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下午,我跟随记者任洋前往区政府第七会议室参加会议。这是我第一次与任洋一起参加会议。在路上,任洋交代这次任务,填补区委书记录音。这是我第二次分配听录音任务,回想起上次填补录音时速度较慢的教训,这次暗暗提醒自己一定要抓效率。从一开始,就时刻思考如何提高效率,总算顺利良好的完成任务。
再次来到第七会议室。总结上次听不清发言、座位遮挡看不清区委书记讲话时嘴型、推测不出他说话的语义,导致我异常我紧张的教训,这次任洋带我选择了面对区委书记左前方的座位。待她坐下时,我能清晰完整的看到书记脸部表情时,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我高兴的小声对任洋说:“这里能看到书记的嘴型!”“对的”原来任洋早已考虑到这一点。
和前几次会议采访一样,任洋找到位置后,立刻找工作人员要本次会议上区委书记的讲话提纲。但在会议中,我看到任洋并没有因为拿到讲话提纲就松懈下来,反而更加认真地听区委书记讲话,并飞快地做笔记。
我当时心里有些不解。暗想:书记的讲话内容不都写在提纲里照着读的吗?为什么还要如此认真做记录。但是我没问,也同样认真做笔记。
直到第二天新闻发布后,任洋将讲话提纲交给我,让我学习尝试提炼材料内容,并用新闻语言概括区长发言时,我才发现提纲与实际发言的不同。
“你看第一句,注意书记说的是‘耕地保护’而不是讲话提纲中‘保护耕地’。”我连忙翻看讲话提纲中写到“保护耕地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民族永续发展……”而书记实际讲话中已将“保护耕地”改为“耕地保护”,我又查了网上资料,看两种表示之间区别。发现“耕地保护”早已是专用名词,再结合提纲上下文的语境,发现作者为了语句通顺,将专用名词顺序做了调整。
“记者报道要做到准确无误。发现发言和材料出现不一致时,哪怕是再小的差别,也要详细缜密的核实,及时进行查漏补缺。”任洋耐心地讲解着。
她顿了顿,又指着下一段继续说道:“对于区委书记补充讲话,也是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你首先理解意思,再用新闻的语言完整表达。像会议中所说的‘责任和压力在向下传导过程中会有衰减,尤其是到了末梢的时候,会存在信息及时性和完整性的问题……希望大家扛起责任。’我理解的意思是压力责任在向下传导的过程就像一个个链条,如何不脱节的传到基层去?应该做到压实责任。我们用更官方的表达方式为‘拧紧责任链条,层层传导压力,切实推动责任压力传导到基层一线、“神经末梢”,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经过任洋对区委书记发言进行形象化描述之后,我更能理解书记会上讲话内容,明白了之前看记者归纳的新闻语言,前后为何能做到如此连贯。
如何概括一段话?
我想,在熟读文章段落后,掌握表达内容,进行提炼归纳,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缩写,然后用新闻用语表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我找到了记者们所说的“串起来”的乐趣。总结归纳他人讲话虽然很难,但都是基于会议主题,多读多想,就能慢慢靠近其表达含义。
在翻看会议提纲时,发现任洋在上面添补了许多书记会上补充的,但稿件上没有的话语,比如“确保整治工作”修改为“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在“全区上下”前面添加书记强调“希望大家理解党中央总书记用意。“乱作为问题”修改为“乱作为行为”。“努力为新时代新征程新合川建设提供坚强保障”修改为“努力在新时代新征程新合川建设中展现担当作为,为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作出应有贡献”。精读任洋的笔记时发现,除了对职能部门的督促,其他地方区委书记都引用习总书记重要指示。
“时政类新闻如果研究的是某一方向,比如这次会议是耕地保护,那么撰写时就要紧跟习总书记在这方面做过相关指示。”我仔细看,任洋一上来,在导语部分就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直接引用作为总的指导。
回想起26日,任洋与记者刘鑫宇在办公室聊天时,谈到并惊讶区委书记会议发言时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速度之快。任洋说上午参加区委书记召开的会议时,发现书记讲话稿中“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与书记临场说的“党的建设重要思想”略有出入。会后,她专门对此进行查证,结果发现,区委书记所说的“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正是25日新华网、人民网发布的最新提法。他在讲话的同时,自己已将讲话稿内容及时更新。记者的专业性要求他们时刻关注实时动态,把握最新发展方向。在我心里,记者应该是掌握最新消息最快的人,没想的,区委书记速度更快。第一天新华网刚刊发,第二天就直接引用。这就解答了我对任洋持明明持有讲话提纲,为何会议时还认真记录会场上领导每一句话的疑惑。由此我也懂了,为何实习第一天报社的领导们都说时政新闻是最难的。
看着任洋在讲话提纲上勾勾画画记录的内容,都是第二天发布新闻稿中的重点内容。这也解答了我的第二个疑惑:为什么她能在两小时内完成新闻稿?那是因为,会议笔记时,她已勾画了会议的重点内容,并及时记录补充发言。会后直接梳理誊写即可。(文:贺钰媛)
发布者:方刚,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