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类作品入围】平均年龄70岁+的砍毛竹老人:“摔跤对我们来说太正常了”

编者按
老年人骨质疏松,砍毛竹途中又会遇到摔跤、被物体砸伤等危险,摔跤已成常态。临近古稀之年,为何还继续砍毛竹?现在的年轻人为何吃不来这个苦?

砍毛竹老人受伤

2022年9月13日,安徽省广德市千口村的一处山林中,一位砍毛竹的老人被石头砸伤腿部。

“大果(大哥),快来帮我一下!”毛竹遍布的山上突然传来一声呼喊。

“你在哪边?”李祖青问道。

“我在这儿——”

李祖青听清声音的方向后连忙往山的另一个方向爬去,此时他心里隐隐不安:一般突然呼喊一定是遇到麻烦了,要么摔跤摔得厉害,要么被物体砸伤。两三分钟后李祖青找到彭龙,果然,只见彭龙坐在地上,双手捂着卷起裤脚的右腿,紧咬牙关,头出冷汗,表情痛苦。

而他右边躺着一块篮球般大小的石头。原来彭龙将毛竹砍到后,毛竹沿着山顶方向倒下,为了将毛竹“滑”下山,彭龙在下面将毛竹往下一扯,毛竹滑动,但连带着周围的一块石头一起滑下,彭龙来不及躲避就已经被石头砸到。

李祖青将彭龙扶起,“还能走吗?”李祖青问。“我估计悬。”此时他们位于半山腰,山的坡度较大,背人下山很容易发生危险。“你在这等会,我去看看刘德在哪儿。”李祖青话说完就立马下山,经过山谷,来到另一座山的山脚,大声呼喊刘德。不一会儿,刘德下山和李祖青一起来到彭龙身边,两人一人将彭龙背在背上,一人在旁边扶着下了山。

将彭龙送到镇上医院时他的腿已经肉眼可见的肿胀,经诊断发现骨裂,两人立即联系彭龙的子女并办理住院。

事后,卖毛竹的主人家愿意赔付医药费一万五千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广德市以毛竹闻名,被誉为“竹乡”,其中的一个村落——千口村山上毛竹众多,部分农民以砍毛竹为生。将毛竹从山上砍下后拖到山脚,装车、运输到工厂,然后做成竹制品进行售卖,每一环节都由不同的人负责。而砍毛竹这一环节由每支队伍都是平均年龄近七十岁的老人进行,其中最大的76岁,最小的56岁。

李祖青近几年所在的队伍有三人,76岁的他,70岁的葛友和68岁的李祖富。

凌晨四点,伸手不见五指,村里的一间农舍已经亮起了灯。一碗泡着水的锅巴和一碗咸菜就是李祖青的早饭。匆匆吃完早饭,将斧头(老鹰嘴)、装线机和八宝粥收拾好,李祖青坐在家门口的石凳子上等待着。

快五点时,李祖青上了队友的三轮车。九月份,白天温度高达35℃,但早上坐在三轮车上竟然还有一丝丝凉意。

行驶了七八分钟后,三轮车在一处院子里停下,此时周围都是石子路,三人下车将斧头挂在身后,穿好长袖外套,腰间挂上便携式蚊香盘,准备完毕后走进山里。沿着山谷走了三四分钟后到达一片区域,这片区域放着数十颗已经砍好的毛竹。

此时天刚蒙蒙亮,李祖青拿出装线机把四五颗毛竹(共约两百斤)捆在一起,将其中一颗毛竹往前拉出一段长度,“一二三——”一声以那颗毛竹为支点,扛上肩头,这样就能将其余的三四颗毛竹一起拖下山去。

夏天天热他们就干半天,早上早点起床,趁着凉快赶紧上山,干到上午十点左右,下午就在家扎扎扫帚或者干干农活。

会砍毛竹的人大部分也都会扎扫帚,因为扎扫帚所需要的材料来自于山上砍倒后的毛竹。毛竹被砍倒后枝条没了养分,过几天叶子全部掉完,枝条也变为黄色,人们将这些枝条捡回家用来扎扫帚,一捆扫帚(20把)能卖到 140元。

而砍毛竹的工资不是固定的,要根据砍伐难度(山的陡峭程度、毛竹所需要拖运的距离)来进行判断。这次的砍伐难度算做困难,因为要毛竹所要拖运的距离比较长,因此此次半天的工资是120元,如果天气凉快能干一天的话,一天能挣个240元左右。

砍毛竹是老人们共同的“事业”

李祖青退伍后从事了二十余年的货车运输工作,石头、沙子、毛竹都运输过,那时家里有车很少见,因此当时收入可观。

李祖青的女婿2000年后前往深圳办厂,发展不错,而此时李祖青的运输生意不太好,加上年龄偏大,便受邀去深圳女婿的厂里当门卫。2022年,女婿资金周转不足,工厂倒闭,他两年的工资到目前也没拿到,回到家乡后就一直干起了砍毛竹的工作。

他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在在深圳开饭店,二女儿家里制作楼板,儿子从事毛竹装车和运输。“趁着现在还能动,自己赚点钱。不干活怎么办,生活处处都要用钱。” 他说。

从2022年到现在,他已经持续干了2 年,有时坐凳子需要用手撑着桌子,因为腿一弯就会疼痛。腿上有淤青也成了他的常态,山上比较陡,一个不小心就滑倒了,滑到的瞬间他们都会抱住身边的毛竹,这样就能减小滑倒的伤害。

李祖青希望子孙能好好学习,将来不受干体力活的苦,他经常对自己的孙子说:“不好好读书就要像我们这样砍毛竹,起早摸黑,天天累得手都抬不起来。”

约过了半个小时,三人终于将这块的毛竹全部拖下山去,开始继续砍毛竹。只见葛友选定一颗毛竹,抡起斧子就沿毛竹底部砍去。

葛友今年七十岁,二十多岁就开始砍毛竹,期间没有从事过其他任何职业。

“我砍了将近五十年的毛竹。明年就不砍了,在家扎扎扫帚。”葛友边砍毛竹边说,“我们这里就是毛竹多,农民就靠这个吃饭,我这一辈子也没有到外面去干过其他职业。但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他们要到外面去闯闯,外面机会肯定多一些!”

葛友有一儿一女,家里经济条件还行,前几年又将家里的老房子翻新,儿子女儿都不愿再让他继续再砍毛竹。葛友以前砍毛竹时也被毛竹砸伤过腿,现在一到下雨天那条腿就会疼痛,葛问(葛友女儿)觉得,父亲现在年纪大了,砍毛竹身体也吃不消了,就让他在家和妈妈一起扎扎扫帚挺好。父亲砍了一辈子毛竹也存了一些钱,晚年只要身体好对儿女就是最大的帮助。

但当葛友在队友面前说明年就不再砍毛竹的时候,队友都笑着说:“你看他明年还搞不搞,他在家歇得住吗?”葛友也笑了笑。

到了上午八九点钟时,太阳已经完全出来,温度已经很高,三人早已大汗淋漓。

李祖富热得不行正坐在山上吃八宝粥,“早上四点多就吃饭,到现在早就饿了,我们经常带一些吃的到山上来吃。水果,八宝粥,玉米……补充体力。”

这次砍毛竹的地方离家比较近,如果离家比较远并且要干一天的活,他们会自带午餐,“山上也不好蒸饭,我们经常带点泡面,带壶开水,在山上泡泡就当午饭了。”

李祖富今年68岁,他也是二十多岁就开始砍毛竹,但和葛友不一样的是,他中途进过厂。那时城市化发展迅速,镇上也搬来了一些工厂,李祖富进厂干了十年后因年龄大而回家,回家后就干起了老本行。

“我们这一辈人劳碌了一辈子,现在老了也没几个人歇着。别人全部都在做你不做?我现在身体还好,砍毛竹对我们老年人来说收入也还可以,现在能挣一个就是一个吧!”他说。

李祖泷:曾使“三人行”变“四人行”

去年这个三人队伍曾一度变为四人队伍——66岁的李祖泷曾加入。

李祖泷是李祖青的弟弟,退伍后他就在村里开了个售卖生活用品的小店,同时经营着麻将馆,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看店和联系村里的人来打麻将。

几年前妻子从养老院退休,因此曾经一人干的事现在有两个人一起干。李祖泷脾气比较火爆,妻子又比较啰嗦,两个人整天在一起总会拌几句嘴,因此侄子(李祖青儿子)邀请他来砍毛竹,李祖泷就答应了。在砍毛竹队伍里,李祖泷算比较年轻的,有这样新鲜血液的加入,队友们都很高兴。

李祖泷有两个女儿,大女儿丈夫是理发师,在宁波有自己的店面,收入可观;二女儿和她丈夫一起做外贸,经济条件都不错。二人得知父亲在砍毛竹后,立马让父亲回家,坚决不允许父亲继续砍毛竹。

“父亲年纪也大了,他的晚年生活我们都能保障,他在家把小店弄好就行了,砍毛竹万一身体上落下什么毛病就完了。”两位女儿说。因此李祖泷砍了三个月的毛竹后就没有继续,只有偶尔侄子装车忙不过来时前去帮忙一下。

现在砍毛竹的老人都已奔向70+,砍不动毛竹且容易摔跤受伤,但为何有的仍在坚持?是因为经济压力,因为闲不住?又为何年近70仍有养老压力,为何农村老人“闲不住”?

竹子作为一种生长迅速、可再生的植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从家居装饰、建筑材料,到纸品制造、食品加工,竹子的用途不胜枚举。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竹子砍伐生意的市场前景广阔。可为何年轻人就业困难但砍毛竹这项工作又无人问津?

(李祖青、李祖富、李祖泷、葛友、彭龙、刘德、葛问均为化名)

采写手记

一件“近70岁的砍毛竹老人受伤”事件引起我的关注。我的家乡盛产毛竹,村里很多年近70岁的老人仍在砍毛竹,摔跤受伤对他们来说很正常,但老年人本就容易受伤,为什么年龄这么大了仍在干这种苦力活?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砍毛竹?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选题。

2024年9月5日,我跟随李祖青(爷爷)记录下砍毛竹老人劳动的一天。

凌晨四点起床,伸手不见五指。与李祖青一同吃过简单的开水泡饭早餐后,一同在家门口等待队友的到来。接近凌晨五点时,天渐渐有了些许光亮,此时远处投来两束灯光,两辆三轮车一前一后开来。李祖青上车后我一人骑着电瓶车跟在后面。九月份白天气温高达37℃,但清晨在山间骑车却能感受到丝丝凉意。同李祖青和另外两位队友一起进山后,在他们砍毛竹的间隙与他们聊天,对他们进行观察,以此获得信息。

我进来他们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山上蚊子很多诶”。聊天的过程中,三位老人也一直在劝我回家,“山上蚊子太多了,你在这待着干嘛,马上要被蚊子咬死了。”听到这我鼻子一酸:原来砍毛竹不仅要承受体力活的苦,还会有这么多意想不到的苦。而且三位爷爷年纪都这么大了……只见平均年龄70+的三位老人用斧子砍毛竹、用肩膀拖一两百斤的毛竹……

看完老年人砍毛竹的整个过程,了解到三位老人的基本情况后,心中对稿件有了大致的方向,但还有很多细节未完全掌握。因此,回到家后,我对李祖青、父亲分别进行了采访。从他们的视角获知更多的砍毛竹行业信息,以旁人的叙述更加客观地了解另外两位砍毛竹老人的情况。同时,在线上和部分砍毛竹老人的子女(葛问、李祖泷两位女儿)进行联系,了解他们对于年迈的父亲砍毛竹的态度。

最后将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查资料、写稿,在导师的帮助下改稿,完成稿件。

【通讯类作品入围】平均年龄70岁+的砍毛竹老人:“摔跤对我们来说太正常了” 【通讯类作品入围】平均年龄70岁+的砍毛竹老人:“摔跤对我们来说太正常了” 【通讯类作品入围】平均年龄70岁+的砍毛竹老人:“摔跤对我们来说太正常了”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794.html

(8)
李孟的头像李孟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45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49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