中触动,2个小时一篇成稿居然还算最慢的时候!
在204办公室,我经常会听到记者们相互询问最多的一句话:“你考得怎么样?”开始觉得奇怪,难道记者每个月都要考试吗?工作了半个月才知道她们都在考国企。
我原本不理解,想着区融媒体中心是事业单位、节假双休,记者这份工作还无固定上下班时间,且这一职业在世人眼里高尚体面,被誉为无冕之王,为什么她们还要想离开呢?
后有人告诉我:“记者工作无固定上下班时间,其实是指上午上班时间,可能直接前往采访地点,无法到办公室坐班。下班时间可能还在外面记录会议内容,无法在办公室里准时下班。而且记者的稿子永远都写不完,有时一天要写好几篇。”我思索着,平日办公室里的记者们一边打字,一边聊着天南地北的旅游,畅享未来。看似清闲潇洒的背后,也许是在苦中作乐。身处事业单位的她们,也同样有着些许不安。如今再想想实习第一天,我向主任任洋打听上班时间:“早上9点,如果没什么事情10点钟到都没有关系。”或许这灵活的工作时间只是对我们实习生特别的宽容吧。
7月17日下午,我向罗洪主任请教人物采访中提问、录音的处理方法。那时,他刚刚编辑完电脑文稿,一边揉着眼角,一边为我指导人物采访的提问技巧,录音直接转文本后材料该如何处理,与自己听录音手打关键信息这两种记录方式的差异。待到他讲完时,已经临近下班时间。我们收拾完东西准备回家,转头又看见罗洪一言不发的盯着电脑开始工作。我这才知道其实他刚才的工作并没有做完,但他仍然用一个多小时为我解疑答惑。
其实,不只是罗洪记者,办公室里其他记者们也没有要下班的意思。在合川区融媒体中心实习的期间里,我们三人并没有分配固定的带教记者,所以,其实没有任何一位记者有责任有义务花自己时间来教导我们,但每一位记者又都是我们的老师,他们在百忙中自愿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们指导各方面欠缺的专业知识。
我走出204办公室,走廊的尽头的窗口恰逢落日,余晖洒满两边墙上的报纸。我回想起前阵子网红教师张雪峰对“千万不要报新闻学”的观点而引发的一系列全民争议时,我想:的确不是任何人都能承受起无冕之王的称呼。至少在那层厚重的滤镜下,还隐藏着多少记者们不为人知艰辛与责任。(文:陈羽雁)
发布者:方刚,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