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类作品入围】王叶彤的曲折求学之路

我叫王叶彤,关于学习,老师说我是烂“彤”废铁。

老师嘴上常说的“某些人、极个别人”,那总有我的一席之地。或许,我早该放弃自己了吧。

“钱不是你该考虑的问题,这是爸妈对你应尽的义务!”爸爸有一次严肃地对我说。

“如果有一天有一个机会摆在你面前,它非常难得,但是要求本科以上学历,而你没有达到这个要求,那爸妈就会为此自责一辈子!”

【通讯类作品入围】王叶彤的曲折求学之路

农村的孩子要从谷底爬出来

我是陕西蒲城村人。看起来其貌不扬,155的身高,90斤的体重。然而,就是这样瘦小的我,承担了全家求学的希望。

我的家庭从来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我的父母都曾经因生活环境和条件而求学失败。

爸爸因为奶奶去世早、爷爷很少管,而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关爱。有时候穿着破烂的衣服也没人管。爸爸小时调皮经常逃学,没有学到太多知识。

妈妈喜欢学习,却因为外婆重男轻女而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只能每天在山上放羊、割草。

爸爸妈妈都吃过没有好好上学的亏,所以对于我们姐弟俩是有所期待的。

而弟弟非常聪明,但是不好好学习。初中时,爸爸看到别人家孩子都用电脑学习,后来和妈妈商量,狠下心买了一台电脑。弟弟自控能力差,不知不觉陷入了游戏,学习下滑得厉害,因此也挨了不少打。后来,弟弟上了高职,对于学习越来越抗拒,早早辍学外出打工了。

我们家当时主要收入是种植果树,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天气好一点,收成就好一些,赚得就多一点,反之,连本金都收不回。当时爸爸还在隔壁村的煤矿上班,三班倒,上夜班,早上回来睡一觉,下午下地干活,干完回家休息一会又要去煤矿上班。

后来家里种的苹果越来越不值钱,没有办法爸爸就外出打工。而妈妈就每天去地里干活。爸爸给妈妈买了一个三轮车,妈妈每天开着三轮车去施肥、打药、套袋等,等到地里庄稼、苹果成熟,又一点一点运回来卖掉。

妈妈不怕吃苦,如果有知识文化,我想这座大山是困不住她的。

2023年5月16日,这是我读书以来仅有的一次名字出现在录取名单上。

因为我理科不好,所以大专时选择的是传播与策划专业,而它对应的专升本学科是“网络与新媒体或新闻学”,纠结之后选择了新闻。而2023年最低录取分数线比2022年高了整整19分,这是我意料之外的,当时查分数时心都快死了。看到最终录取名单的一刻,我立刻给妈妈打电话,大声说:“这次录取名单上有我的名字!”

妈妈以前说:“你爸爸在外打工很累,我在家照顾你们两个,到头来没有一个考上学的。”那一刻,我看到了妈妈眼中的失望,心里暗下决心,专升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录取我的是西安欧亚学院,是传说中的民办二本中的贵族学校,一年两万八、近三万的学费又给我家带来了“难题”。

学费加上生活费,算起来两年就要十万块,这钱又从哪里来?

我上高中时,爸说:你跟你弟的学费,爸妈都给你攒着。给你俩上大学的钱,从来没有动过。

可谁知道在民办大学一学期的学费,要抵上公办三四学期的学费!亲戚说:“你上这学校就是在糟蹋你爸妈!”还问我爸妈:“这么贵,还让娃去不?”

我爸妈决定:考上就上!有付出才有收获。万一以后碰到一份好工作,因为学历不够而被刷下来,到时候就毁了孩子一辈子。

最后,我们选择了国家助学贷款,暂缓一些压力。

小时候上学,老师总说:学习就是你们唯一的出路,你们要是翻过这座高山,前途一片光明。

可老师没告诉我们,其实山的后面,还有一座更费力的高山在等着我们。

其实,我们从小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农村的教学资源和环境怎么能跟城里比呢?

在农村,孩子们放假后要下地干活,而城里孩子则是参加各种兴趣班。就这样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孩子多少人从此跌入谷底。

小学的倒闭与初中的霸凌

2008年9月,我上了小学,开始了我的求学之路。

刚开始在家附近的小学上学,但好景不长,因为资金有限学校没有食堂,只能在同学家里轮流吃饭,再加上村里学生越来越少,学校赚不到钱就倒闭了。

只好转到隔壁村继续上学,由于交通不便只能住宿,宿舍是大通铺,住了十几到二十几个娃,一个挨着一个。

第一次离家,独自一人在学校住宿。那天晚上,我躺在陌生的床上,有旁边同学的酣睡声,还有窗外蛐蛐的叫声,它们好像都在告诉我:该睡觉了。

我闭上眼睛,泪水悄悄地滑过脸颊,无法抑制内心的悲伤。我蜷缩成一团,紧紧抱住自己,仿佛这样就能找到一丝安慰。哭泣声变得越来越低,眼皮开始沉重,泪水也停止了流淌。

到了隔壁村小学,一直是三伯接送我和堂姐上下学。因为爸爸要上班没时间,妈妈不会骑车。后来堂姐升学,就没有人接送我了,我再次转学。这次是离家近的尧山小学,妈妈也学会了骑电动车。这样每周回家一次,这次对于住宿没有大的抗拒反而适应了。

2014年9月,我顺利升入初中。

初中,我的生活被阴霾笼罩。教室的桌子凳子都是木头的,好似被用过很多年,上面布满划痕,还有深浅不一的坑坑洼洼。凳子四角偶尔会冒出一根钉子,这时候要拿砖头把它砸进去,要不然凳子扭来扭去最后会坏掉。

我的同桌,那个本应是我学习伙伴的人,却成了我的噩梦。他时常毫无理由地打我,轻则推搡,重则拳击。他命令我给他写作业,心情不好就踹我一脚,然后我就顺着凳子坐到地上。

有时,他给我讲他自己的悲惨经历。我想起一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没办法同情他,因为这一切不应该要我来承担。

我向老师求救要换座位。然而,老师的回答却如一把剑,刺痛了我的心。她以成绩为标准,将选择座位的权利赋予了少数人。而我,被排除在那个幸运的群体之外。老师提出的替代方案是与一个超龄的同学同桌。同学都说:他受过刺激经常有异常举动,二十几岁了还在上初中,这让我感到无助和困惑。

我不敢告诉父母,父母常跟我说:在学校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不要惹事。

现在,都在谴责校园欺凌,可当时社会上还没有今天这样的意识。自己当时年龄小,也不知道如何来保护自己。同时老师也很冷淡,似乎只喜欢帮助那些学习好的同学。

进入职高与打工遭遇新冠疫情

2017年6月中考失败,无奈进入家乡县城的一所高职学校——蒲城县职教中心。

这所学校都是无法考上普高而被淘汰的,上学大概是为了混学历。而隔壁尧山中学,毕业生曾取得蒲城县高考文理科状元,这是我最向往的学校。一墙之隔,却有天壤之别。

高职学校也分重点和普通班,我人生第一次进了重点班。第一次感觉到学习不好不是耻辱,也可以得到该有的尊重(因为大家都学习不好)。

在这所学校,我甚至坐过离黑板最近的“C”位,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结识了一些优秀的老师。在这儿我感受到了温暖,还学着去竞争班干部,虽然失败了,但是当上了组长以及课代表。

高三时,从普通高中转来了一批高考落榜的复读生。他们有正规高中三年的基础,所以学习要比职高学生强。经过几轮考试筛选,我很遗憾地离开了重点班。

2019 年寒假,我跟着同学的妈妈踏上了前往西安的打工之路。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与小时初来西安的感觉相比,有很大不同。小时的我,对这座城市印象模糊,只记得一些零碎的画面。我们六个人拖着大大小小的行李,站在地铁站里,围着地铁卖票机,仔细研究要坐几号线,以及该如何买票。大家七嘴八舌,脸上写满好奇与迷茫。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地铁,宽敞明亮的大厅,光滑干净的地面,现代化的设施,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走进车厢,整洁的环境,舒适的座椅以及明亮的灯光,切切实实让我感受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我的家乡小县城没有地铁。每次放假都要去赶汽车,如果坐不上最后一趟车,当天就不能回家了。

记得有一次我上车迟了,售票员给我加了一个凳子,出站没多久就被交警查了,让我下车。每次放假,小小的汽车站都挤满了人,时代在进步,但我的家乡停滞不前。

到了西安打工饭店,天已经黑了。饭店的人让我们吃饭。吃饭时,负责人郑重地说:“如果有人问你们有没有成年,你们一定要说成年了。”那年我 17 岁。

本想着干一个寒假,然后拿到钱回家。然而,有一天,餐厅里竟没有一个人来,街道上也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

一个服务员拿着测温计,挨个为我们测体温,同时发口罩,还说:“你们谁不舒服,像发热咳嗽就赶紧说。”

那时,我们不知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觉得没人来吃饭,不用干活却有钱拿,仿佛是一种意外的幸运。然而不久,我们从手机上得知,武汉一个海鲜市场出了疫情,竟有许多人因此失去了生命(2020年4月中国日报网数据:武汉50333人感染,死亡人数3869。)。

起初,西安管控不严格。尽管街上看不到人影,但仍有一些店铺开着。大家都想过几天一切就会恢复正常。可谁能料到,等来的却是全城封锁。火车、高铁、汽车全部停运,高速也被封闭。这下,我们回不去家了,而家乡也同样封村。

过了几天,西安终于解封。我们忙与家乡联系,得知可以回村,但需要居家观察两周。于是,我们六人迅速收拾行李,买票回家。街上人很少,显得格外冷清,而火车站却是乌泱泱一片。每个人都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低着头,步伐迅速,仿佛要竭尽全力把病毒远远地甩在身后。

上了火车之后,原本吵闹的车厢格外安静,只听见轻微的呼吸声和偶尔的咳嗽声,气氛压抑而紧张。

下了车,我一眼看到爸爸和舅舅开车来接我。我迅速上车,到村口后,先登记详细信息,再测体温。由于一路开着车窗,我的体温比较低。工作人员嘱咐,这几天先不要让我出门,多测几次体温,以确保安全。

开学后,工资没有收到。后来,才得知这家餐厅没能在疫情的冲击下挺住,倒闭了。

【通讯类作品入围】王叶彤的曲折求学之路

上大专和独自在上海打工

2020 年 5 月,我踏上单招之路,决定上大专。

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的民办大专,一学期一万五,三年大概需要六七万。

为了赚学费,我决然做出了 18 岁最勇敢的决定——离开陕西外出打工。

经同学介绍,我前往上海浦东新区康桥镇的一个工厂。这是我第一次出省,要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心中难免恐惧,好在还有三个人一同前行。

到上海后,我们跟着导航先来到体检的地方,接着又找到指定的中介。随后,我们购买了床单被罩,还没开始挣钱,却开始大笔花钱了。

之后如同上了流水线,我们坐大巴去工厂,去宿舍办入住,再去选择工作岗位。很遗憾没能和朋友分到一起。我坐进一个陌生的房间,里面挤满了人,好像被选择的商品,每进来一个领导就带走几个人。

与我们一起来的男生因为未成年被淘汰了,而我的朋友由于家中有事,不到半个月就回家了,只剩下我独自一人在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坚持。

“你确定不回去吗?你一个人不害怕吗?”

“害怕,但是我来回的路费都没有挣回来,还有学费,我怎么能回去呢?”

就这样待了几个月, 工作中时有失误,有一次要把一个满盘的物料平均分成三份,在分最后一个物料时,物料却从中间断掉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周围没有人,又害怕被骂,就干脆直接全分到同一个盘子。带我的前辈姐姐检查时发现了,开口就嚷:谁教你这么分?中间断了,就拿新盘分出去再测值,这个人家怎么用?

我吓得不敢抬头,急忙接过有问题的物料重新分。

这时,她对我的不满达到峰值,我比较瘦小,一直不被这位姐姐看好。

有一次快到吃饭,好多物料要分还要测值,就商量着姐姐吃完换我。过了许久,她回来了,但我已把活干完了。我去吃饭,她和另一个领导说:王叶彤上班跟打了鸡血似的,看起来小小的没想到干活还挺麻利。

从此,她对我好了许多,当知道我来打工是为了求学攒钱后,开始为我争取更多的加班。

加班工资是1.5 倍,周末是 2 倍。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我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离职时,大家都问我攒了多少钱,我傻乎乎地说一万多。大家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告诉我以后要好好学习。可我始终明白我不是学习的料,挣扎吧,直到有一天挣扎不动,就放弃了。

2020年9月成功考入大专,因为疫情入学考试很新颖,一人一台电脑网上机考。现在回想,选择这所学校是我最后悔的决定。

大专的招生老师说:同学们毕业后都会选择专升本,后期升本我们这比较容易,学习氛围也很好。

而现实是:上课时同学睡觉,玩手机,老师根本管不住。后来上课要求,在进教室时把手机放进收纳袋,然而这样睡觉的人反而更多了。

疫情不断反复、经常封校。有段时间在宿舍上网课,每天根据上课时间定闹铃起床,上课签到后,挂着网课就又继续睡觉了。每天早起去操场做核酸是必须的,三年学业成绩却平平,只是没有挂科。就这样,阴差阳错还拿了校园奖学金800块。

我拿着大专学历去应聘,到处碰壁,它好似一张“白”纸,垃圾桶里随处可见。

我后悔当年没有选择去公办大专,家庭负担轻,也可以专升本,或许现在就不会这么狼狈了。好像又做了一件对不起父母的事情。

后来,我在库课上买了专升本的网课,花了1499元。朋友问我要不要一起去线下报班,我问了要一万多,就放弃了,不想再让钱打水漂。

我白天怎么也学不进去,好像整个世界都很嘈杂,所以干脆白天睡觉晚上学习,别说对我还真有用。

【通讯类作品入围】王叶彤的曲折求学之路

终于考上本科,但上大学真得有用么?

2023年,我终于成功升入了本科。

专升本后,进入了西安欧亚学院。在这里,有惊喜也有迷茫。这座所谓的贵族学校,宣称“环境育人”:达到发达国家水准的教学楼,自助贩卖机和咖啡机随处可见,宽敞明亮的教室、大大的落地窗,多媒体教学设备充满现代气息。

繁茂绿树为校园遮荫挡雨,独特的“欧亚钟”彰显一种大学精神的存在。最有名的是图书錧,由国内知名建筑师、清华大学关肇邺教授设计。曾被评为“人气指数最旺的西安市地标建筑”!

虹桥、金桥和商业街汇聚着各种美食,既是味蕾的盛宴,又可成为休闲学习之所。入驻学校的品牌商家还有:星巴克、肯德基、瑞幸、沪上阿姨,为校园增添了时尚与便捷。

学新闻专业不久,“新闻学无用”等词条冲上热搜。张雪峰在直播时说:“你闭着眼睛摸一个专业都比新闻强!”。

新闻传播曾是一个很好的专业,但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媒体行业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张雪峰还说,如果孩子非要坚持报新闻学,家长应该“打晕”他们,然后随便选择一个专业。

近年,新媒体崛起,很多报刊倒闭、记者失业,传统媒体落寞,我对于未来十分迷茫。新闻学学生的就业前景确实不乐观,许多学新闻传播的学生最终都没有从事本行业。

我深知——我无法改变世界,甚至会向世界妥协,但即使无能为力,我也会依旧努力。

“卷也卷不过,躺也躺不平。”这是欧亚学院创建人胡建波说给同学们的一句话。我记住了这句话,我看到风筝的时候,也在想,那些风筝也是被动的,但它们也只有逆着风飞,才有可能飞得更高。

记者手记:从农村到都市的坚持与梦想

王叶彤,一个从农村走出的女孩,她的故事是关于勇气和坚持的。

在老师眼中,她或许不是学习的佼佼者,但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梦想。“烂‘彤’废铁”的标签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斗志。校园的欺凌和老师的辱骂,这些都没有打败她,因为她知道,她的肩上承载着的不仅是自己的梦想,还有父母沉甸甸的期待。

17岁那年,她带着对世界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憧憬,离开了家乡,踏上了打工的旅程。新冠疫情的爆发让她被困西安,但这段经历并没有让她停下脚步。

18岁时,面对高昂的学费,她选择了出省,奔赴上海,开始了新的挑战。尽管同伴们一个个选择回家,她却依然坚持着,孤独却坚定。

在新闻学的学习中,她意识到自己与同学们在认知层面上的差距,但她没有因此气馁。高职、大专、本科,这一路的求学历程,让她深刻理解到,学习并非她的强项,但她依然坚持着,因为她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新媒体的兴起和传统媒体的衰落,让她对未来感到迷茫,但她没有放弃探索。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坚持自己的梦想。

王叶彤的故事,是关于一个普通女孩如何在生活的重压下,依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前行。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801.html

(9)
李孟的头像李孟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49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54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