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986年出生的唐虎,是甘肃陇西县人,父辈多以开店扯面谋生。在县城,他开了一家半夜11点才营业的扯面馆,没想到,这家只做夜场生意的小店,开业短短两个月时间,吃饭的人排队,生意火爆!
午夜营业的面馆
凌晨12店16分,陇西恒发大酒店西邻巷子,一家霓虹灯牌显示为唐扯的店面门口,人影憧憧。门前放置的几个长桌旁,都有人落座。一个留着长头发的小姑娘,将桌子上闲置的碗筷,利落的收拾到一旁。
收拾碗筷的,是扯面馆老板唐虎的闺女,上一年级。她的父母,此刻正在店内忙着扯面,招呼客人。唐虎迅速的拎出三根细长的面团,用擀面杖使劲压一下,随后手掐面团,肚子一挺,双臂一开,忽闪两下,就形成或宽或细的面条,扔进翻滚的汤锅,几个来回,就已经熟透。
唐虎的媳妇则拿着细长的筷子,快速伸进汤锅,手腕翻转,面条就缠绕在筷子上,随后手臂一扬,把面条放进滴了油的大碗,三搅两拨,面条油腻滑润,挑进木盘,盛到碗里,浇两勺汤,调上蒜泥、芥末、醋、油泼辣子,再加上5块钱的卤肉或肠,三口两口下去,熨帖五脏六腑。
唐虎的这家扯面馆,开业也就两个月,都是晚上营业。按照当地的习俗,担担面都是每天早上才开始售卖,唐虎为什么非要选择在晚上?
2024年的一天晚上,唐虎和媳妇逛完街回来,临睡前,就是想吃点面条。一番商量后,两人打车来到了大树巷附近一家担担面馆。虽然已经是深夜,但吃面的人不少,有附近批发蔬菜的菜贩子,也有环卫工人和酒后二场的市民。在吃饭的间隙,唐虎粗略的查看了一下,扯面师傅、捞面的、收拾餐桌的,也就三四个人,成本不算很高,比较好控制。
这家店的担担面口味中规中矩,但前来就餐的人并不少,在唐虎10分钟左右的就餐时间里,先后有近10人到店用餐。坐不开的时候,更多的人选择在店外,摆上小桌子,既凉快又放松。
担担面店的场景给了唐虎很大的启发,是不是自己也可以开一家?
为什么要开午夜店?
其实,开店对唐虎来讲,并不是第一次。2017年,闺女出生,这不仅给唐虎带来了生活的喜悦,也让初为人父的唐虎,有了清醒地认识:以前可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以后他得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为了家人而努力奋斗!
就在那年,唐虎在巩昌北关位置,雇人开了一家扯面馆。开业的两年时间内,人气口碑都不错。后来为了拓展市场,更好地发展,两年后,他关停了巩昌店,到文峰开了一家,雇了8个人,准备大干一场。然而,不承想,这一年年底,新冠疫情爆发,随后的日子里,大家都是战战兢兢,时常居家封闭。文峰的扯面馆,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最后不得不关停。
“如果咱们开一个这样的店,你扯面,我卤肉,生意绝对差不了。”看到大树巷附近这家担担面馆的经营情况后媳妇说的这番话,更加坚定了唐虎再次开店的想法。
此外,唐虎想开一家午夜食堂的想法,还有自身的原因,他自己就是“夜猫型”人群,在晚上喝完酒、打完牌,特别想吃碗面,而和他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很多朋友也建议他,开一家午夜营业的扯面馆。
不过,唐虎这个想法,经过母亲的传递,到了父亲的耳朵里,父亲极力反对:“现在白天的生意都不好干,晚上开店卖给谁?”
唐虎知道,父亲的不理解,不全源于经营想法的不同,更在于父子间沟通的不畅。
隔阂是在唐虎小时候产生的。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唐虎和姐姐都饿了,吵吵着找父亲煮面条吃。父亲刚把案板上仅剩的几个面团拿出来,就有顾客上门吃面。唐虎在一旁焦急等候,可谁知父亲把面条煮好后,就端给了客人,没有给他和姐姐,这让唐虎非常不理解。虽然后来父亲给他们钱,让他们自己去买吃的,但这件事,成为幼时唐虎解不开的一个疙瘩。
后来,初中都没上完,唐虎就辍学在家。叛逆期的唐虎,让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始终没有过笑脸。一直到唐虎当兵复原归来,父子俩的关系,还似乎有层纱窗挡着,一直横在那里。父子俩见面的机会多了,但能说的话却越来越少。
尽管长大后的唐虎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理解了父亲的做法,甚至什么事儿他也会经常想着父亲,但这么多年形成的交流隔阂却不是一两天能够打通的。面对父亲的质疑,唐虎并没有反驳,只是告诉作母亲,开店的事儿不要再和父亲说,等他开业干一段时间之后,再看结果。唐虎有自信,能把面馆干好。
精准的数据推算
在陇西这个小县城,大家对担担面的口味,非常挑剔。
唐虎的父辈都是扯面师傅,在陇西范围内,北关唐氏扯面,在餐饮面食领域,颇具影响力。唐氏扯面的招牌,不是一般人能随意挂的。
起初,唐虎并不会扯面。早年在北关开第一家店时,扯面的是他父亲的一个徒弟,唐虎只负责熬汤。这个汤的味道,至关重要,各种调料的选择和搭配,都有讲究,而唐虎从小耳濡目染,熬出来的汤汁,色香味俱全,能很好地抓住食客的味蕾。
有一天,扯面师傅提出离职,唐虎突然意识到,凡事依靠别人,并非长久之计。面馆要想开的久远,方方面面,还得自己掌握。于是,唐虎立即找到扯面师傅求教,从活面、揉面、醒面、扯面等各个环节,认认真真地学,一遍又一遍地试。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练习,在师傅离职后的第一天,唐虎终于端出了第一碗自己扯的面,得到了食客的一致肯定。
相熟的顾客帮唐虎做过推算,晚上10点左右,很多酒局刚散场,饭店的厨师也早已下班,想吃饭的顾客,要么提前订好饭,或者出去选择二场。这个时间节点,如果能吃上一碗面食,胃里会舒服很多。所以,11点营业,给顾客留出了充足的时间。
而在这个时间节点,县城的几个夜摊,更多的是烧鸡粉、羊肉串、炸串,可选性不高。从口味上来说,除了烧鸡粉,肉串都比较油腻,二场顾客选择意愿不大。而同烧鸡粉相比,担担面是陇西特色美食,顾客的需求量大,认可度高,汤汤水水,连吃带喝,胃里舒服,能压住酒。
从选址来说,唐虎的店在县中心附近,能辐射周边5公里左右,大家想吃,打个车就能赶过来。同时,他控制售卖总量,每天晚上,只售卖一袋子面粉,也就是说50斤面,50斤卤肉。这样来晚的顾客,可能会吃不到,也会留下一个悬念——并不是来了就能吃上,想吃就得早去。
在唐虎面馆就餐的,多以酒后吃饭的顾客居多,一般只需要三两面,5块钱的肉,顾客就可以吃的很舒服。凌晨2点之后,这类顾客会锐减,一旦准备的食材超过50斤,会拉长销售时间,卖不出去又会形成浪费,增加成本,所以50斤的总量控制,是“宁缺毋滥”——这样既可以保证食材的新鲜程度,也可以通过每日销量控制成本。
每天下午5点左右,唐虎和媳妇到店开始忙碌,11点开始扯第一碗面,早来的顾客都会在一旁等候,这个规矩,不会因人而破。再加上前两次开店积累的口碑和顾客,刚开张第一个星期,还能卖到凌晨四五点,一星期之后,每天晚上来吃面的人,都排着队,经常不到凌晨两点,面就已经卖空。
待客流稳定之后,唐虎把店里的视频,发给了作为“二传手”的母亲,想让父亲不再担心。谁知母亲告诉唐虎,早在几天前,放心不下的父亲,在晚上就偷偷跑到唐虎的面馆,在暗中观察了好久。这让唐虎的心里涌出一股热流。
第二天,父子俩个罕见地聊了很多,有做面的,也有做人的。父亲叮嘱唐虎,做买卖,一定要与人为善,要顾客至上,“面不能太少,得让大家能吃饱。”
唐虎这次答应的很响亮。
采访手记:家和万事兴
今年暑假回老家,与同学聚会,喝了不少酒,胃里难受。“这时候能有一碗担担面加肉,该有多舒服。”有人提议。
这让我想起了在陇西一中上学的时候,那时候很多学生都住校,而学校又没有食堂,大家都会到学校对面的小吃城买饭吃。那时候的担担面1块钱一碗,加肉是一块还是五毛,我记不清了,但是,那是我无数个晨跑之后的早餐,是晨读之前的“必修课”,是吃了无数次还想吃的美食。
“这个可以安排,大家放心。”得到回应的我们,有点懵,这都快晚上12点了,哪里还有面馆?
打上出租车,我们一行人出发,到了目的地一看。呵,不仅有面馆,吃饭还得排队。好不容易找了一张桌子,大家陆续端来了面条,简单一尝,味道居然不错。在边吃边感叹之余,我觉得,我的商道故事,找到了素材。
之后的几天,通过高中同学,我联系到了老板唐虎,简单沟通之后,他答应了采访要求。然而,唐虎并不善于言谈,也不懂如何宣传推介,他提到的很多内容,我无法核实,也没法采用。
但作为商道故事,我觉得他能打破常规,把之前每天早上才有的担担面,做成了深夜食堂(这里不考虑是否为首家),这是创新,也是勇敢的尝试,而且,他还有市场调研,与媳妇曾半夜到大树巷,品尝别人家担担面的同时,了解了市场行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让他更加坚信,午夜担担面,还是有需求的。
撇开口味不谈,他的面馆,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晚上11点才营业,轻易不能打破。与此同时,每天晚上,就卖50斤面,50斤肉,言外之意,来晚了,就没了。这一招,是否有饥饿营销的嫌疑?这些,算不算商道呢?
后来,唐虎谈到了家庭和他的父亲,我被他和他父亲之间这种奇怪的关系所吸引,从他叙述的和父亲之间的琐事中,我读取到了父爱,以及唐虎对父亲的尊重。父亲把最后的面条,端给了客人,没有留给自己的孩子。我觉得这是唐虎父亲做买卖的原则,顾客至上,来者皆是客,不能怠慢了。
父爱如山,润物无声,两个男人之间,似乎有着太多的矛盾,但又有着浓浓深情。也许叛逆时期的唐虎,或者说游手好闲的唐虎,一直让父亲没有面子,心里有气而不得出。而不善于表达,又不愿意表达的儿子,倔强的不向父亲承认自己的错误。
成家之后,有了媳妇,有了孩子,唐虎身上也有了担子,该怎么选择,唐虎有自己的考虑。相反,父母生怕唐虎再次犯错,总想未雨绸缪,帮他把把方向或者唠叨几句,也是为孩子着想。这都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一样罢了。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希望每一位创业者们,都能换个角度,换个方式考虑问题,处理好家里的每一件事,这样,才能更加放心大胆的,开拓市场,做好生意!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