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类作品入围】邓睿:37年农资老店顺“时”而变

导读:“80后”、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系、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硕士……16年前,这样一个年轻有为、有着“学霸”标签的邓睿,放弃了律师事务所工作,回到家乡合川,扎根田间地头,当起了“种田郎”。

在重庆市合川区营盘街,现在由邓睿接手的农资店,还保留着90年代风格。包浆的高高木质货架上,陈列着五花八门的种子;电子秤上的圆盘,早已因农药染色而失去原本的底色;柜台上的红色塑料桶里,也盛放着菜种。眼下,店外近40°的夏日高温,店内也只靠风扇消暑。

这家37年的老店,它经历过农资的“黄金时代”。

先解决“买谁的”“向谁卖”

时间来到2000年左右,“市场化”已被引入到传统的农资经营领域,在传统模式的经营下,邓睿父亲的店铺经营开始出现“原地打转”的窘境。

直到2008年,邓睿正式接手家里的店铺。面对现实的经营挑战,邓睿感到无比焦虑。

“用户在选购农产品时,通常只关心两个问题:一个是‘买谁的’,一个是‘向谁买’。前者是品牌,掌握在厂家手里;后者是终端,掌握在农资店主手里。”邓睿在经营的初期阶段受阻,导师的话语给了他指引。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与反思,邓睿意识到,若想在竞争中立足,首先要有合作的大品牌,其次是掌握客源。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个全国知名品牌的农药厂在合川寻找区域性代理。这个契机,不仅可以让他在“买谁的”问题上找到答案——拿下全国知名品牌的代理权,成为该品牌在合川地区的独家代理商;也让他在“向谁买”上实现突破——集中乡镇农资店的客源,大家都得向他聚拢。

可现实却如此残酷,因为,以仅是一家零售店规模的店铺,根本无法拿下整个合作的代理权。所以邓睿必须跳出“舒适圈”,主动跑周边乡镇的农资店,向他们推销即将代理的全国知名品牌。

邓睿的这个想法在当时却显得格外另类。当他向父母辈商量时,他妈妈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神情中带着不屑和傲气:“不带这么‘贱’地做生意,哪谁说做生意还要上门求人的,丢不起这个人。”邓睿听着妈妈的话,心中一阵失落。他知道,母亲的态度反映了当时区县商户的普遍心态——“卖方”为大,跑市场做服务的意识根本还未形成。

但他深知,若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主动改变。

“坐商”改“行商”必须求变

邓睿决定暂时不告诉家人,自己开始奔波于十几个乡镇,在这个过程中,邓睿遭受了不少“白眼”。

两三次失败后,邓睿感到无比沮丧,几乎想要放弃。他坐在店铺的角落,不断回想自己上门推销的经历,心中满是疑惑与挫败——难道自己真的步子迈得太大,想法与现实真的不能融合?

正当邓睿满是焦虑的时候,店铺的一名老顾客给了他一线曙光。“乡镇的农资店主大多守旧,他们更看重切实的好处,而不是说大道理。”老顾客继续说道,“这些店主年龄普遍较大,跟他们交流需要一些“牵线搭桥”的关系。” 随后,他拿出一小本子,用邓睿店铺的座机拨打了几个电话。

有了熟人的引荐,邓睿逐渐与几个乡镇农资店主建立了联系。从此,邓睿开始勤跑这些乡镇,他时常将最新的农资产品带给店主,详细介绍哪些种子在市场上更受欢迎、哪些农药使用起来最经济实惠,就这样,邓睿逐渐赢得了几位店主的信任。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邓睿与十几个乡镇的农资店纷纷建立起合作关系。

邓睿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最后,他成功拿到了这个大品牌的代理权,使老店利润直接翻了四五倍。

事后,邓睿回想起这段经历,依然很感慨。他深刻意识到在做生意时,过去积累的“人情关系”至关重要,可更为关键的是“小生意靠守,大生意靠走”。

然而,随着农村电商平台的迅速崛起,越来越多的农民倾向于通过线上渠道购买农资,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快30年的老店已然又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期。

做自媒体,老店也能“乘风破浪”

农村电商平台以农村人喜爱的视频形式传递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甚至可以根据大家的偏好,提供个性化推荐,拓宽大家对农产品的认知面。邓睿在与乡镇农资店的“农二代”们闲聊时,发现大家都愿意通过这些平台,嬉笑乐呵间促成一次买卖。

于是,邓睿有了做自媒体的想法。然而,邓睿媳妇不满地表示,“我们家经营得好好的,何必自找麻烦?”

邓睿感到一阵失落,心中涌起无奈,但又不甘。他想起当初自己转变农资店经营模式时,老一辈人也是质疑,可要不是他一直坚持,又哪会有今天的成果?于是,他下定决心,不顾反对,开始了自己的自媒体之路。

做自媒体的第一年,邓睿摸索着别人脚本,独自一人当演员,自己拍摄、剪辑,尽管人气惨淡,但他依然坚持不懈。看到邓睿如此执着,尽管成效不佳,他媳妇却没有再多说什么,反而在默默地鼓励他。第二年,助农电商风潮兴起,邓睿开始尝试拍摄花种、蔬菜种为题材的短视频,并在短视频中融入老店那岁月沉淀下来的古朴气息元素,这使邓睿成功地抓住了受众的情绪点,成功卖出了15万元的产品,即使粉丝还是不多。

第三年,邓睿果断组建了一个三四人的专业运营团队,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专注于以趣味田间科普形式,向大家介绍果蔬花卉种子的成长故事。邓睿团队抓住了新媒体潮流,成功赚取了35万元,并在短时间内吸引有效粉丝达5万人。

五年过去,老店店铺年收益就增长至400万元,仅是电商部分每年就有十几万的稳定增收。

一根丝瓜开始的“新生”

可地区农资批发商市场范围始终有限,邓睿有了新的想法:要想农资店有更长远的发展,就需要拥有自己的农产品。

这个想法源自于邓睿父亲对蔬菜种子的研究。五六岁时,邓睿常常在父亲的试验地边玩耍,目睹父亲为蔬菜授粉、去雄,记录和测量蔬菜的生长情况,耳濡目染中,他对许多蔬菜种子里的门道,可谓看都看会了。

这段经历,让他决定从蔬菜开始“试水”。

于是,他把老店全权交给媳妇打理,自己“白手起家”——成立蔬菜种子科研培育基地。

迈出第一步很难。邓睿团队小,没有市场影响力,在跑遍全国各大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时,吃了不少闭门羹。

那段时间,邓睿绞尽脑汁,想了很多招,比如积极参加各种农业展会和论坛“刷脸熟”、通过新媒体平台结交农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然而收效甚微。

“你就去‘捡’大企业看不上的种子品种,做出成绩一步步的来嘛。”在与父亲探讨基地发展问题时,父亲说道。于是,邓睿转变思路,决定从最基础的种子开始,寻找那些被忽视的机会。带着父亲的期望,邓睿再次踏上了拜访农业研究院的旅程。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所研究院愿意拿出一个丝瓜的品种,让邓睿去做“成绩”。当捧着那颗来之不易的种子时,邓睿瞬间热泪盈眶。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邓睿与团队精心培育这个新的丝瓜品种。每一次浇水、施肥、观察,邓睿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当第一批丝瓜成熟时,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对未来的希望。

为了做大销售规模,邓睿和他的团队成员在全国一个省一个县的去拓展,将“行商”理念执行到底,让当地的农资店代理他们的丝瓜品种。经过几个月努力,全国有500多个农资店代理他们种子。

凭借这一坚实的合作基础,邓睿和团队更加自信地与研究院和大学洽谈种子合作。如今,他与研究院合作了辣椒、黄瓜、南瓜等多种作物,甚至还包括利用卫星搭载的太空育种技术研发的莴笋和苦瓜等优良新品种。

有了“成绩”,那间老店自然成为了销售总店。邓睿总是“骄傲”地把自家的各种蔬菜种子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仿佛在向每一位客人诉说他的梦想与坚持。他舍不得将店铺进行翻修,就想保留初创时的模样。它经历过父母辈农资店的“黄金时代”,店里每一件陈设都承载着那个年代情感。如今,它将与邓睿一起继续顺“时”而变。

 

发布者:李孟,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8744.html

(3)
李孟的头像李孟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15
下一篇 2025年3月2日 18:22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