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自三庙镇戴花村响水滩的荷塘产业园进行乡村振兴深度调研,回报社后,我撰写了一篇新闻稿,请记者王灿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同时开展现场改稿教学。《重庆移通学院暑期调研:相遇荷田 传递乡情》于21日在“今日合川”网站与《合川日报》上发布。
当时,我打开王灿批改过的稿件,发现原稿从标题到正文均被批注的“面目全非”。此刻,她已站在我身后,指着屏幕中的稿件对我说:“你写的稿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我认为较具有代表性,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好吗?”我连忙点头,站起身来请她坐。可是看到自己稿件上一片批红,心里又隐隐有些失落。
“这次下乡调研是重庆移通学院主办的活动,属于校级活动。虽然有区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部门联动,可是在《合川日报》上发布,该级别最多适用300-400字的消息。”
我点点头,心里想,这些我知道。
“篇幅受限制,字数就要更精练。能省略就省略。”王灿停顿了一会,继续说道:“导语部分可以直接写成时间、地点、人物、开展的活动。其中人物,我们一般不写具体人,而是写成团队。”
“你说说,这样的导语用什么标题来概括全文更合适呢?”王灿抛了个问题。
我看着修改后的导语和之前的标题,立刻意识到我写新闻稿时站位不对。我是以重庆移通学院学生的角度,将活动组织者与每一位参与者及其身份一一列出。但是,从《合川日报》记者的角度来看,所有参与人员都属于重庆移通学院教职工。
“我拟的标题和导语是站在学生角度,不是《合川日报》记者的角度。”我顿时醒悟。
“对!报道新闻事件每个人都会,但是撰稿者千万要牢记,你要在什么级别的媒体上发表?你撰稿的高度不是你自己的,而是该媒体级别的高度。”
王灿边说,边侧身敲打键盘,直接将标题修改为“重庆移通学院暑期调研”然后快速翻动全文,略作思考,又继续打上“相遇荷田 传递乡情”。我看着文章中她已将所有参与人员身份全部改成“重庆移通学院组建调查团”。
“整体内容上,你写的太细了。前面已经概括说明的内容,不需要过多赘述。”于是,王灿删掉采访村委主任的一段对话,并强调“记住,只有300—400字篇幅。”
“写新闻稿,尽量做到行文清晰,言简意赅。你看,我将对话提炼后,省去大段文字。你将两篇都读一读,感受是什么?”
“修改提炼后与之前实录访谈相比,更能概括调研重点,简单易懂。”我紧跟着王灿的引导回答。
“就是这个道理,新闻最重要的是快速传达信息。”王灿笑了起来,接着她又补充道:“语言方面,过于口语化。比如,村委主任回答举办夜市目的是为了让村民看到外面的世界。可‘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这里可能会产生歧义。”
“可是,当时村委主任的确是这样说的呀。”我回想起采访时的场景,不解地说。
“是的,一般被采访者都是想到什么说什么,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但是你在写新闻稿时,篇幅受限,没有阐述的空间,就要学会灵活处理这些话语,组织成新闻用语来转述或概括。你可以说‘丰富了农民的娱乐生活’这种每个读者都理解的语言表达。”
看着精炼简短的新稿子,我陷入了沉思。我写稿时,将每天撰写实习札记中追求细节的描写和新闻稿中精简概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混淆在一起了。
“除此之外,你缺少了现场性描述。你去调研荷田和夜市,可以用几句话当时你自己的体验感受描述当时的场景,以增加稿件的生动性。”王灿补充道“新闻是可以描述场景,但是要尽可能站在客观的角度。”
“还有,你在前面描写夜市场景时,却没有介绍清楚为什么要开展夜市活动。但调研又是围绕‘荷田夜市’等相关活动开展的,所以最后一段可以介绍举办夜市的原因。”我听完恍然大悟,不断点头,一篇清晰简短的新闻稿框架顿时明确了。
我兴奋地说:“感谢王灿老师指导。”
我看着修改后仅有425字的新闻稿。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出最核心的信息。如果没有亲身写作实践和现场讲解,仅从报纸上看到这篇新闻,是不会理解一篇新闻稿撰写时竟有这么多奥妙。
这次撰写稿件和改稿过程,让我重新梳理了新闻稿写作框架特点:导语交代事件,内容适当描写所见所闻,最后用“据了解”补充背景。这些知识点原本我已知道,可是因为平素里缺乏写稿练习,让我在实际写作中不免感到生疏。
想起陆游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贺钰媛)
发布者:方刚,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