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我跟随记者王灿前往合川区红十字会参与“最美应急人”人物专访,此次专访是受区应急局委托。在采访前,王灿发来“最美应急人”报送表,让我提前熟悉人物资料,设想采访提问。我从没正式采访过他人,虽然这次的采访是记者主导,但我知道,要通过若干提问去深度挖掘一个陌生人,难度可想而知。
我回想前日,向罗洪主任请教人物采访相关问题。他告诉我:“前期准备和了解非常重要。不仅是对这个被采访人的了解,还要包括他所处的行业、身份、成果,甚至同行人的情况等,都要有一个整体了解。并从中思考被采访人与同行人的区别。”在采访提问技巧上,罗洪建议:“采访可分为三步,分别是‘他是什么人’‘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其中‘他是什么人’非常关键,这决定着撰稿的基本定位和方向;在细节探讨上就去找被采访人‘是个怎样的人’,再由这些细节去深入挖掘‘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提问时懂得引导被采访人的思维,唤醒对方回忆。”
我将罗洪说的采访框架写在本子上,对照报送表资料,逐句分析。
第一步找“他是什么人”:被采访者张丹丹,是位从事群众性应急救护工作8年的红十字救护员。第二步找“是个怎样的人”,张丹丹的主要事迹可划分为“推广救援培训”和“应急救援志愿”两部分,从两起事迹描述可以推断是位具有博爱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主义的人。但第三步“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时,我发现材料不足。我想,这应该是此次采访的重点。
我和王灿来到区红十字会会议室,与张丹丹进行一对一的面谈采访。我在一旁边做笔记,边观摩学习王灿的采访。我注意到这次的采访没有录音,这让我心中疑惑。
王灿向张丹丹问候后,解释了来意,以张丹丹近期的一条朋友圈消息为引入点说:“前天,我看见您的朋友圈发了一张收获玉米的图片,是去了那里做志愿服务吗?”张丹丹听后很高兴的开始诉说去云门凤林村帮农人收获玉米的事。二人谈话氛围立刻像老朋友间亲切自然的闲聊。
在张丹丹侃侃而谈的同时,王灿记者边做笔记,边抬头,与对方对视、点头,并持续发出“嗯”的声音来表达认同。在讲述完一个故事后,王灿才补充提问道:“那这件事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呢?”相对于在采访时就直接补充提问,王灿选择在对方讲完后才补充提问,这种方式给了被访者更多的尊重和发挥空间。
在后面的采访中,王灿依次提问“为什么想开设救援培训课?”“课上有那些内容?”“遇到过那些困难或感人的瞬间?”很快话题进入“应急救援志愿”上面,王灿就这个问题上不断追问,以完善事迹的细节。
她用“为什么会成为红十字救护员?”“遇到过什么困难?”“下一步的工作目标?”等问题完成采访大纲的第三步“张丹丹为什么成为这样的人”。原定一小时采访,王灿仅仅花了40分钟不到的时间就完成。
在返回报社的路上,我向王灿提出困惑:“这次的采访不需要录音吗?”
王灿回答:“不需要,因为这是个补充采访,只要了解事迹中细节,理清脉络,回去完善稿件就够了。”
“那怎么才能更好的去引导被采访人呢?”
“这位被采访人的资料中写到她开设过很多次讲课,所以她本身的讲述能力就很强,不用过多引导。紧紧围绕那三步采访框架就够了。如果遇到被采访人想不起来的时候,先留时间让她慢慢想,这个空闲可以自己细化笔记。如果对方实在想不起,再设想一个切入点去引导她。”王灿耐心的为我解释。
晚上,我回想自己一天的经历。这次的人物专访相比于之前的区级会议更有互动性和趣味性,让人更加沉浸专注。相比于学校的学生采访,专业记者的采访过程“快、精、准”,除了本身的采访能力外,还有她整场采访都是围绕着罗洪说的三步采访框架,不会受被采访人的漫无目的讲述的影响。在采访倾听的同时,还要保持自我独立思考。(文:陈羽雁)
发布者:方刚,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