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类作品入围】钻研折扇,一折就是42年;买下厂牌,一干就是13年 ——访荣昌折扇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春莲

荣昌折扇,以其精致典雅著称,外圆内方、线条流畅,轻盈便携。挥扇间,墨香缭绕;收折刹那间,清风徐来。开能赏画扇风,合能袖中珍藏,尽显“怀袖雅物”之韵。

荣昌折扇源自明代嘉靖,历经四百余年传承,荣昌折扇与苏杭名扇并称为“中国三大名扇”,独以工艺精湛见长。其制作融汇染色、粘合、绘画等百道匠心工序,由16位匠人纯手工打造,每把皆独一无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其独特的全手工制作,荣昌折扇不仅美在外表,还美在其实用性。荣昌折扇经久耐用,不会腐烂变色,历久弥新。在尹春莲的荣昌折扇厂厂房里仍陈列着一代代折扇手艺人留下来的传世之作。

【通讯类作品入围】钻研折扇,一折就是42年;买下厂牌,一干就是13年 ——访荣昌折扇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春莲

荣昌折扇厂内部分陈列折扇

作为荣昌折扇第四代传承人,尹春莲在家族长辈的鼓励与支持下毅然买下荣昌折扇厂牌,传承家族技艺,延续折扇历史,这一坚守便是13年。

现如今,尹春莲已年过半百,但依然坚守传承初心,守护着“荣昌折扇厂”这块金字招牌,让荣昌折扇厂更加发光发亮。

 

从学徒到优秀女工:千锤百炼磨技艺

在不足10平米的小作坊里,她面色从容,紧盯着手里的纸扇。

尹春莲左右手迅速交替着,食指和中指完美配合,不出40秒,一把平整、收折自如的折扇便折好了。

“我折了几十年,手已经拧变形了。”从小尹春莲便学习折扇,这一折就是42年。手指关节变形、肌肉扭曲、刀口常年腐烂无法愈合……能如此迅速地折好一把扇子,尹春莲为此费了不少功夫。

市面上常见的折扇扇股是28股,而尹春莲最高能折48股的扇子。

28股折扇的排口约在1-1.5厘米,48股的排口则约在0.5-0.8厘米,如同一个指甲盖的厚度。这不仅需要左右手上下折叠的密切配合,还需要精准判断出每一扇边的缝隙大小,每折一次都是一次挑战,稍有毫厘的误差就会使这把扇子作废。

折好扇形后,还需要梳理扇骨。这一道工序十分关键,需要左手与右手协调相称,任何一只手慢或快都会导致扇骨不工整。只有做好了满纳这道工序,做到全把折扇周正、平整无“千字头”,扇子才能收折自如,这也是荣昌折扇最大的特点。

【通讯类作品入围】钻研折扇,一折就是42年;买下厂牌,一干就是13年 ——访荣昌折扇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春莲

尹春莲展示梳理扇骨工序

折扇收拢自如,才能见其品相,因此折扇这道工段是荣昌折扇16道工段中最重要的一环,想要学好这门技艺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耐得住性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但15岁的尹春莲并不这样觉得。

尹春莲从小生活在折扇世家,听其母亲制扇的声音长大。幼时,折扇便是她的玩具,因此对于折扇也略知皮毛。为了得到一分零花钱,尹春莲会主动向其母亲要来扇子做。但那时的她并不知道,母亲交给她的折扇任务只是最简单、肤浅的一步。

“当我真正进入荣昌折扇厂时,我才明白折一把扇子有多么艰难。”尹春莲感慨至今仍很感慨。

因其家族中并没有亲人学习折扇这道工段,在其外婆的期望下,尹春莲顺利进入荣昌折扇厂学习折扇。于是家族三代人在不同的车间,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做着同一把扇。

1982年,尹春莲初进折扇厂学习,那时只能用纸扇练习,只有纸扇折得好做到不损坏,才有机会使用丝绸扇来练习。

但一张白纸很薄,梳理扇骨的工具很容易将其戳破,左右手协调稍有差池,一把纸扇就作废了。

刚开始时,尹春莲每天都会作废几把到十几把不等的纸扇,用纸扇折叠是尤为困难的。而当时厂里对于作废的纸扇数量是有标准的,如果超过了标准,不仅会老师被批评和拿不到工钱,还得赔上这道工序的钱。

在这样无形的压力下,尹春莲每天流着泪也仍坚持练习。

传授她技艺的老师是厂里的折扇高手文巧荣,对她要求十分严苛。尹春莲常被批评得流泪,但她一哭,老师越会说狠话训诫她:“哭也没用,必须学好这门技艺,你的父母和家族亲人都靠厂子来养老。”

她后悔了。

“当初不该进折扇厂做扇子,应该好好去读书。”尹春莲没办法相信自己。看着纸扇被划破,坏掉一把又一把,一次次被否定,一次次自我怀疑,她认为自己就是没有天分做好扇子。

但尹春莲的母亲给了她向前走的力量。“既然要选择进入荣昌折扇厂,那你就必须要静下心来,要相信自己。”在尹春莲的成长过程中,其母亲几乎没有训斥过她。

周而复始地做着一个动作,是枯燥的、乏味的。折扇不仅仅需要耐得住性子,还需要动脑经得住思考。

折一把扇,中间不能间断,须一鼓作气折完。那么新手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折扇折到中间手搭不上,折到一半很容易失败、放弃。这需要靠自己的智慧摸索,精确地判断出每一个扇骨之间的距离,用手微微扶着,才能折叠好扇面。

在老师的鞭策和母亲的鼓励下,尹春莲扛住了压力,日复一日地勤奋练习,技艺猛长。次年,被选入工艺车间,专做高档类丝绸礼品扇的折叠工作。

在压迫中学习,在打击中成长,这是尹春莲学徒时期的真实写照。

“没有他们的严格管教,我就没有今天的手艺。”至今,尹春莲仍铭记着老师和母亲的教诲。

人心不静,是做不好事情的。对于尹春莲来说,母亲是她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母亲的勤劳善良的品质贯穿着她的一生。“母亲为了多挣点钱,养活我们三姊妹很不容易,我很怀念她。”尹春莲眼里泛着泪光。

做坯子这道工段只能赚几厘钱或一分钱,但削一把扇骨能挣2分多钱,为了养活家庭,她的母亲专门去做男工匠的力气活。

直到自己真正进入折扇厂开始制作一把折扇时,尹春莲才明白母亲的手为何常年都长满了伤口。

【通讯类作品入围】钻研折扇,一折就是42年;买下厂牌,一干就是13年 ——访荣昌折扇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春莲

尹春莲制扇留下的伤口

梳理扇骨的竹片和制扇的刀都非常锋利,手艺人们的手常常被刮伤、划伤。一年四季都划满了刀口、老茧,更严重的是在冬天伤口会腐烂且愈合。

这就是制扇人的手,一双勤劳又富有智慧的手。

 

四代人的匠心守护:折扇厂的崛起与繁荣

在尹春莲20岁时,其母亲刘玉琼去世了。

刘玉琼积劳成疾,在80年代初期身患癌症,享年49岁。刘玉琼是第三代手艺人中的模范,十多岁时便跟尹春莲的外公外婆学习制扇,后被带进荣昌折扇合作社做坯子这一道工段。

1954年,荣昌折扇业组建了折扇生产合作社,社员109人,1956年社员增至342人。那时尹春莲这代人并没有出生,折扇厂的成员都由其父辈和祖辈的手艺人组成。

“我母亲那一代人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厂子搞好。”在那个年代,不管你是张家还是李家,家家户户都制扇,这是养家糊口的门路。

为求温饱,每一家都要把自己最好的手艺展示出来,付出全部精力做好一把扇。多做几把扇就多换几斤粮食。

在折扇厂车间,开竹片、青山、同骨、皂锅、棕风、坯子、纸口、头子、梳练、扇糊、折扇、捆扎、白扇页、角告、扇箱、书画,这16道工段都由一位手艺人纯手工制作。

从选材到装饰书画,每一道工段都环环相扣,只要一步没做好,就会前功尽弃。老一辈手艺人们制出的折扇都十分精良,荣昌折扇声名远扬。

尤其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荣昌折扇非常火爆,在各行各业都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作为消暑纳凉的工具,折扇进入了千家万户。

当代著名书画家郭沫若、张大千等也曾多次为荣昌折扇题字作画,提升了它的文化品位,使之增加了艺术和收藏价值。许多烈士纪念馆都会用荣昌折扇当做纪念扇。如渣滓洞、白公馆的纪念扇,折扇上题字“红岩魂”,为前来参观的人们提供此扇,十分具有纪念意义。

在轮船、火车、飞机等场合都有荣昌折扇的身影,“中国制造”四个字也随之流传国际。后来北京举办第十一届亚运会,荣昌折扇厂也为其制作了一批礼品扇。

【通讯类作品入围】钻研折扇,一折就是42年;买下厂牌,一干就是13年 ——访荣昌折扇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春莲

荣昌折扇厂上世纪的折扇

据统计,1980-1985年间,荣昌折扇厂平均年产量212万把,人均年产量6612把,人均生产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取得这样的成果离不开老一辈手艺人的传承与守护。

尹春莲的外公刘汉卿正是其中的先锋代表,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荣昌折扇厂,直到73岁才退休。

刘汉卿先生一生专攻折扇漆雕和嵌刻技艺,不但改良了折扇的雕刻技术,也创新了许多图案。其认真钻研,严于律己,技艺和人品得到折扇业界人士认可和尊重,为后人留下来的传世之作已经达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

尹春莲的师傅师姐们相继退休,厂里的高档折扇几乎皆出自她和师妹之手,诸如折叠收藏类,全棕竹折扇、48皮、42皮的全楠丝绸折扇以及各种异形折扇等。其技之精湛,深得行业好评。

荣昌折扇厂在四代人的共同努力下,走向了另一个繁荣。

 

从大厂房到小作坊:折扇厂的没落与回春

20世纪90年代初,空调作为高档消费品开始进入家庭,荣昌折扇厂经营遇冷。而发展到90年代中后期,空调柜机已经进入平常百姓家,市场的需求量越来也大,折扇面对这些新兴的纳凉设备,陷入了销路难的困境。

90年代末期,集体企业开始改制,有的破产关闭,有的转为民营企业,集体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以前折扇厂是集体手工业单位,厂里会保证老手艺人的工资,并且还有医药报销和福利。但现在转变为自负盈亏的单位,卖出去多少扇子就能得到多少钱,做得好就多卖一点,做得不好就卖不出去。折扇厂的改制给厂里的工人们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此节骨眼上,尹春莲母亲这一代手艺人又因积劳成疾逐渐离世。她与其同辈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母离世,谁都不愿意。他们找到单位领导反映,扇子卖不出去,单位领导也没有钱能医治。

技术工人减少了,扇子卖出去的也少了,厂里不景气再加上原辅材料稀缺且价格不断上涨,没钱没人是当时折扇厂最大的困难,荣昌折扇人几乎陷入了绝境。

干了一辈子折扇,自己的父母都无法赡养,手艺人的生命健康不能保证,折扇传承如何延续?荣昌折扇的出路又在何方?

在这一绝境下,国家拯救了荣昌折扇厂。

据尹春莲回忆,当时正逢国家出台了加强保护我国非遗文化传承的政策。也就是从2005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就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建设工作。

2007年,荣昌折扇制作技艺顺利地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荣昌折扇厂迎来了生机。

后来刚好碰上荣昌旧城改造,以前宽敞的破旧厂房也拆迁了,政府给荣昌折扇厂安置了两栋新厂房。

新厂房有了,工人的医疗保障也有了。根据政府的政策扶持,折扇厂的每一个工人需花两万块钱购买医保,这样便保证了他们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两万块钱就可以解决一个人一辈子的医疗和生存问题,工人们便可以安心制扇。

2010年,荣昌折扇厂解体改制,政府将三项无形资产——百年厂牌、销售电话、荣昌折扇首件注名商标在本厂职工中竞标。

那一年,尹春莲45岁。

“这是我们的荣耀,更是我们荣昌折扇的荣耀。”尹春莲的舅舅告诉她,要将荣昌折扇传承下去,让十年后、二十年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荣昌折扇还有这么精湛的手工艺。

在其舅舅的鼓励和家族亲人的支持下,加之30 年的制扇信心,尹春莲以家族名义毅然买下荣昌折扇厂这块金字招牌。从此,荣昌折扇厂落户“秀壹号折扇作坊”。

自接下厂牌后,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打电话询问如何购买荣昌折扇。

尹春莲表示不在网上售卖,也没有全国分店。

因折扇制作工艺复杂,纯手工制作,不可能用机器大批量生产。同时也担心有人造假货,败坏荣昌折扇厂的声誉。所以为了保证每一把折扇的品质,尹春莲几乎都是亲力亲为接待每一位顾客,用心制好每一把扇。

以前尹春莲仅通过QQ和电话与顾客交流,通过不断学习,如今她已经能娴熟地使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与顾客交流互动。而这些购买折扇的顾客们时常会主动发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帮其宣传荣昌折扇。因而全国各地慕名前来的人们越来越多,这令尹春莲十分感动。

“他们没有把我当成卖扇子的人,而是当做亲朋好友。”尹春莲十分受人们尊敬,有许多家长都带着孩子来拜访。而尹春莲每每会耐心地为其讲述荣昌折扇的工艺和历史,让他们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家长和孩子们都受益匪浅。

尹春莲越来越觉得自己还肩负着一份责任,就是把荣昌折扇代代坚守的故事和精神传播出去。“这份责任伴将随我,到人生最后一刻。”尹春莲铿锵有力地说道。

2015年,尹春莲当选为荣昌区国学研究会第一届荣昌折扇理事;2018年,荣昌政府授牌尹春莲为荣昌折扇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2019年,尹春莲率团队参加全国最具精美折扇评选喜获亚军殊荣。

在尹春莲的悉心经营下,荣昌折扇厂回春。

 

荣昌折扇厂金牌守护者:精进技艺,使命在肩

一年360天,尹春莲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接待顾客、静心制扇,坚持每天敞开折扇厂的大门。就这样尹春莲作为荣昌折扇厂金牌守护人已坚守了13年。

即使她已年过半百,但仍坚持每天亲自制扇。如今的荣昌折扇厂有7个工人,都是与尹春莲同辈的老手艺人,他们在空闲时间便会来制扇,大家一起奉献技艺,制好一把扇。

尹春莲表示自己也正在不断地学习其他工段,如裱糊,同时也在跟前厂长张师傅学习打磨。

尹春莲认为,荣昌折扇厂这个金字招牌是几代人用心血换来的,自己有责任将这个品牌发扬光大,因此不能仅会折扇这一道工段,在有生之年要多学多做才能无愧于金牌守护者的名号。

13年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生、大学生慕名参观,如荣昌中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甚至还有海外的学生、社会人士慕名前来,比如俄罗斯儿童福利院、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化工大学的外国友人……

每次前来参观,尹春莲都会与其合影留恋,这些影片至今都完好无损地摆放在荣昌折扇厂。

每当制扇累时,尹春莲就会翻看与顾客的合照,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份感动,更是一份信任与支持,也是尹春莲坚持守护的一份动力。

单单家族内传承并不能完全发扬精美巧致的制扇工艺,尹春莲也慷慨地将制扇工艺分享给海内外的学子,免费招收学徒,希望有真正热爱这项技艺的年轻友人学习并传承下去。

【通讯类作品入围】钻研折扇,一折就是42年;买下厂牌,一干就是13年 ——访荣昌折扇第四代非遗传承人尹春莲

海外学子慕名前来学习制扇

享誉海内外的同时,荣昌折扇也将万世流芳。如今,尹春莲的儿子儿媳在空闲时间也开始跟随母亲学习荣昌折扇技艺,一份匠心也将这样传承下去。尹春莲也在尽力做一些公益,让喜欢折扇的人们能够买到一把真正的荣昌折扇。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党、政府将这些传统手艺人保护起来,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曾经有这样一群人坚持将传统技艺传承一代又一代。

尹春莲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开办一个荣昌折扇厂的折扇展览。让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朋友都能参观、了解这项拥有70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未来,尹春莲更希望这份民族的手工艺品——荣昌折扇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我是荣昌折扇厂的金牌守护者,让这块金字招牌更加放光放亮是我终生的使命。”是一份心愿,更是一份对世世代代荣昌折扇人的承诺。

 

采写手记

采访荣昌折扇非遗传承人的经历,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与成长之旅。在筹备阶段,我虽已倾注心力,但仍意识到对传承人背景的挖掘尚存提升空间,尤其是对折扇工艺深厚历史与精湛技艺的理解,尚需进一步深化。这促使我在后续撰写中,更加努力地补充与完善相关知识。

进入采访,我遭遇了预料之外的挑战。传承人的热情与健谈,时而让我难以把握话题方向,偏离了预设轨道;时而让我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却难以捕捉到最精髓的内容。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提问的艺术与倾听的智慧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有效采访的基石。这次经历,无疑为我日后的采访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撰写文章时,我更是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滋味。文字的稚嫩与文风的生硬,让我笔下的故事难以引人入胜。小标题的构思虽费尽心思,却仍显生涩,未能达到对仗工整、画龙点睛的效果。更令我遗憾的是,文章在讲述个人故事的同时,却忽略了对荣昌折扇工艺细节的深入刻画,这无疑是最大的遗憾。

回顾整个采写过程,我深刻感受到前期准备的重要性。无论是行文框架的构建,还是内容之间的逻辑衔接,都需要在采访前就有清晰的规划。同时,我也意识到资料整理与信息筛选对于撰写高质量文章的关键作用。此外,专业知识的缺乏也让我意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驾驭手中的笔。

此次采访与撰写虽非尽善尽美,但其中的收获与教训却是我宝贵的财富。我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未来,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继续我的采写之路,期待在每一次的实践中都能有所成长与突破。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734.html

(1)
李孟的头像李孟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11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18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