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19日,在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中,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学生贺钰媛凭借作品《盐井镇散落的星星》获得报告文学类一等奖。作为我校在同级别赛事中首获一等奖的作品,其报道主人公冉涛,之前是重庆移通学院青年志愿者学生主席,到接受采访时,他已经成为校团委的老师。他如何看待这次报道?
问:冉涛老师,您好!这次以您作为“三下乡”志愿者时的故事为写作原型的《盐井镇散落的星星》获得了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比赛报告文学一等奖。让读者亲身感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现状,您现在心情怎样?通过这次自愿者活动您收获了哪些呢?
冉涛:激动吧,我觉得很开心这个故事能够在全国获奖,我觉得盐井镇只是一个缩影,全国各地这样的孩子很多,但是获奖了,就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去关注他们,给予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觉得这就是获奖的一个意义。通过这次活动后,让我更加坚定的选择志愿,我会觉得志愿是有意义的,是能够真真切切地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我成长的意义。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做志愿的动力,直至今日,我成为了一名志愿服务板块的指导老师,依旧做着志愿服务工作。
问:通过这次“三下乡”活动给盐井镇的留守儿童带来了哪些改变?活动结束后,您是否还与孩子们保持着联系呢?
冉涛: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充满爱的志愿者朋友。当时三下乡团队的人,至今今日,依旧会有联系,也一直在彼此发光发热的路上,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结识了一群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真诚的小朋友。
问:这篇《盐井镇散落的星星》的作品获奖,您觉得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冉涛:引起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这有助于提高公众对农村留守儿童处境的认知和理解,引发社会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且促使社会以及政府采取行动解决这个问题。参与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努力中来。成为一个引发公众行动和集体意识的催化剂。
文:罗影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6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