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次采访的主人公曲伟豪,其故事详见《一次乱而不糟的舞台布置》。本次采访的主题词:细节与价值。
问:曲伟豪同学是吧?参加这个栏目,你想谈谈自己哪方面的成长经历呢?
答:老师,是的。我就想说一下,我就是来到泰科以后才参加的学生会工作。之前高中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很多同学也没参加过学生会,我更是默默无闻,只顾学习啥也不干。比如说运动会之类的活动,班主任让我们去参加,我才会去参加,不会去主动报名。
来了泰科以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件事。首先是大一,当时智能工程学院出了螃蟹计划第一期的演讲比赛。当时我比较内向,也不愿意去上去演讲。辅导员老师一直让我去,说:你要相信自己可以!当时我就自己做了PPT,做了演讲稿。
问:老师为什么让你参加?他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吗?
答:没有,他就是想让我锻炼一下,因为我担任团支部书记,他觉得我比较内向,不善于去主动地表现自己。
问:既然你内向,怎么能当上团支书?
答:这个是刚来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报名了。
问:咱们要解决第一个问题,你以前没有参加、组织过活动,性格比较内向,怎么到了大学以后就想着去竞聘团支书这样一个职务?
答:当时其实我想当的不是团支书,而是班长,我觉得因为高中初中一直就没有那种特别好的平台,自己也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毕竟以后也要踏入社会,现在要多积累一些经验。当时想竞选班长,结果因为人家票比我多一两票,我就被调到团支书这个位置上了。
问:当时是怎么想的?
答:当时想无论什么岗位好好干就行了。
问:当上团支书那段时间表现怎么样,你自己感觉着你的不足的方面是什么?
答:可能当时还是性格有点问题,比如说组织活动了,还是让班长去做,我在后边负责整个流程。
问:接着说你的螃蟹计划。
答:好的。螃蟹计划,是我第一次上台参加演讲比赛。老师让我去,我就去了,我觉得这正好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我第一次自己做PPT,让老师帮我修改,完了以后上台表演。第一次比较紧张,台下坐着辅导员白老师,还有很多同学在下边。当时是6组同学,我排到了倒数第三个上。我上去后,非常紧张,语速非常快,把我们班级的变化和具体过程讲述完了以后,我就简简单单的鞠了一个躬下台了。后来老师找到我说:你知道你存在什么问题吗?我说我知道。他说你的语速非常快,让人听不清说什么。我说我当时非常紧张,因为当时真的我一眼不知道看到哪里。前面有一个同学也是一直盯着自己的PPT讲,我在下面看的时候,也感觉那样不好,不面向同学,不面向老师,没有那种眼神上的交流互动,这样很不好。我自己上去,尽管尽量不看PPT,尽量背稿子,但还是太快了,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目的。张老师还对我说:你下台的时候鞠躬,只很轻微地低一下,就下台了。你要不就不鞠,要不就好好地鞠,但你做得让人看起来却很敷衍。
再后来大二了,当时我在智能工程学院担任学生会里的副部长,组织了学院的省政府奖学金答辩的工作,我带着我们干事去彩排流程,我已经觉得完全ok没问题了。但张老师看了,给我指出了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演讲同学怎么上台,什么时候上台,演讲完了顺序怎么安排,计时的同学怎么安排,怎么计时……我发现这个问题确实很多,自己当时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安排好了,但是其实还有很大的疏漏。
问:这些问题你具体说一下。
答:当时他们上去演讲,一个接一个,我对于流程也没给很好安排,比如说谁先谁后还有领导发言,设计了两遍领导发言,投票之前一次,投票完了以后又一次。这太频繁了。
问:你当时怎么想的?为什么设计两个讲话?
答:我觉得同学们演讲完了以后,领导应该上去总结一下,对于演讲过程点评。但当时投票直接出结果,再讲就重复了,最后投票完了以后的演讲给取消了。
问:刚才你说一开始上台领奖的顺序,你没有注意到谁在前面,谁挨着谁,是不是你想谁挨谁都无所谓,一块糊弄上去就完了?
答:也不是这样,我们一开始排了一个顺序,因为当时同学PPT没发过来,没法按计划进行了。
问:段老师给你指出来的问题还有哪些?
答:同学们要发言计时,记多长时间,分怎么算,怎么快速出分,这些问题我都没有考虑到。当时确实不知道怎么弄,让大家用电脑在那算,非常慢。后来老师打开Excel用了一个公式说教我们怎么弄,把分输进去的时候很快通过公式算出来。
问:按照段老师意见改过了之后,在总结这个活动的时候,还有什么你认为有问题的地方或者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我现在为什么抠这个场景,因为这是你第一次组织的一个活动,第一次组织活动就非常完满,没有瑕疵,这是不可能的。这个活动结束了之后,你有没有对它进行了复盘?你认为哪些地方还有待改进,哪个地方还存在着问题,有没有进行复盘?有问题是肯定有,因为第一次有问题,我们才能考虑以后慢慢地好起来,这是一种正常的逻辑。不断的好,问题越来越少,注意的问题考虑的问题越来越详细,越来越细致,越来越周密,这是一个成长的基本的轨迹。这个没有关系,你可以现在想一想,也可以以后回去以后你自己再想一想。
我现在再问你一下,你刚开始说螃蟹计划有一个问题,演讲语速比较快,还有一个问题,最后鞠躬不到位。那么好了,你第二次参加演讲活动是什么时候?以后有没有参加过类似的演讲活动?
答:我以后没有再参加演讲活动。
问:你以后有没有在主席台上讲话的时候,给所有同学开会的时候?你在开会的时候,这两个问题有没有注意?如果注意到,你是怎么解决的?其实很多人的语速快,他不一定是紧张,我面对你我没有任何的紧张,但是我语速非常快,它是一种语言和思维习惯。我如果说想要控制,我特别地需要提醒一下自己,每一句话我都要控制着自己,说慢一点。现在我发现我们俩交流的时候,你的语速依然不低,你怎么样去注意的,怎么样去控制你的语速去改进自己的?有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
答:我是注意过这个问题,当时也不全是紧张,语速习惯性过快,过快以后就吐字不清,大家听不清说什么。后面,我在类似的场合,就会注意一下,让自己语速尽可能的变慢,让大家能听清我在说什么。我努力在大脑中反复地提醒自己语速慢一点,不要太过于快,但是有时候紧张情绪出现,语速还是会加快的。
问:好,你再说一下第二个活动。
答:第二活动就是汶书院社区歌友会,请了十佳歌手来演出。
问:什么时间?有什么问题?
答:大三四月份吧,当时场地布置有一些问题。我发现,那些大一的干事做不好,比如灯带,他们不会摆出一个形状。我看他们实在是弄不出来,亲自让做示范,和另一个同学给他们弄好了。没想到,因为灯带的功率比较大,一接上去屋里全跳闸了。后来知道是电的问题是没有分配好,结果全连到一块,插上去直接跳闸了。现在再办活动,我们就会分开了,哪个房间用哪个,电基本上可以分开,不会造成跳闸这种问题。
我当时只负责了场地布置这一块,具体的流程是其他同学负责的。场地布置还有一些问题,当时自己也没做好人员分配,我当时想的是,大家都来了以后,我再统一分配谁干什么,由于没有提前做好分配,导致大家来了以后不知道干什么,出现了一部分同学在那儿忙,另一部分同学闲着没事干。
问:整个过程当中这些问题有没有及时纠正?
答:有。跳闸了以后,我们直接将电分散开。
问:你以前搞的活动当中不牵扯到人员分配吗?
答:因为我以前的活动主要是收集类的活动,只是收集同学们作品,自己干,不会牵扯到人员分配的问题。一直一个人负责一块工作,不和别人打交道,也不当领导,也不去负责分工。
问:这次是第一次当领导分工吗?之前的收集工作不牵扯到人员分工的问题吗?
答:人员分工比较简单,让同学们发邮箱就行了。谁收集哪一部分,很简单。
问:你在那之后再搞活动,人员分工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答:提前安排好,哪个同学干什么,哪个同学干什么。把所有活动流程排列出来,每一个环节都是哪个同学负责,让他们各自负责好各自的环节,没有再出现忙的忙死,闲的闲死。
问:你说没有分好工,表现是什么?
答:布置现场是非常混乱。
问:怎么混乱?你给我具体把现场描述出来,你说的要让大家接着就能想象出来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场景,你不能说比较混乱,什么叫比较混乱?是打架了还是斗殴了,还是有人在玩?还是把线都绕到一团了等等这些东西都叫混乱,但是你要告诉我到底是怎么样混乱的。
答:当时布置舞台等待的时候,四五个同学搁那手忙脚乱的想用灯带摆出一个类似于长方形舞台的形状,因为灯带比较软,不太好操作,那些同学弄了半天也没弄出来。我过去和另一个同学把舞台给布置出来了。
问:这跟分工有关系吗?这是一个技巧问题。什么叫分工问题?不知道谁该干什么,有人闲着有人忙着,这叫分工问题;张三的长处是扯线,你非得让他转轱辘,这叫做分工问题。
答:现场比较混乱,没有告诉谁该干什么,怎么干。扯线安灯带,当时现场看见谁就拉谁。因为当时有的同学有课也没有来,到场同学不到10个人,我们10个人一直在那忙,看谁闲下来就拉谁。
问:现在需要你把当时的场景回顾一下,把当时的混乱还原一下,你是怎么安排的,活动是怎么混乱的,具体的要用细节表现出来。比如,张同学或李同学——可以不提他们的名字,就来了10个人,我们决定先干什么,先干什么的时候你是怎么安排的。混乱要用像电影镜头,还原当时场景。现场一片混乱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
答:我当时内心很焦急,因为一开始说是上午9点集合,就没有多少同学来。我带那几个同学去,首先去做了一部分场地布置,只是简单的把灯以及一些灯有关的东西摆出来。
到了下午——因为活动是晚上7:30开始的,我们下午4点让同学集合,大家一起来布置活动场地。下午4点大部分都来了,人多了以后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先前提到的灯带的问题,他们不会布置,我们把电接上,又跳闸了,大家比较着急,情绪都不太好,一直都不知道在忙什么,只有天台上同学他们能完全把自己那些灯给布置好,下边草坪上的比较混乱,大家不知道该干什么。
问:怎么混乱?
答:当时有投影仪需要突出我们做的PPT,没有安排人去,我只好亲自动手下场去操纵。老师也很着急,说:这种事你完全可以让其他同学去做!现场非常混乱,有的同学在那站着,在那看,还有的同学在那走过来走过去,拿东西拿过来拿过去的,有的同学在那站着聊天,啥也不管。这时电视还没有拿出来——当时想做一个扫码,可以在屏幕上滚屏显示自己的留言——还有桌子也没有。
负责调试电视的同学也没有到位。我先去带着他们去取电视。一开始安排了一个同学,让他专门负责扫码。因为需要电脑连在电视上,结果这个同学什么也不懂,只单纯把电脑拿了出来,连接电视该怎么样输出,屏幕多大合适,他自己完全就没有想到。他把网址打开,其他什么也做不。我又跑过去帮他连电脑再调试。
前面说到的灯跳闸的事儿。我们把所有的灯都连到一间房子的电源上,结果,一接就跳闸了。我们反复试了几次,都不行。我不清楚一个灯多大功率,供电总共多少功率,后来,只好撤了两个灯带,只用了三个,还分了几个屋子接。一些小功率的灯接在一个线轴上。一直调不好,我们也很着急。如果现在再让我弄,我就会把一些小功率的比如说泡泡机,一些音箱,小功率都接在一起放在一个屋子里,其他的,如果插排足够用的情况下,把其它的分在不同的屋子里,灯在一块,其他的音响台单独在一块,电视在一块。而且,其它的问题,比如调试电视的问题,应该在之前的协调会上就解决。
问:谈到这里,你说了几个活动,反映了组织能力的一个变化,但总体上来讲只有这一个最后混乱的还有点细节,其他的几个细节也不多,情节也不多,总体上写出来应该是比较单薄的。你回忆一下除了活动之外,你在大学这三年中还有什么值得说到的事?或者说记忆比较深刻的事儿。
答:当时在学院里学生会负责数据收集,前期只是整理了每个周的,也没有汇总好,
结果就被老师叫办公室去说:你们要进行一个月的汇总,以及一个学期的汇总。当时印象比较深刻,不光我们两个人,还把其他部门一些同学也叫过来了。
因为有的活动还没有收集全,然后去找其他部门同学去要活动数据,晚上8点多,干到了凌晨的一两点。同学帮我们负责设计,我们在表里汇总,老师也在那一直陪着我们。
问:你想通过这个事说明什么?我们叙述每一件事情,每一个情节都要有目的,你想说的是加了一个班吗?除了学生会的工作,你有没有其他的?学习成绩怎么样?
答:学习成绩还可以,一般就是班里的前10。
问:你是怎么做到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要说的东西吗?或者是说情感方面有没有?有没有发生一些学校里面一些其他的事对你触动比较大的?我给你举个例子,我之前采访过一个学生,他打篮球把腿韧带摔断了,回家做手术,他跟他爸爸的关系之前一直不太好不太融洽,结果他爸爸陪床照顾了他几个月,父子关系融洽了。他给我说了在医院里爸爸怎么照顾他。类似这种跟学生会组织无关的,属于你个人的情感认知等等这方面,有没有值得说到的事情?
答:当时在大一,我们学生会不是一个部门,总共7个人,期末考试完了大家已经离校了,学生会工作还没完,我们当时其实关系也不是特别的好,大家相互认识而已。但是我们最后这几个同学在一块,将自己的事完成了以后,在一块一起聚餐,吃了一顿饭。当时大家就是坐在操场上,买了烧烤,买了一份金针菇,一份韭菜,结果商家给送错了,送了两份金针菇过来。
我当时也调侃那个同学说:这买的不行,光买金针菇其他啥也不买。我们大家当时一起晚上坐在操场,坐在操场上。老师,这能说吗?
问:能说,但你想说明什么?
答:当时大家其实也喝酒了,这是肯定不能说的,平时大学生在校严禁饮酒,相当于我们几个人偷偷尝了一口毒品。
问:其实没那么可怕,就是吃饭,大家坐在一块,但你觉得这个事本身有意义吗?
答:有意义,这让大家更加熟悉彼此了。
问:我觉得没有多大意义。假如说你们出去做志愿者,结果一个学生出了险情或者是出了疾病,你们怎么克服困难,把他送到医院去,这个事有意义。你们几个人坐在一起吃个饭,大家认识了交流了感情,从这个故事来讲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不能把它的意义说出来,这件事本身没有意义。
我刚才跟你说的那位同学,他父亲照顾他的时候,是有很多细节的,比如他手术以后,他父亲陪在医院,在一个小椅子上睡觉,半夜一下子掉下来,摔疼了。他刚做完手术,一翻身,也疼得哼了一声。他爸爸不顾自己的疼,赶紧来问他:孩子,怎么样?哪儿疼,是不是需要给你弄点水或者给你揉揉?他当时很感动。他父亲摔着了,不顾自己来照顾他。你觉得这两个情节跟你吃饭的情节放在一起可比吗?他父亲跟他交心说:孩子以前你可能看不起我,我也没有啥本事,但是我在想着这个家庭好,我出去喝酒也不容易,我也是应酬,也是想为了改善一下自己生活,改善自己的家庭,他父亲说的很动情,他也就理解了他父亲了,这种是有意义的。
你们吃吃喝喝,你为什么买了两个金针菇,这种事情它没有价值的,无论从感情上来讲,还是从情节上来讲都没有价值,除非是你在吃喝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对一些事情你做过,但你不会去仔细的想它,你缺少必要的反思,或者说必要的思考。你觉得这个事好,就要想想它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事我没有干好,最后挨批了,回头你也要想一想,挨批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如果仅仅说你们去吃了顿饭,点菜的时候出点小插曲,大家认识了,我们熟悉多交个朋友,这个没有意义。
你刚才说的混乱,它本身也没有意义,但是它有价值,因为它是后边你改进成长的一个铺垫,这是必要的。因为你看到了这种混乱,就会意识到了是哪地方做的不对,下一次要怎么改要怎么做,这样前面的叙述就有意义了。你干得不好,意义就在于你能反思,如果你不反思,下一次还不如这一次,那就一点意义也没有。
你读过这个栏目的第一篇文章《书院的神雕侠侣》没有?这是讲人家谈谈对象的,一会儿男主人公就来我这里接受采访。他女朋友叫刘浩东,你认识他俩?这个栏目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写他女朋友刘浩东,还有同学孔繁伟。你看人家,谈对象都写得清新脱俗,人家两个人暑假里面去到外面机构去打工去,人家在这个地方怎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再去营销,两个人一个暑假挣了2万多块钱;一个人英语不好,另一个给补习英语;一个想玩,另一个就来敲打,这样写出来是很有意思的,不是说不能谈对象,关键看你怎么写。
答:这个我也有,(其中内容涉及个人隐私,内容略)……
问:你觉得这个事对你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有没有通过这个事认真地反思?这个很重要,如果没有反思,你说的这件事就无意义,它不能反映你成长。我们要及时的总结这才是进步,这才是成长。我们今天这个采访,我不想这么急促地让你拿出观点和结论出来,你回去认真的好好的想一想。
总结:这是一次比较困难的采访。难在一没有细节,二是价值提炼困难。第一件活动,作为一次活动,没有经验,只能总结教训,但这个教训后面又没有事件可供对照,所以,无法就某一方面的成长进行对比展示。而且,主人公所讲的几件事儿,根本没有关联性,演讲与组织活动,到个人感情,显得很乱,很难理出线索。所以,采访近半时,才决定突出失败的教训这个主题,那么就必须就这一点深挖,所以,可以感受到,中间就混乱二字,问了很多,而且是反复问。
这次采访,就属于提问甚至比解答还要多的案例。而且,我觉得,与其说是一次采访,倒不如说是对学生思考的一次教育,一次关于价值与意义的讨论。这次采访,很好地体现了《我在书院读大学》的两个要点:细节与价值!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6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