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泰科北门有一家不怎么起眼的小店,没有独特的店名,只有产品名,店门外没有吆喝,也没有新品告示板,但只要一下课,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就会被“一抢而空”。
从泰科北门出发,向西步行约50米,有家学生口中的热门小店。每每路过店门口,总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糖炒栗子香味。走进店里,40多岁的张宪菊热情地跟笔者打招呼。店里的一角,一口铁锅正热气腾腾。锅内,一颗颗栗子在跳跃,随着小石子的起伏而浮沉。栗子们与石子碰撞在一起,还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像是乐章中的一个个音符,和谐又动人。
下课后,学生们纷纷涌入店里,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很快被一抢而空。“刚开始做这个的时候很难啊,没那么多学生光顾的。”回想起那段创业的岁月,张宪菊眼中闪烁着光芒。
20万买教训
张宪菊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有过一段出国务工经历,那是2013年,她20出头,为了追求更高的收入,便跟着朋友一起去了日本。在日本,她从事着鱼肉松加工工作,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活计。每天,她需要处理大量的鱼肉,经过挑选、清洗、切割、烘烤、搅拌等多道工序,最终制作成美味的鱼肉松。虽然工作单调乏味,但她却始终认真完成每一个环节。
“工作乏味点其实没啥,累点也没啥,最难熬的是孤独”,提及当时的工作状态,张宪菊表情略带凝重。原来,在日本打工不得不面对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挑战,尽管尽力去适应,但还是摆脱不了孤独和无助:由于语言差异,交流中难与当地人建立深入的交流和联系,加上日本文化注重礼仪和规矩,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张宪菊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应对他人的期望和要求。
“每逢过节,就会很想家,因为距离问题,也只能跟家人朋友通个电话。”张宪菊略带羞涩地笑了笑。丈夫建议她先回国照顾家庭,再找合适的工作。2016年,张宪菊经过深思熟虑后辞职回国。
回到家中,张宪菊的生活似乎被家庭琐事所填满,她每天在厨房、客厅、卧室之间忙碌,尽管这些事情看似平常,但让她觉得失去了自我。她开始思考,这样的生活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吗?
张宪菊内心深处一直保有对事业的渴望和追求。那段时间,张宪菊经历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挣扎:一方面,她渴望创业,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又不清楚要做什么行业。另一方面,对家庭的责任感又使她担心创业会对家人造成影响。
随着内心挣扎的加剧,张宪菊开始寻找支持和建议。她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告诉给了丈夫,丈夫安抚她说:“如果找到合适的创业项目,咱就干,创业也是对家庭的贡献嘛!”得到丈夫的理解和支持,她激动得一晚没睡。
后来,张宪菊在没有进行任何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就匆忙在泰科开了一家百货小店。原本以为凭借直觉就能够立足,然而,开业不久,因为商品种类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们更倾向于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挑选商品,再加上价格通常比实体店更有优势,最终百货小店以失败告终,张宪菊也因此欠下了20万的债务。
立足市场调研
面对20万的巨额债务,张宪菊情绪一度低落,深感后悔。不过,艰难时刻她也没想放弃,沉浸在反思中,意识到了数据分析和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同时,她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不高,没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这才导致了困境。
张宪菊明白,没有人能替她承受这一切,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摆脱困境。于是,她开始四处寻找商机。那是2021年冬,张宪菊注意到街边糖炒栗子的小摊位常常吸引大批顾客排队等候。她观察后发现,糖炒栗子不仅美味,其制作过程也相对简单:将沙子放入铁锅中加热,待沙子热后,加入处理好的栗子,翻炒一段时间,再加入糖稀。而主要原材料板栗,其成本也相对较低。
糖炒栗子是大众化的特色小吃,消费者群体广泛,在商业街、购物中心、电影院附近等,常会看到一些年轻人把糖炒栗子当作伴手小吃。经过调研,张宪菊认为糖炒栗子店的经营风险相对较低,店铺的设备和原材料投入相对较少,初期的成本压力会较小。
和家人商量后张宪菊重新出发,决定开一家糖炒栗子店。为了做足准备,她开始查阅大量关于糖炒栗子的资料,学习糖炒栗子的制作工艺,还亲自拜访了许多老师傅,虚心请教。
“开始,我觉得制作糖炒栗子没那么麻烦,不就是火候和调料搭配吗?”谁承想,第一次尝试就让她知道其中的难处。她将糖和栗子放入锅中炒制时,糖在锅里迅速融化,变得焦黑,而栗子却未能均匀地裹上糖色。在张宪菊手忙脚乱翻炒之际,一股焦糖味已弥漫了整个厨房。
“失败了,再来”,这次,她调整了火候,小心翼翼地翻炒着,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会炒焦。然而,事与愿违,当她尝试剥开一颗栗子时,发现里面的果肉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香甜软糯。反而,口感有些生硬,显然是炒得不够熟透。
第一次,第二次……张宪菊在失败中不断摸索,每一次失败,她都会仔细分析原因,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有时候是火候不对,有时候是炒的时间太短,有时候是糖放的太多或太少。就这样,张宪菊经过多次尝试和调整,终于成功地做出了色泽金黄的糖炒栗子。
“有了手艺,那开张呗”,张宪菊信心满满地炒了一大锅糖炒栗子,可现实却浇了她一盆冷水,来购买的学生并不多。“自己尝了尝口味,还行啊。”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张宪菊那些天,满脑子都在琢磨这个事情。
“好难剥开啊。”学生的一句话,让张宪菊茅塞顿开。为了方便学生们剥开栗子,张宪菊将每一个栗子都划开了小口。可销售效果依然没那么显著。
扩展周边产品
之前创业的失败让张宪菊明白必须主动寻找突破口,她开始深入了解她的顾客群体:细致观察学生的饮食习惯以及就餐选择,例如他们更偏爱哪些食物,哪些食物他们不喜欢或者避而远之,初步判断出他们的口味偏好;以开放和诚恳的态度去跟学生聊天,收集学生对小店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偏好和期望等信息,了解他们对食物的期望和需求;关注学生们在社交媒体和在线论坛上频繁讨论的食物和饮品,记录下他们的喜好、评价和反馈……
通过这些渠道,她收集到了大量宝贵的信息。她发现学生们对健康、口感和新鲜度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口味多变,更倾向于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和有机食品,同时也希望食物能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于是,张宪菊专门学习如何烤红薯,怎么煮出香甜可口的玉米……后来,张宪菊的店铺便推出了烤红薯、冰糖葫芦、煮玉米等特色美食。
“走进这家小店,那真是各种香甜的味道啊。我太喜欢这里的休闲小吃了,尤其是冰糖葫芦,山楂裹着晶莹剔透的冰糖,酸甜可口。”常来这家店的学生如是评价。
果然,糖炒栗子有了“烤红薯、冰糖葫芦、煮玉米”这些周边,回头客越来越多,糖炒栗子的销量也变得好起来了。“咱俩今天买点烤红薯吧,改天再来尝尝糖炒栗子。”两个学生一边买着烤红薯,一边议论着。
一心为顾客着想
“姐,来串糖葫芦,我自己拿了啊。”远景学院的小马是这里的老顾客了,没课的时候,她总喜欢来张宪菊的小店里,陪张姐聊聊天,“我跟张姐的相识,多亏了她店里的一件宝贝呢。”小马傻笑着说道。
“啥宝贝?”“卡通小挂件”。那天,她闻着店外糖炒栗子的香味进了店,本想买点糖炒栗子,可她的目光却落在了玻璃窗旁的小挂件上。张宪菊看出了她的心思,便主动把小挂件送给了小马。
“那个卡通小挂件我现在还留着呢,当时张姐送给我这个,可开心了,附加值简直拉满。”张宪菊也记得小马得到小挂件时开心的模样:她用指尖轻轻抚摸那件小礼品,眼里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脸上的笑容是那般灿烂。
一个小挂件就能让顾客那么开心,这一点提醒了张宪菊,当主营产品不能吸引消费者的时候,可以考虑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刺激顾客的消费意愿,顾客的消费收益率提高了,不是可以反过来促进商品的销售吗?
于是,为了更好地销售糖炒栗子,张宪菊决定采取一种特别的策略:通过赠送小礼品,来增加商品附加价值,提高消费收益率。她选择了一些精美的小礼品,如小巧的钥匙扣、牙刷等等,这些小礼品都是之前她开百货小店时留下的,既实用又有趣。
有了这些小礼品的附加价值,张宪菊的小店成功吸引了不少学生,糖炒栗子摊位前总是人来人往,学生们纷纷表示对她家的糖炒栗子和小礼品都非常满意。许多学生也因此成为张宪菊店里的忠实顾客,他们不仅会经常光顾她的小店,还会向其他同学推荐。
无形的价值增长
如果仅仅是售卖商品,或许张宪菊迎不来“逆风翻盘”,当一家小店还能为学生提供情绪疏导服务的时候,有形的商品就叠加了无形的服务,有限的价格促进了无形的价值增长,成功便有了无限可能。
张宪菊热情开朗,喜欢跟学生们交流思想、分享心情:“我特别喜欢和学生聊天,跟他们成为朋友,感觉自己都变年轻了。”
“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喜欢来张姐的店里,跟她聊聊天,心情就会好很多。”正在购买糖炒栗子的小吴告诉笔者。
张宪菊愿意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一次,一个面临考试而满脸愁闷的学生走进店里,向张宪菊倾诉,张宪菊耐心听完然后给了他一些调整心态的建议: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积累知识与培养能力。
还有一次,一名学生因为与室友发生矛盾而感到烦恼。张宪菊给了她一个温暖的拥抱,然后分享了自己年轻时和朋友相处的经验。她告诉学生:“年轻人之间有点小矛盾很正常,学生之间的友谊是很珍贵的,要学会宽容和沟通。”
张宪菊知道,学生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帮助,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因此,她始终愿意用心倾听学生们的故事,给予他们真诚的建议和温暖的鼓励。
“听到学生们亲切地喊我姐,跟我分享着他们有趣的故事,我自己也增长了不少见识呢。”张宪菊也从这些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她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谈及未来,张宪菊满怀憧憬,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这家小店成为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快乐。“我也不算是什么成功的创业人士,只想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非要说点什么经验的话,那就是多跟学生交流交流,多听听学生们的需求和建议。”张宪菊一边摆放着冰糖葫芦,一边腼腆地笑着。
作者:常永昊,2003年生,泰山科技学院远景学院2022级学生,喜欢看电影、写诗和听歌。
指导教师:翟亮亮,河南焦作人,作家,作品散见于《中国经济时报》《河南日报》等报刊。出版散文诗集《彩虹集》。做过5年专业记者,泰山科技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记者导师。
发布者:翟亮亮,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