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元月。
“咚、咚、咚……”张玉兰一个一个地清点着冰箱里的肉,“把这些牛肉都留给君儿”“还有这些腊肉、香肠”“对了,还有下面那些排骨哩”……距离杀猪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冰箱里的肉还是怎么塞也塞不下,厨房的灶台旁边还挂了好些腊肉,仿佛这个年还没有过去一般。是的,张玉兰的女儿又没有回老家过年,由于路程太过于遥远,来回路费都要一两千,张玉兰劝女儿要不今年也算了,等来年再一起团聚。张玉兰掰着手指头一边数着一边小声地念叨着:“去年没回家,前年没回家……已经整整三年了。”她没想到的是,已经三年没见过自己远嫁在广东的女儿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啊。“要是我没有晕车的毛病该多好啊,就能自己坐车去广东了。”张玉兰这样想。
“我们这儿也要修高铁了?”
2019年中的一天。
郑渝高铁全线路图 图源中国铁路
“轰隆隆——”,村子里出现巨大的爆炸声,张玉兰疑惑地问道,“最近为什么总是听到爆炸的声音,是哪里在修什么东西吗?”
“高铁!”一位村民指了指镇上的那一方,“就在那边。”于是隔三岔五,村民们就会站或坐围在一块,围绕高铁展开了讨论。“听说那个高铁啊,一个小时能跑两三百公里呢!”“真的吗?”“那岂不是几个小时就能到北京?”村民们眼里闪着光芒,一边说道,计划着有一天也能坐上高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那我去找我女儿应该也只要几个小时,当天就能到!”张玉兰垂老的眼眶里闪着泪光,想到这里却情不自禁地笑了起来,眼角都笑出了好几条皱纹。第二天,天还没亮,张玉兰就起床了。她计划着,先给圈里的猪把猪食煮上,再去摘一些生菜和莴笋,等会儿去市场上卖,再将猪食添进槽里她就出门了,这样过了一天又一天,好像什么也没有改变,只是张玉兰更加地关心田里种的菜,还有圈里养的鸡鸭鱼和猪。只是突然有一天,拥挤的饭厅里,出现了一个大家伙。生活本就节俭的她,居然给家里又安了一个大冰柜,她对老伴儿说道:“我们多给君儿冻一些肉,到时候等高铁通了我想去看看她,顺便再给她带一些肉过去。”
“高铁的桥已经建到村口啦?
2021年9月。
高架桥 2022年2月摄于云阳县巴阳镇
张玉兰到镇政府办事,在经过村子里的小桥时,她发现,桥已经在对面矗立了起来,“高铁的桥已经建到村口啦?”她疑惑又欣喜。她办完事回家以后,就翻开了家里的日历,挑选着一个好日子,那一天,她会穿着最干净的衣裳,带着沉甸甸的肉和菜,踏上去往女儿家里的路。时隔这么多年,她依然记得,第一次去女儿家里,看着女儿出嫁的样子,现在想起来都还是十分不舍。但是女儿家里具体在哪个位置已经记不太清了,毕竟只去了一次,这一次,她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她挑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坐上了去城里的城际公交,特意坐了前排靠窗的位置,她看着这一路上已经修建好的高架桥,想象着高铁呼啸而过的样子,还有她见到女儿的场景。“我那时候就想:要是这个高铁快一点,再快一点儿通车就好了。”张玉兰急切地说道。张玉兰强忍着晕车的不适走下了车,去到一家服装店,几年未添过新衣的她准备为自己买一件新衣裳,得意地回了家。
“我终于可以坐高铁去女儿家里了!”
2022年6月20日。
云阳高铁站 图源中国铁路
郑渝高铁全线通车。2022年6月20日摄于云阳站
早上7点32分,随着G52次列车从重庆北站发出,标志着郑渝高铁全线贯通。这天,张玉兰和以往一样去市场上卖菜,在回去的路上经过那座小桥,她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呼——”的声音,便向对面望去,那座熟悉的高架桥上,一列高铁呼啸而过,还没等张玉兰反应过来,不到两秒的时间高铁便消失在了她的视线里。“高铁通车了?我终于可以坐高铁去女儿家里了!”张玉兰激动地说,虽然她当时没有反应过来,但过了几秒她突然意识到,她终于可以去见女儿了!第二天,她带着沉重的行李,走过村子里的小桥,先是乘坐了半小时的城际公交到达了云阳县“双江中学站”,然后换乘201到达“云阳高铁站”,笨拙地过了安检,终于顺利地坐上了她的位置,06车厢06C号。高铁开始行驶,张玉兰一直兴奋地望着窗外,她看着高铁穿梭在隧道、高架桥和铁轨之间,窗外的山峰、树木和庄稼都一闪而过,放在桌上的水杯却纹丝不动,就连刚坐完公交车的晕眩感也渐渐褪去。不知不觉间,张玉兰竟然不小心睡着了,醒来时,广播中正在播报:广州南站到了,请到站的旅客及时下车,携带好您的随身物品,祝您旅途愉快!张玉兰托着沉重的袋子,走向了出站口,她的女儿正站在门口等待与母亲时隔六年多的重逢。
大巴车、公交车、高铁线,这一个又一个交通工具,连接了张玉兰通往女儿家里的交通线,更连接起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团圆线。从第一次得知高铁修建的消息,第一次看到高架桥的建起,第一次感受高铁呼啸驶过,到国家铁路基础建设网络进一步完善,无不便利千家万户出行。后来,村庄里、县城中,人们常常谈论起“高铁”,计划乘高铁去北京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去广州打工、去上海看望自己在外拼搏的孩子……
采访手记:高铁时代的亲情桥梁
在这次探访高铁对百姓生活的改变中,我采访到了张玉兰奶奶,她的故事如同一部生动的时代剧,见证了中国交通巨变下普通人生活的变迁与亲情的坚守。我来到云阳县巴阳镇的村落里面,采访到了目睹高铁此段建设全过程,并且在高铁通车以后前往广州见女儿的主人公张玉兰。
初见张玉兰,是她在田里劳作的时候。在见到我到来以后,她立马停下了手头上的工作,搬出板凳喊我坐下,随后就出门了,两分钟以后捧了一怀抱的枇杷,笑盈盈地对我说:“吃吧!我自己种的,很甜的!”
随着采访的进行,我了解到张玉兰对高铁的期待。从最初的疑惑——“我们这儿也要修高铁了?”到后来的兴奋与期盼,高铁的修建不仅是一个交通项目的推进,更是她心中的一种渴望。她想象着通过高铁快速抵达女儿身边,那份对团聚的渴望,以至于每当听到关于高铁的消息,她的眼中都会闪着光。
张玉兰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想象中,她用行动为团聚做准备。安冰柜、储食材、挑日子……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她对这次见面的重视。当张玉兰第一次亲眼看到高铁呼啸而过,她的激动与兴奋溢于言表。那一刻,我知道,她的梦想即将成真。高铁的通车,不仅缩短了物理上的距离,更在她心中架起了一座通往女儿家的桥梁。她的旅途,也因此变得充满期待与希望。
在高铁站,张玉兰形容自己与女儿跨越五年重逢画面温馨而感人。她们的团聚,不仅是亲情的胜利,更是交通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的体现。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高铁作为时代产物的巨大魅力,它连接着家与家,心与心,让爱与温暖得以迅速传递。
采访结束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张玉兰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时代变迁中寻求团聚与幸福的缩影。高铁的开通,不仅仅是一项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也让我们的亲情更加紧密。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让我们珍惜每一次团聚的机会,用爱与温暖去拥抱彼此,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感人篇章。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