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珺景:“返乡创业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从毕业到拿到知名企业offer,她用了三个月。
从离开大城市,到返回家乡扎根茶山,做出这个决定,她只用了三天。
从创业青年,到非遗传承人、品牌主理人、城市推介官、省级技术能手……她用了五年。
她叫肖珺景,一位回家乡寻找诗与远方的90后新茶人。
”希望这杯茶,是你心中茶。”
生于乡村,长于茶山
“茶三代”见证前人苦
“我是闻着茶香长大的。”肖珺景自豪的介绍自己。
谭家河乡土门村,距离信阳市区40多公里,这里山峦叠翠,溪水潺潺。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土门村是精品绿茶信阳毛尖的主产区之一。肖珺景就生在土门,自小与茶相伴。姥爷周祖宏是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父亲肖兴亮是信阳毛尖炒制技艺市级非遗传承人。作为茶三代,信阳毛尖茶,早已深深地融入了她的血脉。只是,在肖珺景儿时的记忆中,茶农的日子并不像杯中的毛尖茶那样甘甜。
在珺景的记忆里,每到初春,茶芽初绽,茶农就进入了一年中最忙的季节。土门村的茶山有六七百米高,远看云雾缭绕,苍翠如画,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背起茶篓、带着采茶工钻进半人高的茶丛里,弯腰采摘,一待就是一整天。姥爷与父亲则守在茶房里,整夜整夜的炒制茶叶。四月的茶山,白天太阳烈的很。夜晚的茶房,温度高达四十多度。待到第二天清晨,姥爷与父亲走出茶房时,满头茶豪,像是一夜之间白了头。
种茶、采茶、炒茶,这是姥爷与父母的日常,却在肖珺景心里留下烙印。看着祖辈、父辈的辛劳,体味着种茶、制茶的不易。她想,长大了一定要飞出大山,再不受茶农的苦。
她不止一次地问姥爷:“明明已经有了机械制茶技艺,为啥还要这么辛苦地用人工炒茶?”
“这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两千多年了,就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才得以保护下来。”
“机器越来越先进,一样可以炒好茶呀?”
“做茶如做人,把人做好才能把茶做好。”
姥爷每次都这样回答。这些话,让肖珺景在往后无数个做茶的时刻铭记于心。她慢慢懂得,姥爷始终坚持手工炒茶,不仅仅是要坚守传统的根,更是传承信阳毛尖的魂。
传承的种子,就这样在时光中悄然孕育、静待花开。
牵挂茶农,放弃offer
决心归乡重走前人路
2019年盛夏,大学毕业的肖珺景,如愿有了心仪的offer,选择了和自己本科专业相关的工作。她以为,从此可以远离茶山,只品香茗。
没想到,这份惬意,仅仅维持了三个月。
起因,源自一个老人。
2019年3月的一个深夜,放假回家的肖珺景正陪父亲炒茶,看见村里的一位老大爷背着一大包茶叶准备走到山下的茶叶市场去。“今年的明前茶长的好,这包茶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老大爷笑着说,脸上充满开心与期待。待到早上七点多的时候,东方既明,太阳刺破夜晚的黑暗,送来朝霞与金光,她又一次看见了老大爷,背着拿袋茶叶,满脸失落的往家走。
“咋没卖掉呢?”
“收的价太低,舍不得卖。”
老人的背影,在宁静晨光里越走越远,肖珺景的心却越来越不平静。
“农村的每一分钱,每一分收入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辛苦苦干出来的。真希望每一份辛苦付出都能有个好回报。”
在此后的很多个夜晚,山路上的那个背影成了肖珺景的牵挂。她总时不时想起那位老人,想着他家的茶叶都卖出去了吗?渐渐的,一个念头在她心里越来越清晰:“返乡创业,我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们!”
学习技艺,初创品牌
小小身体蕴藏大能量
雨前茶上市的时节,土门村的茶山上多了一位长发及腰的女子。白天,她跟着采茶阿姨爬上茶山;夜晚,她跟着年过古稀的姥爷走进茶房。在聒噪的蝉鸣声里,她拿着茶把子学习杀青、揉捻,在石锅之间观察180度和90度高温对茶叶条形、香气的影响……
走出茶房,22岁的肖珺景也和姥爷一样“一夜白了头”。姥爷笑着说:“咱家的传承,后继有人了。”
跟着姥爷与父亲学习手工炒茶技艺,肖珺景正式开启了她的创业生涯。在众多信阳毛尖茶品牌当中,一个崭新的名字——“珺景与茶”应运而生。
“珺景与茶”不仅卖她自家的茶,村民的茶叶优先收购,统一标准,用传统工艺炒制,解决了茶农卖茶难。
采茶季,肖珺景聘请附近的村民当采茶工。采茶路难走,但肖珺景依旧选择与他们一道上至茶山。茶山上嫩芽初始,雾气氤氲。随着手起、叶落,小小的茶叶就被装进了框里。休息时,肖珺景常坐在小道边与采茶工唠家常,响彻在茶山上方的笑语经久不息。
整个采茶季,每天上山、下山,肖珺景深刻体会到了采茶工的艰辛。到月末结算薪资时,肖珺景不但会送给采茶工们已经包装好的茶叶,给他们发放的薪资,都比原定的数额要高。
“明年我还来。”一位大娘领到自己的薪资时,脸上是质朴的笑容。
三、四月的信阳,屋外是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带着些春寒料峭,屋内却是暖意融融。这暖的,是心。
珺景又想起姥爷的话:“做茶如做人,把人做好才能把茶做好。”
赓续传承,深感不易
“离经叛道“走起另类路
初上市,“珺景与茶”名不见经传。
姥爷说,炒茶难,卖茶更难。
肖珺景不信。她拿起手机,上网找销路。
打光灯、直播架,一台台设备被运送过来,肩负起销售的重任。考虑到大众的消费习惯,肖珺景思考片刻,将大部分直播时间放在了晚上。夜晚10:30左右,临睡前,是抖音流量最高的时候。
“难啊,怎么不难。”当被问及创业地艰辛时,肖珺景颇为感慨,“大家都在发展线下,我反而要拿起手机。网络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行得通?”这个问题被肖珺景反复拿来问自己。既然无法得知答案,肖珺景决定继续坚持网络推广。 “其实期间也有想过放弃,但看看身边的茶农,终究还是决定坚持。”
但好在,坚持总有回报。
她带着仅有的一个摄影师拍短视频,拍茶园的土壤、气候,春夏秋冬茶叶的采摘制作技艺、流程,以及云雾缭绕的茶园美景,一条条精心策划的短视频对准了网友的“胃口”。最火的一条视频浏览量超过300万,直播间粉丝数从两位数增至五位数。今年春茶季,珺景与茶品牌数次进入信阳毛尖的直播榜前五。身边的茶农赚的多了,肖珺景也就开心了。
飘洋过海,茶韵悠长
国际舞台崭露锋芒
2024年5月21日,在联合国设立的第五个国际茶日,信阳毛尖走进联合国,参加 “茶和天下·茶经雅集”文化推介活动。
盘扣白衣、马面裙,身着一袭中式服饰,肖珺景携其他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茶艺表演《清茗雅礼》。素手执茶壶,一招一式间,袅袅茶香便早已飞进外国朋友们的心里。
初闻鲜爽幽雅,令人眼前一亮,入口味浓回甘,韵味悠长。毛尖茶引得外国朋友们频频点赞,更有外国朋友说起信阳毛尖,好似了解颇深。这不禁让她思索,到底前人经过了怎样的努力,才能在过去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让信阳毛尖飘洋过海。
“接下来我们想将高品质的信阳毛尖茶继续传播出去,让更多的国际友人能够喝到它,喜欢它。”说到品牌未来发展,肖珺景提及了生态理念。
作为国际通用的的发展理念,绿色生态就代表着健康和生命力。“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层层堆叠的山峦间,翠绿嫩芽随处可见,甚至还有长得比人高的茶树,悄悄藏在某些偏僻的角落。这便是信阳茶山的绿色生态,也造就了如今信阳毛尖的高品质。
来自东方的一杯健康好茶会蕴含中华千年气息,跋山涉水不远万里,将东方古国的清香底蕴娓娓道来。
信阳的毛尖茶香会乘上鲲鹏的翅膀,飞遍远山、跨越西洋,在全世界的任何角落里生根、成长。
归乡五年,肖珺景的身上的“角色”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茶文化推广者、新一代互联网达人……“光环”增加的同时,她的心里依旧秉持着最初的梦想,“把茶做好、把茶卖好、把茶传承好。”没有华丽的辞藻,这是一句再朴素不过的话,却藏着肖珺景数年如一日的坚持。
“我的远方就是我的家乡,我的梦想就是我的茶。”
拿起茶叶,这个当初不被他人看好的选择,也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观山重峦、云舒卷,恍惚间还可见一女子背着茶筐,穿梭于万顷茶田之中。她的茶案上芳香隽永,温杯烫盏、片刻间便满室生香。顺着袅袅清香,记者的目光定格在珺景与茶的商标上——梳着马尾辫的女孩儿蹲在茶锅前,看左边的男子手拿茶把子炒茶,仿佛是在学习。
这是一关于传承的画。一幅足以让人湿润眼眶的画。
采写手记:好的故事,需要挖掘
在选择肖珺景作为受访人的时候,我有过犹豫。
受访名单上大约罗列了四五人,老师向我推荐了其中一位人选—肖珺景。在此之前,我在社交平台上偶尔刷到过她的账号,但对她印象也只停留在——年轻、做茶叶的。和其他人比,她似乎略显“单薄”。
看起来那么年轻,她身上的故事多吗?
带着疑问,我开始搜集肖珺景的资料。区级(信阳毛尖)炒制技艺非遗传承人、姥爷周祖宏……她身上的角色很多,但并没有打消掉我的犹豫,直到我刷到了她的一条视频。
这一杯茶牵动着多少人,牵动着多少个我们——这是视频的标题。
再次见面,我便坐在了她的对面。我是记者,她是受访人。
站于茶山之上,立于云雾缭绕之间,身着棉麻白衣,带着一顶草帽,这是平时的肖珺景。中式盘扣上衣,一袭碧绿马面裙,蕴含东方古典气息,这是采访时的肖珺景。我不禁在心里感叹,不愧是茶山里长大的姑娘。山的豪迈、茶的含蓄与内敛,都在她的身上展现。
拿出准备好的问题与纸笔,边上立着一台相机,采访就开始了。
一问一答,有点像是博弈,只不过对局双方是我和被采访人的话。能否从被访者的语言里抓住精髓与前期遗漏的故事点、随机应变,是我学到的第一课。
与之交谈的过程中,肖珺景说到茶农们时,声音哽咽。我有些手足无措的递上纸巾,沉默地看她擦干泪水平复心情。在这一刻,无论什么安慰的话语都会失去力量,只会震撼于她对茶农、村民、家乡深沉的爱。
采访告一段落,回程的路上复盘时,我想起当初自己的担忧-她这么年轻,身上的故事多吗?想到这里,我感到一丝羞愧,也明白了两个道理。
好故事从不浮于表面,需要记者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去找寻它。
好故事也不会藏在最深处,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挖掘出它。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