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类作品入围】吕春刚:互联网上的锔艺人生

导语: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作为变废为宝的民间绝活,锔艺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它将打碎的器物再修复起来,在不同色彩和材质的碰撞交融中,化破碎为重生,成就了一种新的“完美”,仿佛在原来的器物之上,注入了一道有色彩的灵魂。今年51岁的泰安人吕春刚,继承了锔艺祖业,并且开拓创新,拓宽服务半径,开始了布局互联网。

 

“锔锅来——锔锅——”这是很多成年人小时候在马路上和胡同口常常听见的响亮吆喝。随着社会的迅猛变化,这些走街串巷的锔艺手艺人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中。但,这项手艺,却并没有随着吆喝声的消失而消失。只要稍加注意,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不经意间,人们依然能够发现他们惊鸿一瞥般的闪光。

吕氏锔艺传承人吕春刚,就是其中的一个闪光点。

 

十三岁偷偷锔花盆

吕氏锔镶坊,位于泰安岱庙街道封家园小区,作坊并不大。作坊的主人吕春刚每天日常的状态就是坐在一个小马扎上,腿上铺着蓝布做的“工作台”,手握钉锤,在一个捆绳固定的茶壶上錾刻着一个铜制锔钉。

他做的很认真,也很细心:“真正锔艺人,干活时坐得越低越好,脚下得铺一块布,锔的时候得用心,认真对待手上的物件,不能分神……”

吕春刚与锔艺的缘分,或许从小就注定了。他出生在世代相传的锔艺世家,从小看着一件件破损甚至面目全非的器件,在爷爷那双布满粗茧的双手中,一点点变得完整,甚至更加漂亮,内心充满了好奇。

13岁那年,因为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盆,担心被父母发现,年少的吕春刚决定,自己悄悄修好!他拿出爷爷的工具,回想着爷爷的做法,自己试着动了手。没想到,这次“试水”竟然一下子成功了。那一刻,他兴奋不已:自己竟然也能锔东西了!

但,没兴奋多久,父亲的一番话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锔艺是不入流的,你不要学这个!

但这并没有阻断吕春刚的锔艺之路。

刚上班的时候,看到同事有茶杯或其他东西摔碎了,吕春刚就本能地相去帮忙。慢慢地,大家也就知道他还有个手艺,就介绍一些锔艺的活给他。那时,他经常不收钱,有的人过意不去,就请他吃个饭或者送几包烟。

同事的认可,给了吕春刚极大的信心,此后,他对这项手艺的热爱一发不可收。虽然后来他进过工厂,做过小生意,开过饭店,卖过茶叶,但对锔艺却从未放下。

随着技艺越来越熟练,吕春刚开始寻求突破之路。随着时代发展,他开始注意到了焊接这个传统锔艺没有涉及到的技术。他想学习,就给一个会焊接的朋友拿了几条烟,说出来自己的想法。但令他失望的是,没等他把烟送出去,对方就告诉他要交4800元学费!

一气之下,吕春刚就自己买了原料,在储藏室一边查资料,一边反复尝试。无数次失败后,他终于掌握了焊接的技巧。

这些年,吕春刚锔补了各类器物三四万件。那些因意外受损但具有收藏价值、纪念意义的器件,经过他的双手,重新变得完整。对此,吕春刚很有成就感,在他看来,锔艺是一件永不过时的手艺,它已经超越了实用功能,其独具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一件残缺的陶器,如同人生的不完美,让人心生遗憾,而锔艺把一件物件化残为美,其修复的不仅是裂痕,更是人的记忆、情感。

从13岁与锔艺结缘,到同事给予他成就感,吕春刚成功地把一项爱好,打磨成了实现人生价值的一门手艺。

 

锔到全国

吕春刚与锔艺的故事,已经延续了近40年,吕氏锔艺的名号,也在圈子里越来越响。如今的吕春刚,有固定的客源,有过硬的技术,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便是如何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近年来,他在全国各地收了20多名徒弟,遍布苏州、菏泽、枣庄、吉林等地。在他的教授下,部分徒弟已在各自家乡成立工作室,其中有4个徒弟,学得非常好,已经能自立门户。

对自己的孩子,他不像父亲那样保守。现在,他10岁的儿子也已经学会基本技艺,可以修补简单的花盆、砂锅。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门老手艺,吕春刚将锔艺课开进了校园。每周三下午,他都会到泰山区上高街道北上高中心小学义务授课,手把手教孩子用钉锤、锔钉修补破碎器物,让孩子们在动手中体会成长的快乐,了解、传承非遗文化,感受劳动的乐趣。

有一次,他看到有个小姑娘在锔完一个花盆后,用铅笔在上面描绘了一些图案,这令他很高兴,因为看到了孩子的自主创新。他觉得,对年青人来讲,哪怕不能成为一技之长,只是当做一个爱好,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在传承锔艺的同时,他还通过朋友和徒弟,把服务半径拓展到其他省份。辽宁、禹州、东莞、福建、西安……这些地方都有他的合伙人。他们负责收货,吕春刚负责维修,根据维修费用,给合伙人分成。

不仅如此,吕春刚还拍视频从网上接单,为全国各地的顾客修补器具。

说起和网络结缘,还要回到2013年。有一天,吕春刚看孩子玩QQ游戏,觉得很神奇,不用见对方也能直接交流。那时,他就开始有了利用网络拓展业务的想法。

刚开始,他主要靠加入一些QQ群,接到了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批客户。到后来,他又注册了微博、微信、抖音等账号,并开始拍摄锔艺的日常视频。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吕春刚认识了很多有地域特色的“大老板”。这些大老板手上,都有一些精品,别人修不了,吕春刚则会根据他们的要求,提供订单式服务。

有一次,一位福建客户拿着一只漂亮的描金珐琅碗,找到吕春刚:“这是我外祖母送给我和妻子的,我们俩各一个,正好凑一对。现在其中一个磕了一个小口,能不能用金子修复一下呢?”感受到了碗主人期待的目光,吕春刚郑重接下了这个活儿。他用24K黄金,用2个小时的时间,便锔好了碗。黄金的颜色,与碗上的黄色遥相呼应,更显精致。主人收到碗后,赞不绝口。

网络营销开始也并不顺畅。起初,吕春刚没经验,物品修好寄过去之后,对方没付款就把他拉黑了,也有的修的是茶嘴,结果寄回去,茶壶把都掉了。

吃一堑长一智,慢慢地,吕春刚摸索出了一套网络营销流程:先是网络沟通,借助语音、视频等方式,确定损坏的物件,提报维修方案和价格,对方认可后寄货,修复成功后,再拍视频给对方,并进行试水实验,顾客满意后平台付款,自己京东寄货……

这一过程中,吕春刚不再包邮,而是物件到付。物件寄到之后,一旦有损坏,顾客可以直接找京东处理。

闲暇时间,吕春刚也会让闺女帮他拍视频。目前他和家人集中运营两个抖音号,一个自己管理,有6000多粉丝,主要发每天的一个日常,类似于朋友圈;另一个闺女管理,刚起步,有2000粉丝,主要做垂直领域,发维修的视频。

为了拍好视频,吕春刚支持闺女特意去传媒公司学习了几个月。“网络新媒体,还得是年轻人,他们干这个,比我专业。”

现在,吕春刚从网上收到的订单,占到总工作量的70%到80%——有时候,寄过来满满一箱,二、三十件,一个月都不一定能修完。

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吕春刚不仅仅维修实用器物,观赏器也修得越来越成功,包括玉挂件,金银耳环、耳钉、项链,所涉品类越来越多。

在维修的过程中,吕春刚也在与时俱进。在修复的同时,更加注重美学和艺术价值。现在,他开始在器具上作画,用嵌丝工艺将金或银嵌入,就像是茶壶上的画。有时候,他画不了,就请女儿帮着画。

为此,他现在已经开始自学绘画,先在葫芦上练习画,再慢慢迁移到茶壶等器具上錾刻。他觉得,学习很重要,维修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很多损坏的物品,档次很高,在泰安范围内,根本看不到。人家从外地邮寄过来,自己在维修之前,就应该去查阅相关资料,做足功课。

就这样,虽然自己没走出去,但眼界变宽了,锔艺水平也提高了。

从起初的着眼泰安市场,到如今的多地谋划,吕春刚的服务半径,拓展到全国各地。圈子广了,眼界宽了,手上的活更细了,吕春刚在锔艺这条路上,越走越通畅。

战胜机器人

锔匠归属于古老的民间七十二行,起源于宋代,历史悠久——《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关于锔匠劳作的场景。

但如今,千年以来变化不大的传统行业,如今却面临着科技的巨大冲击。

2013年,市场上出现了锔瓷机器人。它能将器物进行3d扫描,然后在3dmax下确定钻孔位置。一般锔瓷每个钻孔需要3到5分钟,而锔瓷机器人大大缩短了锔瓷时间,每个钻孔不到7秒钟,完成整个锔钉锔瓷时间不到18秒!

这时,有个南方的老板和吕春刚交流,想用这个技术做一个靠电脑控制的锔壶专用机器,但几番尝试,却总是不能如愿。

这给了吕春刚很大的启发。他反复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锔艺这门手艺看着很简单,但真正要自动化,还是很难的。比如说,损坏物件的材质不一样,用的这个钻头就得匹配好,而且受损位置厚薄不一样,受力点也会发生变化。

还有成本问题。他对那个老板说:“原来老祖宗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以小博大,用最简单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就是废物再利用。你如果说想投个30万修一个150块钱的东西,那不可能。而且损坏物件的大小、材质等方方面面,都得师傅根据实际情况应对,这不像做车床什么的,按照标准流程来。”

吕春刚觉得,这就像AI绘画,它没有人类那种细腻的情感表示。人画画的时候,高不高兴?什么心态?都可以在画作上表现出来。如果都跟个机器人似的千篇一律,就没有了价值。机器就是个芯片,没有人的思考在里面,就只是个工具。

吕春刚曾收到过客户寄来的几乎变成碎片的茶壶。一个小茶壶,碎成了28瓣,在常人看来,要修复几乎不可能。但这并没有难倒吕春刚,最终,他用182个银钉,用时4天,终于修复出了一把好壶,甚至还能继续泡茶喝。

在吕春刚看来,打磨、钻孔、下锔钉、焊接、抛光……看似简单的手艺,没有“金刚钻”,也是做不得。就比如说“打眼”,“眼”的厚度、角度,都会影响器物的修复。机器可以做量化生产,也可以让机器辅助师傅做修复,现在手工钻就已经不再使用,已经用电钻代替,这样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但如果说让机器代替人工,目前根本做不到。

想通了这些,吕春刚对自己的手艺又充满了信心。机器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机器的冲击,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但掌握锔艺的核心,还是人,还是工匠。

采访手记:在采访中学会分析总结

锔艺是一门细法活,是将打碎的器物再修复起来的技艺。其过程仿佛在原来的器物之上,注入了一道有色彩的灵魂。在不同色彩和材质的碰撞交融中,化破碎为重生,成就了一种新的“完美”。这对匠人的要求很高,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很多人并没有这个“金刚钻”,经常用胶水灌缝,再打铆钉。顾客拿去之后,用开水冲泡煮茶,不仅有健康隐患,时间长了还容易渗漏,得不偿失。

吕春刚继承祖业,不但在锔艺上开拓创新,实现品牌价值,而且拓宽服务半径,在互联网布局,每天接到的订单,排成了队。现在的日常是,吕师傅每天五六点起床去店里加班加点干活,他闺女负责网络接发订单,谈价格,拍剪视频。父女俩都忙得不亦乐乎。

吕师傅的故事很精彩,我在采访前,准备的不是很充分,采访时被吕师傅牵着鼻子走,脑子里模拟的场景和设置的问题,完全用不上了,问了很多没用的问题,而且问的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感,一个问题没有完全弄明白,就急着问下一个问题,导致整理稿件时困难重重。

后来,老师从采前准备、讨论,再到具体采访环节,采后讨论,一稿,二稿甚至三稿,和我进行了反复的分析、讨论和修改,我才对此次采访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最终呈现出来的稿件,还算拿得出手。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799.html

(10)
李孟的头像李孟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47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51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