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通第一次”是怎样炼成的(3)对话指导老师

编者按:

3月19日,在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举办的第五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中,我校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学生贺钰媛凭借作品《盐井镇散落的星星》获得报告文学类一等奖,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学生张苡铭以《高坪镇的一天一夜》获得报告文学类优秀奖。作为学校在同级别赛事中的首次一等奖,这中间又经历了怎么的过程,记者对指导老师方刚进行了采访。作为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作家,方刚出版和主编多部书籍,曾任大型纪录片《味道中国》撰稿。多次担任省级以上竞赛终审评委,获优秀教学奖十余次和创意写作杰出贡献奖、教学创新奖、优秀督导奖,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竞赛20余项大奖。

“移通第一次”是怎样炼成的(3)对话指导老师

问: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学生贺钰媛为学校在该项赛事中首获一等,作为指导老师,请您谈一谈现在的感受。

方刚:带领学生参加过3次“志愿文学”征文活动,先后获得7项大奖,这是首次获得一等奖,那一瞬间肯定是非常兴奋的。但是,我并没有立即把获奖信息分享出去,而是先联系了另一名失利的同学,让她不要灰心,这次估计是题材主题有点欠缺,马上就要第六届了,相信老师一起努力再“战”。随后,我把获奖信息发送到了学生群里,大家对获奖者的祝贺文字,以及获奖者的即兴回复,我能感受到他们的开心。作为指导老师,那一刻比自己以前获奖时还要满足还要有成就感。

问:这次的比赛选择报告文学题材,请问当时在选择内容上更看重哪些因素(可行性、创新等)?

方刚:为了带领学生参赛,我仔细研读了近4次的获奖稿件,分析学生实力后,我决定以这次比赛特设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专题作为“赛道”参赛。2023年暑假,我成立了“采写微光”这个栏目组,积极鼓励大家以重庆移通学院的青年志愿者故事为原型,去采访去创作。这不仅是为了参赛,我也想通过新采学院学生的采访,让学校的青年志愿者的感人故事得以文字留存。

问:本届获奖的116部作品,多数是职业作家获奖,您指导的2名学生都纷纷获奖,甚至还有一名学生获得了一等奖,请问在指导中有遇到了哪些难点,内容上是怎么突出亮点,做了哪些方面的指导?

方刚:最开始学生的采访不够立意深刻,没有去挖掘志愿者服务的细节。我就鼓励学生与志愿者敞开心扉式的多次畅谈,一次次的完善自己的稿件。张苡铭同学写稿时,细节处理可以但是缺乏核心提炼,我就让他读大量阅读获奖稿件,让他学习如何立意,前前后后他的稿件改了5次。贺钰媛同学心思很细,也爱分析思索,但是内容始终不够深刻缺乏感染力。后来我建议她以“留守儿童”为主线,再结合她小时候同样经历的感受去逐步升华,前后修改了8次,才得以呈现这篇情理通达的报告文学作品。

问:该项赛事的评审流程和难度,请您为大家分享一下?

方刚:该项赛事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其中的“含金量”是全社会公认的。评选共分3级,首先由985、211的教授专家初评,其次由矛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文坛专家复评,最后共青团中央与中国作协各自相关负责人,以评定研讨会的形式,邀请知名作家、专家学者、编辑记者组成专家团最终评选。整个难度是非常大的,除了与知名高校学生老师竞争,还要与专职作家竞争。据我了解,从第三届到第五届,每年参赛人数都在递减,因为圈内人士都在说,这个奖项太难获得了。

问:作为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的院长,又是知名作家,您已带领重庆移通学院的学生参加过5届该项赛事,请您分享一下历届获奖学生,他们都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优秀素养?您觉得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文学”征文活动有什么价值意义呢?

方刚:获奖学生都很踏实,不是那种畏难者,想法不多执行力强。在校学生多参加这些比赛,不仅可以提高写作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是拓宽眼界,用自己的成绩向大家证明实力收获自信。

文:罗影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6874.html

(1)
suns的头像suns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4年3月22日 09:46
下一篇 2024年3月22日 11:54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