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间归档:2023年07月
-
学生媒体作品展(3)我院实习生再次参与区政府常务会议报道
我院研修班学员陈羽雁参暑期实习参与区政府常务会议报道,发布于7月29日《合川日报-今日合川》中。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xdvkHhsb1BeUAmne_AMFOg
-
合川日报实习记(20)“最美应急人”人物撰稿
王灿还标红了“张丹丹向附近药店购买酒精”当时问我:“你读这一句,和‘张丹丹赶紧跑到旁边的药店购买酒精’有什么区别?”
“感觉后面的更加紧急。”我立刻回答。然后似有所悟,又退回到自己的文本上在心里将两句话反复对比琢磨。药店原本就在附近,走过去,和赶紧跑过去,体现出张丹丹救人的责任性和故事紧张度都有着天壤之别。而王灿仅仅加了一个“赶紧”的形容词,和一个“跑”的动词,就使这句话感染力得到大大提升。若将这种炼字能力运用在全文中,文章就会更加紧凑和富有张力。
《最美应急人 | 张丹丹:守护生命 “救”在身边》发表在《合川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B7PDfQpJDbYFdLd8skeKMg -
合川日报实习记(19) 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看着修改后仅有425字的新闻稿。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最核心的信息。如果没有亲身写作实践和现场讲解,仅从报纸上看到这篇新闻,是不会理解一篇新闻稿撰写时竟有这么多奥妙。这次撰写稿件和改稿过程,让我重新梳理了新闻稿写作框架特点:导语交代事件,内容适当描写所见所闻,最后用“据了解”补充背景。
《重庆移通学院暑期调研:相遇荷田 传递乡情》发表于《今日合川》http://www.jrhcw.com/html/2023-07/21/content_52029197.htm -
合川日报实习记(18)不等视野稿件的对比
今天对比区、市两级新闻稿的经历,回想起实习第一天方刚老师拿到《中国地市报优秀新闻作品选》时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是国家机关报,关注的大事件,评论亦是国家层面大视野。而地市报更贴近百姓民生。你们在《合川日报》实习,更要了解地市报的文风……”果然,同一份新闻材料,不同的人、不同的地位所写的内容完全不同。这里面没有对或错,只有不同的地位,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叙述语言及风格。
-
合川日报实习记(17)“最美应急人”人物专访
相比于学校的学生采访,专业记者的采访过程“快、精、准”,除了本身的采访能力外,还有她整场采访都是围绕着罗洪说的三步采访框架,不会受被采访人的漫无目的讲述的影响。在采访倾听的同时,还要保持自我独立思考。
-
新闻摄影赏析(5)北平的茶馆
1948年11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1908-2004)从缅甸来到中国。他和妻子先飞往上海,之后北上抵达北平。此时的北平,国民党统治已经摇摇欲坠。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