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有写作基础的大学生来讲,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效果并不明显。在他们那里,所有的方法、技巧,都很难转化为真正的写作能力。从听懂、明白到会用之间,横亘着一道天堑,就像心学的知行合一,听起来好像很容易的样子,事实上做到的人了了无几——不然,王阳明也不会被称作“圣人”了。
原因很简单。想想学开车,记住交通规则不难,教练说的操作要点也能听得懂,但真上车试试?百分百不行。
怎样学会开车?明白了要点,关键是要去练,一遍遍地去试错,去体会。不过,我们应该看到,最终学会开车的人很多,而学会写作的人却很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写作的练习过程会打掉大多数人的耐性。一方面是写作更难一些,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兴趣和动力使然。学车相对简单,相对简单的东西很容易让人体会到进步,从而收获成就感,再加上渴望驾驭与控制就是人的本能。这一切,都让学车更有吸引力。
但写作不行,写作的进步是缓慢的,慢到短期内,你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提升,这就很难给人以内在的成就感,无法让人获内在的价值肯定。本来,写作也能给人带来一种表达的乐趣,但这种慢收效,也很难让人在短时间内体会到那种类似驾驭的乐趣。
再者,目前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教学规律。教学的主要时间都用在了“教练”讲解上,即使有训练,时间也很少,而且还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所以,写作的教学结果就是:老师讲的学生都能听懂,但写作水平就是提升不上来。
结合上面分析,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练为主,在练习中去讲。另一方面是,放低要求,从最基础的做起,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进步的乐趣。
目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了心理阴影,一说到写作,大多数人会本能地边后退边摇头:我不行我不行!要打掉这个阴影,就是要把起点放低,让学生先忘掉写作,然后在不自觉中学会写作。
无论是否喜欢写作,绝大多数人还是有与人口头交流与表达的愿望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个愿望,先与学生聊天。比如,我们可以问他们: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儿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能讲出来。如果学生讲得不好,不形象生动,我们可以结合写作要素追问一下:时间、地点、过程,说了什么,想了什么……最后再问为什么对这件事儿印象深刻,现在如何评价这件事儿。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可以做好录音并事后转成文字记录。
交流完,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文字记录,按照一定的线索,自己把它整理出来,重点是老师提问的问题。不求文辞,只要逻辑清晰,表达明白。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讲,并没有多少难度。而整理完毕后,老师再加以修改(最好当着学生的面修改,边改边讲),并以合适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比如用自媒体或网站发布出来。
这个过程,不仅训练了叙事能力,更重要的,通过对交流中老师的重点提问内容的关注,学生很容易认识到自己表达中的不足,了解叙事的应该在重点在哪里,自己的不足在哪里——这就是价值发现。如果一个学生哪怕能够经历3次这样的训练,我相信,他的叙事能力和价值发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雪起)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