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成都一工地工人在高空作业

“异常”的“天府”

2023年5月30日,农历4月12日,13:54,户外温度高达35℃[1],烈日当空,高温炙烤着没有一丝遮蔽物的建筑工地。57岁的何师傅和工友们片刻休息后陆续起身,穿过铁皮围栏,登上工地脚手架。

何师傅务工的工地在成都市区,这是位于中国西南四川省一座2000万级人口的特大都市[2],以火锅、熊猫和休闲的生活著称,从古时的“天府之国”到现代的“中国宜居城市”,美誉背后,是亚热带温润平和的自然气候与物产丰茂的平原盆地地形相得益彰。

但最近几年,“异常”现象变得频繁了。

“今天一下就热起来了,”不知是谁开了个头,何师傅附和道,“确实,今年比去年热得更早了,我看消暑的药物要提前备好。”像何师傅这样户外作业的普通施工人员,中暑晕倒是常有的事。

这一天,成都气象台发布2023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并且提醒市民,成都虽然最高气温为35℃,但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体感温度或达到40℃。

相较于2022年,高温橙色预警提前了整整一个月[3]

事实上,早在4月17日,成都气温就曾飙升至37℃,打破了有记录以来的4月气温历史最高记录。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2023年4月17日,成都市发布今年首个高温预警,这也是今年首个打破常规的极端“异常天气”。(数据来源:成都市气象台)

 

在远离市区的农村,人们累积千年的经验同样遭遇挑战。

郫都区安德镇安龙村,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从小务农的村民王成,对今年异常的气温十分无奈,“4月的温度忽高忽低,一天之内,十几度的升温和降温,我点下去的豆子很多都没有发芽。”他指着田地忧心忡忡地说,“水稻扬花期最适宜的气温在25~30度之间,高于35度开花授粉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像去年一样发生严重的夏旱,还将导致粮食减产。”

这些 “异常”现象绝非偶然。在最近的三年时间,成都接连遭遇“罕见”的极端天气: 2022年 8月7日至24日,成都地区出现了有完整记录以来极端性最突出、强度最大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4],全市范围限水限电,部分工厂停工停产,四川省其他地方则传来历史性的干旱、暴雨、洪水以及多起因热射病死亡人员牲畜的消息;2021年7月,整个四川发生强降雨,影响绵阳、德阳等8市(州)34县,共累计83.3万人受灾,其中四川渠江形成当年第一号洪水,干支流17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5];8月,成都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发布洪水黄色预警;9月,沱江支流资水河支流索溪河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6];2020年5月,由于高温,四川凉山州与冕宁县交界处发生森林火灾,过火面积约100公顷[7]

气候宜人、水旱从人、生活养人的“天府”,似乎正面临极端天气的挑战。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图为近十年成都八月最高温走势,“天府之国”正在遭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极端”的气候

75岁的陈明全,是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安宁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他的记忆可以为我们勾勒出近六十年来成都平原的极端天气变化。“1998年有一次大洪水比较严重,2016年的大涨水,淹了整个大队20亩地,2021年的大水,冲垮了村里多处田埂,把我家房屋的基脚都淹了。”陈大爷站在家门口,细细往前回忆。

高温、干旱、洪水……并非仅是成都平原所遭遇的挑战。就在5月30日这一天,放眼全国,多地发出高温预警,湖南全省52县市区出现35℃以上高温,广州气温高达37℃[8]。去年夏天,甘豫皖鲁等粮农重要产区持续干旱,同时,郑州市却出现了特大暴雨,全市累积平均降水量449毫米[9]。华北多地经历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高温天气,华南地区多地出现特大暴雨,珠江上游部分流域相继发生有记录以来的最大洪水。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2023年4月17日下午三时,全国各地实时气温对比图,可见成都平原极端天气并非孤例。(图片来源:国家气象中心)

 

再放眼全球,极端天气愈发频繁并在世界各地造成深刻影响。

2020年,美国西部遭遇超40℃的极端高温天气,引起8000多起山火[10];2021年南美洲极端干旱影响巴西农作物产量,波及全球多国农产品贸易[11];2021年欧洲中西部遭遇极端强降水,导致各地出现严重洪涝灾害[12];2022年10月以来,西班牙的降雨量一直低于正常水平,今年4月又经历了历史上最干燥和最温暖的天气[13];2023年4月,孟加拉国达卡市温度高达40.61℃[14]。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曾在2022年预测,“50年内全球将会出现极端高温,至少有10亿人流离失所或被迫忍受极端高温影响。”

全球各地频发的极端天气,实质是当今世界各国亟需面对的共同问题——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在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城市扩张、资源开采、机械生产……但快速前进的同时,资源消耗、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等恶果并最终影响到气候的稳定,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现象的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15]。”其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最主要原因,而低碳减排,也因此成为从政府学界到民间社会积极寻求的应对之道,在政策倡导与科技应用同时,人们愈发重视基于传统与自然的方案。

成都平原所面临的极端天气挑战,或许亦能从成都平原本土生活中获得启示。

本土的应对

从2021开始,气象学硕士毕业,目前任职于四川省气象局的郭洁博士,就加入了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与清流智库组建的调研团队,该团队建立的初衷,是在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回到成都平原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中寻求本土智慧,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为气候议题的应对提供更加多元的路径。

经过持续数年的调研,《成都平原本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报告于近期通过专家评审[16],在该报告中,一种被称为“林盘”系统的生态与低碳价值成为调研组和专家关注的焦点。

不同于中国华北和东北动辄几百人的村庄聚居,成都的农民更多的是在乡村分散而居,家家竹林围绕,户户无竹不居,加之成都地区得益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乡村小河流纵横交错,两千年来,这里逐渐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互利循环的人居模式[17]。如果你俯瞰川西坝子,你就会看到数目众多的林盘,像散落于城区及乡镇四周的成点成片的银河与星辰,这就是川西林盘的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俯瞰林盘

其中,郫都区就位于都江堰精华灌区,2020年1月,四川成都郫都林盘正式入选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陈明全大爷一家,就住在徐堰河边一处名为“土城”的郫都林盘之中。走进陈大爷家之前,需要经过一片稻田,稻田边的田垄之上,韭菜、苋菜、西红柿、苦瓜等各类蔬菜一应俱全。走进宽敞的院落,两层小楼掩映在一片慈竹和各种树木之下,绕行到房屋背后,则是一片茂盛的竹林,竹林外是潺潺河流,一道水门将水引入沟渠,绕过房屋,流向田地,滋润作物。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安龙村村民王成正在抗旱保种

一般来说,像陈大爷家这般大小的院落,一个林盘内往往会聚集几户到几十户不等,多呈现呈围合或半围合的复合型布局。

陈大爷家就属于林盘建筑布局中典型的半围合型布局,林、水、宅、田四要素有机组成了一个温润的生态小环境。“林”,主要指林盘中的所有植物,每种植物个体为适应生存环境,互惠、竞争、巧妙组合;郫都林盘坐落于成都平原都江堰灌区内,林盘中“水”,则是指河网灌溉系统依照“道法自然”及千百年来农民与地方官员管理实践所逐渐形成的取水、用水智慧;“宅”,指林盘中建造的民居聚落。把林盘比作一个细胞,宅院居中就是细胞核。“田”,指农人在林盘中耕作形成的农田,以及在农田中的耕作智慧与技术,形成随时空有机变换的复合种植生态系统。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安宁村土城院落周围长满林木

事实上,林盘除了呈现这种依水而居的内向聚集性特征外还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层次。无人机从上往下垂直看,林盘分为树冠层、宅院层、稻田与地被植物层,这三个层次更加直观地展现了林盘这个有机整体是如何调节着林盘中的微气候。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图为川西林盘资源循环示意图。成都平原林盘人居模式蕴含多重生态要素的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低碳减排智慧。

 

当天的成都温度达到35℃,这里却显得别有“洞天”,陈家没有空调,院落无需防晒,湿润的河风透过林木吹来,让人感觉清凉、清爽、清净,堪称高温之下的天然避暑“山庄”。

拿去年酷暑难耐的“三伏天”数据来看,郫都林盘区的气候生态独具特色。据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去年8月23日监测到的数据显示,同一天林盘内竹林的温度接近35℃,而郫都区的最高温度则是接近38℃,二者相差近3℃。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图为成都市、郫都区及林盘气象站所测同期最高和最低气温对比。2022年8月14日-23日,这是成都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极端性最为突出、强度最大的一次高温过程。

 

《成都平原本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报告也显示,成都平原地区的林盘生态系统在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生态价值突出,不仅改善小气候,还能调节大气候。

一是林盘植被的光合作用可调节微环境内的碳氧平衡,能一定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

二是林盘中的高大乔木与竹林,不仅有着显著的防风和增加湿度的效果,还能与农田种植作物一起,保持水土,防止侵蚀。在夏季,高大的树木林冠层的枝叶可以吸收反射太阳光,削弱太阳辐射,降低气温;在冬季,林冠又可阻缓地表积热的散发,抑制林地的蒸腾作用,保持林内较大的湿度。

三是在雨水丰沛期,尤其是遭遇强对流天气影响下的暴雨时,经枝叶与枝条的截流,降水的速度与强度均大大减低,大大削弱了雨水对土壤造成的直接冲蚀。

陈大爷家的慈竹林是他30年前亲自栽的,最粗的竹杆直径达15厘米。陈大爷兴致勃勃地提问记者一行,“这些竹子都能拿来做什么,你们知道吗?”在院落里随处可见慈竹的身影,晒席、箩筐、竹椅子,陈大爷家灶台上的沥水篓、刷锅的刷子,灶台下还堆放一堆用来烧火的废竹,“竹子是好东西啊,我们乡下人讲究物尽其用,不浪费。”

智慧的传承

2023年5月17日,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开展了公众科学家招募的公益活动,号召更多人重视传统农耕智慧,号召更多人重视传统农耕智慧,探索用本土经验和现代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清流智库专家郭慧介绍,自2021年首次开展气候变化与本土传统智慧的公众教育活动以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这一公益计划中,意识到传统智慧传承的重要性。

2018年,四川省出炉了100个林盘保护修复项目,成都市也开展了川西林盘系列规划,“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列入成都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大重点工程”之一[18]

在成都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编制的《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建筑风貌塑造导则》与《成都市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建筑风貌塑造图集》中,特别强调林盘修复工程一定要遵循自然,突出生态价值,塑造沃野环抱、林木簇拥、宅院掩映、水润环绕的整体风貌。一些先行示范林盘,如都江堰“七里诗乡”林盘、蒲江“明月村”林盘、崇州道明“竹艺村”林盘已经呈现出示范带动效应,成为生态发展的引擎。

民俗学专家毛建华教授说,“在传统智慧里寻找应对气候变化的答案,是要传统与现代科学并举,无视时代进步趋势,就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022年4月,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在安宁村村民发放问卷,在受访的145位居民中,91.84%的居民都更愿意居住在林盘之中,林盘居民的低碳生活源于自给自足,取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

但让城市居民迁居乡村是不现实的。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进程都是大势所趋,但城镇建设不可盲目扩大,无度开发。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清流智库专家陈庆恒回忆过去两年的林盘调研,“重视传统农耕智慧,不是否定城市发展,而是科学有度。如今市场上有很多智慧环保产品,我们可以购买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的家电、器具等低碳产品,为人类生态环境出一份力。”

在何师傅的工地,施工方也响应上级要求,绿色施工,现场安装了很多节能灯具和设备,现场的水管也是小流量的,还随处可见“节约用水”的标语。何师傅感叹道,“现在的建筑材料可不像以前那么笨重,拆建都容易,还很环保。”

【通讯类作品入围】极端气候之下,何处“天府”? ——成都传统智慧应对气候变化的调查

成都一工地工人正在搬砖

说起炎热的天气,“城里的温度比乡下要高个几度,户外工作哪有不辛苦的,都是日晒雨淋”,何师傅说,“我们盖的这个楼,据说是智慧大楼,里面的设施全智能化,还很省电。不仅你们重视,现在全社会都开始重视气温变化和环境保护了。”

参考资料:

[1]数据来自成都发布.(2023-05-30).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信号.成都发布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H-2fpBAqjv_2A9YWctRgFQ

[2]王培哲.(2021-05-26).成都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成都发布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wjpLotpgAegoKvVO-5Lchg

[3]数据来自成都商报.(2023-05-28).消息传来!体感温度或超40℃!.成都商报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H7XkIMVkMPj0C5G65m27Lg

[4]陈婷.(2023-01-09).2022年成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公布,你怎么看?.新浪新闻四川在线.2023-06-05,取自https://sc.sina.cn/news/b/2023-01-09/detail-imxznsxz9862304.d.html?from=wap

[5]转引自四川观察.(2021-09-14).沱江涪江部分中小河流有超警戒水位洪水.人民日报四川观察账号.2023-06-05,取自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rmh23444604/rmh23444604

[6]林楠、胡嘉岩.(2021-07-12).四川今年首个洪峰已过境,全省转移安置17.3万人.四川应急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x9ZK3ZZGds5L4xtSySfKFA

[7]王雨昕 葛洋等.(2020-05-13).威聚焦|过火面积超100公顷,四川凉山喜德冕宁交界处森林火灾全部扑灭.中国森林草原防火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k7n1txDANn-QdSkWtIff2g

[8]同[3]

[9]唐立辛.(2021-07-21).痛心!郑州洪灾已致12人遇难.参考消息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b-l3UH985S-UHFR10vdPMA

[10]杨华.(2020-12-30).2020年,世界发生了多少灾难?.中国安全生产网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YhVCL83KykcqqQg1JotmRg

[11]许超.(2021-06-20).“百年一遇”旱灾!巴西过半国民食不果腹,可能重返“饥饿地图”.华尔街见闻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ZeZjysGnpjlN14aOd1Xdnw

[12]木有.(2021-12-29).2021年国外十大天气气候评选结果揭晓!.中国气象局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ukrTQ5rsMKJxndC32Ey6bA

[13]英特纳雄耐尔湃.(2023-05-31).全球气候资讯|5月全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梳理.国际湃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HWiji4KvwZ99x3ajEvKvhg

[14]同[13]

[15]转引自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原文第一条.中国气象局政府门户网站.2023-06-05,取自https://www.cma.gov.cn/

[16]转引自河流研究会.(2022-02-16).林盘与低碳:成都第一份本土绿色低碳公益研究报告发布.河流研究会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_ZI_sJU2EskkuDDuD1iX7w

[17]白云苍狗.(2022-07-13).热安逸!?人类作为气候变化的孩子,探寻川西林盘的低碳启事.河流研究会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qe3EcxxiCRbePOdN8kkh4g

[18]蒋蓉、李帆萍等.(2022-01-05).公园城市背景下成都川西林盘保护与利用规划探索与实践.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公众号.2023-06-05,取自https://mp.weixin.qq.com/s/iSU-pOHjI08atwX7C2WJMA

 

采访手记:极端气候下的成都

今年,是我来到成都的第二年,走过它完整的春夏秋冬,曾在白天领略过它的繁华,也在夜晚为其陶醉,这座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和人文风情,同时,它的“温度”也让我为之折服。

在2023年成都的四月份,最高气温就可达的三十五度,而近几年气温也是节节攀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成都这座天府之国也面临着同样严峻的挑战。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断寻找着受到成都高温天气直接影响的人们,不同于上班工作的白领,建筑工人、农民、外卖员等都是户外工作者,他们对于温度的体验更加深刻,于是我们走进了学校附近的工地以及成都周边地区等地方。我们了解到他们都实际的感受到了成都近几年气温的异常变换,高温是常态,忽冷忽热也是常态,何师傅在夏天经常中暑,而安龙村的农民也因为气温变换而导致的水稻生长不良而忧心忡忡。

同时,在查阅了大量与成都气温相关的数据与报道之后,我们也在寻求一个解决办法,如何环保又高效的给成都降温?如何给世界范围内像成都一样的城市降温?经过我们更加深入的调研,后来我们发现充满智慧的老祖宗们早就给我们留下了答案,那就是林盘。正如我们采访民俗学专家毛建华教授所说“在传统智慧里寻找应对气候变换的答案”,林盘由树木、农田、水系等元素构成,资源循环的结构具有独特的低碳减排功能,人在林盘中生活,高温问题就变的似乎没有那么可怕,从离我们最近的郫都林盘到川西林盘,我们读懂了川西人民的智慧。

而早在2018年,四川省就出炉了100个林盘保护修复计划,林盘也逐渐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更多的科研团队也关注到林盘独特的价值,开始为保护林盘和修复林盘做出努力。经过这次调研,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的传统智慧方案会投入到现代建设之中。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695.html

(3)
李孟的头像李孟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17:27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17:53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