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五月,18岁的谢锦华坐在教室里,像所有的高三学生那样,闷热拥挤的教室里只有头顶的老风扇在吱呀作响,窗外是嘈杂的蝉鸣声,所有人都在这紧张的氛围中紧绷着一根弦,为了那场决定“命运”的考试。
教室前高考倒计时的红牌指向“34”天的字样,谢锦华盯着面前一直出错的几何大题,紧紧攥着手中的笔。
“还不够好……只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考出去了……”
复读的这一年时间里,无论多么辛苦和孤独,谢锦华都坚持了下来。她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考出去,然后逃离。
于淤泥中生长,奋力向上
2022年6月24日晚上九点,谢锦华死死地握着父亲的手机,盯着屏幕上的数字,头上冒出涔涔冷汗。
屏幕里亮起的“432”的数字冰冷的显示在哪里,仿佛宣告了她的未来就此死亡。这个分数只比当年四川的理科二本分数线高了6分,这意味着谢锦华只能读民办本科。家里贫苦,没有人会为她支付昂贵的学费,除了走专科以外,她似乎再没有别的路可以走。
“好了,你也看到了,反正你也没考上,就干脆别读了,好好读个专科或者直接出去打工吧,还能替家里分担点。”在旁边抽着旱烟的父亲一把夺过手机,粗糙的手用力推了她一把,“搞快去做饭给你弟弟妹妹吃。”
谢锦华在灶台前切着菜,没有人注意到她哭了,无助的绝望包裹着这个女孩。
谢锦华出生于四川省大凉山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和大多数彝族家庭一样,谢家一共有8个孩子,而她作为长女,从小起就担上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担。割猪草,拌糠喂鸡,做饭给家里人吃……这些事无一都压在她的肩头,很多时候,她都幻想自己能不能一走了之,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给了她们生命,却从不为她们负任何责任。
(谢锦华的家)
但即使如此,她也努力的平衡着学习和家庭琐事。她家的墙壁上贴了很多属于她的奖状,虽然她父母贴上只是为了有面子,但谢锦华很珍视这一份份小小的荣誉。
“我渴望被肯定,渴望被看见,渴望着有一天,这一份份奖状可以铺成一条踏踏实实的路,让我能骄傲地走出这个小山村。”
在这个闭塞的村落,很多女孩子对未来没有那么多的渴求和想法,她们读完初中,就会想要辍学,大部分人会去相亲或者去镇上打工,只有一小部分会继续坚持学业。
(谢锦华所在村落)
“在初中开学的第一天,没有人愿意送我去上学,我一个人背着书包,穿着妈妈的旧衣服去上学。学校在镇上,我要一个人走一段长长的山路才能到大公路上去坐车。当我走进那个必经的隧道,四周很暗,可是隧道的出口很明亮。这是我第一次自己走出去,走向那个阳光的洞口。我记得很清楚,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决定要好好学习,逃离这里。”谢锦华这样说着。
谢锦华确实很争气,在每天做家务和农活的间隙中抽出时间来学习,在学校里她几乎舍弃了所有课余时间。中考时甚至考上了当地还算有名的高中。在申请了贫困补助和初中班主任的劝说下,她才终于进入了高中生涯。
“读高中的时候,每个学期我家里人只给我500元生活费,我每天不敢在食堂吃肉菜,只能吃一些清水白菜。有的时候看着同学们打鸡排饭,也不敢盯着看太久,害怕被人注意到我是吃不起。”谢锦华说着,眼底隐隐闪着泪光
“要不是有贫困补助,我不知道我要如何撑的下来。冬天里同学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脚上是我叫不出名字的雪地靴,而我身上穿的只有在市场上淘来的三十多的军大衣……”
高考成绩出来那晚,她一个人蒙在被子里哭了很久。她并不想自己的人生就这么蹉跎,不想自己永远都待在这个闭塞破败的村庄。后半夜,谢锦华做了一个决定:复读!
一腔孤勇,只用一处
谢锦华不敢直接跟父母说她的想法,偷偷联系了自己的高中语文老师,她记得语文老师说过,今年高考后她就会跳槽去一个私立学校,如果要复读可以来找她。谢锦华甚至想过如果父母不同意自己复读,她就去镇上打工,偷偷跑出去。
“我知道如果我告诉他们,他们一定会打我,而且很狠。会跟我说我是心比天高,不自量力。”
这时语文老师任职的私立学校正是需要学生打出名气的时候,面对有经验的学生,学校给出了免学费的政策,只要他们能够在第二年的高考中考出一个好成绩。
“我的运气不错,刚好赶上那年给了我一个机会。有了这个免学费的政策,我就立马回去向父母保证,第二年一定能考上一个一本,以后绝对会有出息的。他们和我冷战了很久,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因为我相对于家里其他孩子来说,已经算是比较聪明的了。”
2022年八月,谢锦华走进了新的校园,开始了她的复读生活。
开始的时候,谢锦华每天都紧绷着一根弦,一根名叫“考上一本”的弦。她每天早上5:50就起床,从宿舍出发去教室外的连廊背英语单词和语文古诗,中午的时候更是以最快速度解决完午饭,然后冲回去背书做题。累了就趴在桌子上,谢锦华只允许自己睡15分钟,然后在继续背书。晚上回寝室后也是挑灯夜战,一直到熄灯时间23:30。
“很感谢当时我的同桌,总是会买很多雀巢的速溶咖啡条来教室,然后分给我喝。其实我从来没有喝惯过,但只要是能提神的,对学习有利的,我都会去做。因为我知道,我已经没有第二次再来的可能,我如果这次依然失败了,我的人生就只能这样了,我对不起我自己。”
时间过得很快,复读的日子更甚。在百日誓师大会后,谢锦华时常会在梦中惊醒,或是在自习课上对着练习题担忧。焦虑使她开始啃指甲,抠手。最焦虑的时候,两只手的指甲都已经被啃到贴近肉了。
“临近高考的晚上我总是会梦到自己再一次失败,梦到我爸爸发黄的军大衣,他的烟管,家里的鸡。我会在课上面对自己已经做过好几次但还是错的题哭,尤其是听身边的同学说他们复读失败的经历,我会怀疑自己,如果自己还是只有这么多分,或者题更难了我反而考的更低了该怎么办,到时候灰溜溜地回去吗?”
“但我也每天告诫自己,我和他们不一样,我没有退路,也没有人可以支撑。我能依靠的只有我自己,只有我。我的路,只有我自己才能走。”
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逃离原来的生活,这几乎是维持她复读生活的唯一信念。
在高考前的一个星期,学校安排的祈福活动上,谢锦华在自己的红丝带上写下:“请保佑我,让我有书可读,有路可走。”
她的一腔孤勇,一生只用一处。
跳出桎梏,向前迈步
谢锦华说,在高考完后等成绩的那十多天,是她这辈子经历过得最难熬的日子。不同于其他同学,他们很多在考后立誓“永不再读”,也有的同学不管不顾去旅游,忙着和大学里的同学相见。对她来说,这十多天就像是悬在她头顶的一把剑,时刻等待着刺在她的身上。
“成绩出来的那天晚上,虽然我心里大概知道自己的分数,但我还是不敢看。直到爸爸的手机接到短信通知,我考了568分,那一刻,我才真正的感到放松,压在我胸口上的石头终于被挪开了。”谢锦华这样说着,眼睛亮亮的。尽管语气平淡,但依然能感受到她的幸福。
2023年9月,谢锦华正式进入四川师范大学,成为了里面的一份子。
(接受采访的谢锦华)
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四川师范大学的校园上,为这片宁静的天地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和远处图书馆飘来的淡淡书香,交织成一种独特的氛围。
(谢锦华拍摄的四川师范大学校门)
高考可能是我们学生时代经历过的最有悲壮史诗意味的大事件了。其实对于漫长的人生路来说,它只是一座小土丘,只不过任何一座土丘,只要离得够近,都足以遮挡你全部的视线。
谢锦华埋头苦读,奋力抗争,只为了完成小时候的愿望,走出原来的世界,走出她充满荆棘的人生。
在结束采访后,我们偶遇了谢锦华的室友肖琦,知道我们来采访谢锦华,她也说道:“我们一个寝室,她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好学,上了大学好像也没有松懈过一样,特别刻苦。”
在肖琦的印象里,谢锦华很少提起自己的家庭,第一次见面时,她还是一个穿着廉价军大衣,提着蛇皮口袋的女孩。开学第一天,大家都在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只有她在自己的床位上,眼神怯生生的,但又很认真的在聆听。
“一起生活了一年,我们对她的情况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我最佩服她的一点,就是她在一个非常艰苦的环境下,始终充满干劲。她几乎不回家,空闲时不是打工就是学习。我觉得她未来一定会创出自己的一番天地的。”
她从那样的地方逃出,用尽了浑身解数,她和家庭较劲,和自己较劲,孜孜以求得到他人的认可,寻找世界上属于自己的坐标。
幸运的是,这场人生的斗争,她赢了。
在谢锦华的最新的朋友圈里,阳光透过树梢的缝隙,斑驳地洒在她身上。她身着简约的白色T恤,搭配一条浅蓝色的牛仔短裤,显得青春活力四溢。一头乌黑的长发被随意地束成一个马尾,几缕发丝随风轻轻飘动,增添了几分灵动。她的脸庞轮廓清晰,透着一股自信和坚毅。一双明亮的眼睛宛如繁星闪烁,透露出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
现在的谢锦华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高考,她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在了一个更大更广的世界。
谢锦华终于平稳地度过了那个六月,甚至拥有了七月,八月,九月,乃至新的一年,新的人生。
(四川师范大学背面)
采访手记:荆棘之路上的坚韧与希望
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总有人以不屈不挠的姿态,行走在人生的荆棘丛中。谢锦华,一个来自四川大凉山的普通女孩,用她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与坚持。
走进谢锦华的世界,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挑战与挣扎的战场。那间闷热拥挤的高三教室,那吱吱作响的老风扇,那窗外嘈杂的蝉鸣,一切都如此熟悉,却又如此沉重。那是一个关于梦想与现实激烈碰撞的战场,每一个高三学生都在这里,为了那场被赋予“命运”之名的考试,奋力一搏。
谢锦华,这位年仅18岁的少女,却已在这条路上走过了比别人更长的距离。复读的一年,对她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再巩固,更是心灵的又一次洗礼。她深知,自己背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未来,还有家庭的重担和对命运的抗争。每一次面对难题的挫败,每一次孤独夜晚的泪水,都是她内心斗争的见证。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总是眷顾这位努力的少女。当高考成绩揭晓的那一刻,那冰冷的“432”分,如同一道无情的判决,宣告了她的又一次失败。民办本科的昂贵学费,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望而却步。面对父亲的责备和现实的压力,谢锦华的心中充满了无助与绝望。但她没有放弃,她明白,自己必须再次站起来,为了梦想,为了未来。
于是,她选择了复读。这条路,注定充满了艰辛与孤独。但她没有退缩,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腔孤勇”。在复读的日子里,她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她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她知道,这是自己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谢锦华的故事,让我深感震撼。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有多少人能够像她一样,面对重重困难,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她的坚韧与不屈,让我看到了人性中最耀眼的光芒。
同时,她的故事也让我反思。我们常常抱怨命运的不公,却很少有人能够像谢锦华一样,用实际行动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她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谢锦华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曲关于勇气、坚持与希望的赞歌。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心中有梦,脚下就有路。只要我们不放弃,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那片荆棘丛,迎接属于自己的阳光。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