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稍等一下,我换一身干净的衣服就过来。”与之前挥拳时的坚毅果敢相比,此刻的她显得截然不同。没过多久,她换了一身轻便的运动装。随后,与记者一行人展开了交谈。
20岁,她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那时,红岩拳馆要选一个去沙坪坝比赛的名额,如果选上,那将是她人生的第一场比赛,也是迈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
为了抓住这次机会,她不断的训练,拼命的健身,只为这一砖,敲得响亮!可天意弄人。尽管自己各方面综合能力都要略胜一筹,但最终机会还是落在了另一个人身上,教练给出的理由是:“那个女娃儿的身高高一点,别个先天更有优势。”说到这儿,她叹了一口气。
“虽然当时吃了身高的亏,但我并没有因此气馁,我对拳击的热爱是认真的。也就在那时,我有了一个梦想,既然别人不要我,那我就开一个属于自己的拳击馆!”
可没有“面包”的梦想,终究是空洞的黄粱美梦。大学刚毕业的她,没有金钱,没有资源,就空有一个梦想。为了实现有“面包”的基础,她做过保险销售,卖过箱包,开过火锅店,开过酒吧,还做过滴滴司机。甚至背井离乡,辗转多地,只为寻找一个立足脚跟,攒下梦想的基石。
从20岁到30岁,从30岁到35岁。整整十五年。生活,把她折磨的“体无完肤”。连自己曾经最热爱的拳击,都被搁置了整整十年。为了工作上的应酬,她辗转于频繁的酒局,浑浑噩噩的生活麻木了她的内心,过度的碳水和热量摄入,让她的体重直线上升。潘攀自嘲道:“我最胖的时候,体重快飙到了190斤!”
她身体往前一倾,突然向记者反问:“你知道我是怎么醒悟过来了吗?”看着大家摇了摇头,她又靠回椅子上,慢慢诉说道。
“那是一天早上,我起床洗漱,抬头照镜子的一瞬间,我发现我不认识自己了。”那时的她,35岁,皮肤暗沉,身体肥硕,和以前拳击时的自己,判若两人。那一刻,她意识到是时候该行动了。
算了算卡里的30多万余额,不算太多,但至少有了不少底气。于是,她辞去了所有工作,一头扎进了健身房中。“胖就减肥,弱就变强!”潘攀一遍遍地告诉自己,并且一边健身,一边不忘留意着各种创业的资源。

2018年,38岁的潘攀迎来了第一个合伙创业的拳馆。地址位于学府路附近,因为毗邻移通学院和对外经贸学院两所高校,拳馆的学员大部分都是两所学校的大学生。
对于合川这座城市来说,拳击是一种小众的运动项目,着实吸引眼球。加之紧靠大学,也符合年轻人的运动休闲方式。尽管最初,生意火爆,但渐渐的,她也发现了问题——一到七八月和二月寒暑假期,平日火爆的拳馆便变得冷冷清清。这也使得拳馆的收益越来越惨淡。加之2020年,受大环境的影响,第一家拳馆在这次冲击中亏损了十几万元,最终落得血本无归,直接陷入了关门倒闭的困境。
“我已经倒闭过不少店了,也不差这一次!正好借此机会,让我在创业路上再次复盘。”她一边说着,一边抬头,将杯中茶水,一饮而尽。
后来,在资金、人脉、经验都以充分准备的情况下,2022年5月13日,属于潘攀自己的第一家拳击馆开张了,取名“拳励以赴”。
“拳,顾名思义,是取自拳击中拳的谐音,至于励,我认为一个人不管怎么样,要有励志的精神,只要你自己不放弃,你就一定行!”她给记者解释着名字的由来,同时也谈到,这次选址也是及其的考究。
如今的拳击俱乐部坐落于南北城的中心地带,紧邻着连接两城的涪江一桥。每当人们想要前往对岸,必然需要跨越这座桥梁,而每当走过桥梁,拳击俱乐部的身影总会映入眼帘。她正是在这次深思后,有了更深的体悟:我们不能将俱乐部的受众群体仅仅限定在大学生,而应扩大辐射面,吸引合川范围内更多热爱运动健身的人群。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总是当头一棒。开业之初,拳馆并没有像设想的一样,有着不同身份的学员,甚至因为地处老城,连以前最常见的大学生,都少了许多。尽管有着迁移过来的老学员捧场,但收益仍然是杯水车薪。
“创业那一年,基本没什么人,为了节省开支,让拳馆生存下去,我吃了一年的土豆。”她平静地诉说着,眼神淡然,情绪没有一丝起伏,但却让人感觉,一种倔强的情感。
“我大可不必这般,只要简单地将店铺关闭,我就能轻松摆脱亏损的困境,转而带着剩余的资金干点别的。然而,此次创业或许是我距离梦想最近的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因此,我必须坚定信念,咬牙坚持,只要能够挺过这个难关,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那一年,她推掉了所有的社交活动,吃喝拉撒睡都在拳馆。每天唯一的外出,就是下午去菜市场,找那种要收摊的菜农,买点最便宜的土豆,回到拳馆,清水一煮,就着凉开水,对付着饥饿的肚子。
除了省吃俭用,潘攀也无时不刻的寻找着破局之法。既然没人,那就去推广宣传,去人群中引流。她开始带着一些学员去街上训练,在老城最繁华的步行街上宣传拳击。随着短视频的兴起,她也投身于视频创作的热潮中。从日常琐事的分享到专业训练的精彩展示,她不断尝试各种拍摄风格,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发布了800多条视频。
“近期来报名的学员大多是通过抖音、美团、高德地图等平台了解到我们拳馆的。”潘攀告诉记者,随着线上线下不断地推广宣传,拳馆的学员慢慢多了起来,这些学员年龄跨度从4岁到40多岁,并被划分为成人组和青少年组。推出了月卡、季卡、年卡等团课套餐,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还制定了一系列私教及定制课程。

关于留住学员,潘攀有自己的一套。那是她所有的创业经历中得出的经验,那就是——真诚。她告诉记者,一个生意是否能做长久,关键在于老板的态度。因此,每一个来拳馆的学员,潘攀都处成了朋友。她会尽量和学员们搞好关系,给每个人来拳馆的人宾至如归的感觉。在空闲的时候,她会带着学员们一起外出逛街,或者在门店楼下举办烧烤聚会,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当有学员生病时,她不仅会送上关心和慰问,为了让学员无后顾之忧地休养身体,她还会将他们的会员卡有效期顺延,直至他们恢复健康。

“为什么想着去成立协会?”记者不禁问道。“一方面,想扩大拳馆影响力,吸引更多拳击爱好者来加入我们;另一方面,合川目前还没有拳击协会,既然没有人来做这件事,那就由我来牵头成立一个吧。”她一边解释,一边为我们诉说着她未来的蓝图。
在拳馆经营步入稳定之后,潘攀与教练团队一起还带领了一批基础扎实的学员参与过各类比赛。然而,这些主要是业余赛事,并且参赛范围主要局限于西南地区,这样的现状已无法满足她的期望和雄心。现在,随着拳击协会资质的获得,她不仅可以自主报名参加职业赛事,甚至有了自己组织举办比赛的资格,这让她感到无比兴奋。
有了举办赛事资格,她也开始为梦想更进一步,她与教练团队一起,深入合川各个校园,积极推广拳击运动,希望从中发现并挖掘出有潜力的拳击苗子。与此同时,她和团队一起还主办了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合川拳击、散打队(青少年组)选拔赛,为合川代表队选拔选手。
谈起这次比赛,潘攀非常地激动。这是她拿到协会资格后,以拳馆名义主办的第一个赛事。在比赛前,她忙得不可开交,从筹备场地、组织人员、安排赛程,到与各部门沟通审批,所有事务都是她亲力亲为。她知道,这是将拳馆推向更高舞台的最佳机会,也是她组建职业队伍的“首场战役”。为了确保比赛的顺利进行,她连续一个星期都没睡好觉。白天,她早早起床,赶赴各个部门等待领导签字授权;到了晚上,她又反复修改确认比赛流程,不断完善每一个细节。终于,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选拔赛成功举办。这次比赛不仅是合川区首次以拳击协会名义举办的选拔活动,更是为市运会选拔优秀队员的重要一步。
谈到做这些的意义时,她说:“起初,我就只是想着让这个拳馆在市场竞争里头站稳脚跟。不过,随着拳馆经营得越来越稳当,我发现光盯着眼前的这点儿利益可不行。跟重庆周边那些区县比起来,合川的体育发展还是差了点儿火候。作为一个有梦想的体育事业经营者,我觉得咱得担起责任来,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拳击选手。这既是对这个团队的承诺,也是我们体育行业应该给社会尽的责任嘛。”
文:张苡铭
图:谭诗颖
指导老师:罗青
发布者:罗青,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7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