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时间:2024年3月22日
受访者:陈燕 2022级淬炼商学院工商管理类24班
采访地点:重庆移通学院廊桥书院真实第25小时工作室
指导老师:罗影
本期导读:与陈燕的这次零基础培训,其实是基于她以前写的《商道故事》——80年代农村集市上“漂泊”的生意人陈德发,这篇稿件的主角,就是陈燕的爷爷。这次的培训相当于是一次花絮走入幕后,以陈燕的视觉,看看一个普通人家,通过一次学校的采访活动,感受人物心理的真挚变化。
一、采访部分
1、问:陈燕同学,你好,先自我做个简单的介绍吧。
陈燕:好的,老师好,我是淬炼商学院2022级工商管理类24班的陈燕。
2、问:陈燕同学现在是大二吧。
陈燕:对,没错。
3、问:进入学校,这2年多的时间,有没有什么事儿给你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呢?
陈燕:其实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就是加入这个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在暑假写稿,这也是我在进入新采写的第一篇稿件,是关于我爷爷的商道故事。
4、问:好的,那你能大致跟我们说一下,在当时是怎样一个情况呢?
陈燕:就是当时是大一暑假嘛,我们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开线上会议,要求我们写一个关于商业的稿子,并告诉我们需要就是可以采访身边的小商贩。但是我身边好像没有从事这个生意的邻居,如果有我也很害怕被他们拒绝,当时真的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就我这样在家里纠结了很多天。有一天爷爷在饭桌上和我们闲聊,我意外得知他和奶奶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做过小生意,所以立马决定对他们进行采访。
5、问:那你这个采访顺利吗,你分享一下当时的一个情况吗?
陈燕:好的,其实还是不太顺利。其实我刚开始暑假的时候,爷爷很忙,需要干农活儿,所以我就对奶奶进行了采访。但是,老人家年纪大了,对以前很多的事情都记不清了。“孙女儿等会儿,让我再想想”。奶奶每当回忆到重点,就得停下思考。来整整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我都没有收集到一些关键的信息。到开学的审稿的时候,方院长告诉我写的有点不通畅,并且不具体,稿件中的一些文字太过于口语话,需要重新写。所以我就打算采访我的爷爷,因为我的爷爷以前他读了一些书,更会沟通和表达。
6、问:那你爷爷在后来第二次复采访的时候,他配合你的采访工作没有呢?
陈燕:因为当时我在学校嘛,又没有放假就直接进行电话采访。其实,我刚开始还是有一些担心,爷爷不会接受我的采访。没想到的是,在听到我要对他进行采访,他竟然毫不犹豫的同意了。他说,有人可以写他的故事,那很好呀。
7、问:跟他进行沟通,那我想问一下,就是说在这次采访当中,你跟你爷爷沟通时有没有冲突和矛盾呢?
陈燕:在这个采访当中,冲突和矛盾就是我爷爷很喜欢讲一些故事,非常的具体但就是没有重点,然后我就需要记录下来。我记得当时是早晨,我的室友们还在休息。所以我专门带了笔和本子去天空书院对面的公园给我爷爷打电话。然后我就一边打电话,一边用笔记录重点。
8、问:你当时觉得写这篇稿件困难吗?
陈燕:当然很困难,虽然我的专业有关于商业,但是我的爷爷是通过口语化的形式在给我叙述他的故事,而且需要把这些内容转换成一篇商道故事。最重要的是采访后我需要整理并去提炼商道,对于还是大一的我来说还是比较难的。
9、问:那我想问一下,就是说整个过程完稿你花了多长时间呢?然后完成了几稿的修改?
陈燕:暑假到开学花了2个月的时间,然后改稿是3-4稿。
10、问:还想问一下,通过这一次写稿,你有怎样的一些感受呢?
陈燕: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写稿的不容易,在完成这些稿件的前提下,是你自己平时的积累和练习。
11、问:你完成了过后,发给爷爷奶奶看没有呢?
陈燕:那肯定啊,我写好之后,第一时间就发给了他们。
12、问:那他们是怎样一个心情呃,然后你又是怎样一个心情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陈燕:好的,因为爷爷奶奶都没有智能手机,所以我就把稿件发给了妹妹,爷爷在知道稿件成功发表好激动坏了,立马要求妹妹给我打微信视频。一打开视频,就是爷爷和奶奶满脸的微笑“孙女儿,你可真厉害呀,把我老头子的经商故事都写成一篇文章了”。爷爷一边说还一边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奶奶也凑近了屏幕高兴的说道:“你爷爷可开心了,他没有智能手机,就让你妹妹一定要转发到家族群里。”“哈哈哈,这么夸张吗”。我回应道。看着他们欢快的样子,我也是心花怒放
13、问:然后你是怎样一个心理状态呢?
陈燕:其实我刚开始写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能完成一篇稿子,只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但是在方院长的指导下,和自己两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一篇商道故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在稿件通过最后的修改后,我每天都拿着手机,希望自己在第一时间能看到这篇稿件,兴奋无比。现在我更多的是感慨,这不仅是我在进入新采后写的第一篇稿子,也意味着我的写作之路才刚刚开始。在这之后我还完成了“农民商业之路”的一个系列。
14、问:好的,那你跟我们分享一下,就是你加入新材学院呃,这几个月来,你通过写商的故事,跟你专业相结合的话,你有一些怎样的收获呢?
陈燕:其实,我们的商道故事在起初是围绕小微企业,或者身边的小商贩的商业故事进行描写,然后结合我再淬炼商学院所学的商业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向大家展现出他们的“商道”也就是商业理念。当然我也想让大家知到这是我们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亮。
二、成稿部分
懂得变通才能成功
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话就是爷爷说的:“记得我们以前那个时候……”我一直都只把爷爷讲的这些当作老旧的故事。我总觉得这些都离我太远了,跟我们如今的生活毫不相干,直到在写这篇稿件时,我的态度才发生了巨大转变,这些旧事一个处于艰苦时代的农民为了家人,而四处寻找商机的亲身经历。
在采访的前期准备中,我就在网上对八十年代农民经商进行了查阅,这才得知对于以前的农民来说从务农到经商不仅仅是为了养活一家人的手段,更是包含了许多自己的经商秘诀。因此,我非常担心爷爷拒绝我的采访。这些东西怎么能随便公之于众,对自己又有多大的好处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忐忑不安的采访了爷爷。让人出乎意料的是,爷爷欣然同意,他觉得应该有人来写一篇关于农民经商的文章,这很有意义。
在经过三次的修改,这篇经商故事终于成功发表出来,我在高兴的同时,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爷爷。当时他开心坏了,立马给我打来了电话“孙女儿,你可真厉害呀,还真把我这个老头子的故事发表出来了!”爷爷的声音里满是激动。透过黑黑的手机屏幕,我却仿佛看见了爷爷满脸的笑容。
其实我为不仅为写出爷爷的经商故事感到高兴,我更为写出了八十年代农民们的生活现状感到欣慰,这就是当时千千万万农民们的真实生活。
现在,爷爷早已没有做生意,在田间地头就会看见一个身穿旧衣,满是花白头发,满脸皱纹的老人干农活儿,累了就坐在地上歇歇。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但谁又能想到在他身上发生了这么多的故事。
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采访中爷爷回答我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您要尝试这么多的生意呢?
”爷爷笑了笑,回答到:“人的一生是很漫长的,而不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岂不是很可惜,再说我们应该要懂得变通,这条路不通,就得换另一条”
爷爷说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在当时那个贫困的年代,爷爷是积极又乐观的,他不仅是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更重要的是懂得随机应变,这才让他和他的家人能生存下去。
无论是起初的以物换物,或者是摆摊卖烧鹅,再到后来的制作汤勺。每一个阶段都是爷爷在顺应市场的变化,在他敏锐的洞察力下,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三、采后讨论
在重庆移通学院廊桥书院真实第25小时工作室,4名同学组成了本期《懂得变通才能成功》稿件的学习小组,大家对该稿件的亮点、有待改进等细节内容,展开了分析研讨。
老师:陈燕这篇《懂得变通才能成功》,阅读后,你们觉得最大亮点是什么?
廖华琴:爷爷对待采访这件事的接受度和爷爷听见文章发出去的喜悦感,以及最后一段引出一个自己对待各行各业看法和态度。
赖晓玲:文章文字质朴,情感真挚,选材以身边的人切入,通过描写能够感受到爷爷辈创业的不易,其中蕴含的向上精神令人心头一暖。以小见大,从爷爷的故事联系到那个年代的不易,再到现代生活的日新月异,可见其善于观察生活,启发思考。
钱家敏: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开头很吸引我,让我立刻想起了我的奶奶,并且文章文字朴实,感觉文章立意很好,很励志,从一个普通农民爷爷经商的故事可以联想带动到我们自身,给予我们成长经验。
廖晨呈:作者巧妙运用描写手法和情感色彩,使得读者可以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采访者的思考和情感变化。
老师:这是一篇人物零基础训练稿件,如果要把这篇采写成《商道故事——采访杂记》,大家现在把自己代入为读者,还想看到哪些细节上的描写?
廖华琴:人物精神面貌的转换:例如从开始的爷爷经商内心变化到后面经历的事情变多,精神面貌上的一个大的改观。
赖晓玲:因为是描述作者和爷爷之间的故事,除了采访爷爷的故事之外和爷爷对作者的表扬,可以描写一点作者和爷爷之间的情感互动,作者对待爷爷创业的经历有什么启发,在经历中能否带入实践中去继承发扬向上/变通精神
钱家敏:我还想看到题目,变通成功的过程细节描写,我想知道如何变通直到成功的。
廖晨呈:可以适当简短挖掘一些爷爷的心理过程
老师:现在我们来谈谈这篇稿件,还可以提升的一些地方。
廖华琴:本篇采写用最简单的语言介绍爷爷的故事,但我觉得内容上再写点爷爷经商的经历就更能打动读者的内心。从而也更能激发每位创业者的自信心,引导他们遇到困难时更镇定从容的去面对和解决。
赖晓玲:描写再细腻一点,可以带一些细节描写。文章层次可以再丰富一点,可以从多角度去丰富文章内容,从更多方面去联系发展,如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章着重描述爷爷的创业故事,对内涵可以着重挖掘一下
钱家敏:希望多一点爷爷经商故事描写,结合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渲染爷爷的经商经历从而启发读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廖晨呈:增加一些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互动,更加能使读者深入体会到爷爷创业的不易
陈燕感悟:当然这不仅仅是描写爷爷的故事,在以前还有许多和爷爷一样的人,他们为了谋生到处奔波,在他们的努力下,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商机。如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有一双发现商机慧眼必不可少,在我看来各个行业重要的是,面对困境沉着冷静的同时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立足下去。
文:陈燕 廖华琴 赖晓玲 钱家敏 廖晨呈
图:罗青
发布者:罗影,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7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