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7月4日)上午9时,我跟随区融媒体中心采访部副主任记者罗洪前往重庆火锅产业园区采访。车上,我询问罗洪,采访前我需要提前了解什么?他略微愣了一下,可能没想到我第一次参加采访会有这种意识,随即面露微笑,快速的向我介绍本次采访的背景:“今年合川1—5月,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工业产值增速为39.8%,位列全市第一位。这作为一个新闻点,我们将前去了解增速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听后想起上周新采学院研修班群里要求项目组学生对身边热点商业话题做深度调研和报道的要求,觉得我们的课程很贴合新闻记者的培养方案。
抵达后,重庆火锅食材产业园工作专班综合协调组副组长李彦骛。之前罗洪已与他有过电话联系,确认了采访场地与采访时间。
一见面,罗洪微笑着向李彦骛祝贺本次重庆火锅产业园区取得的成功,表明他此次前来是想了解本次合川取得全市增速第一的原因。李彦骛听后很高兴,表示非常乐意接受本次采访。罗洪真诚的态度迅速拉进双方的距离。这我不得不反思,前两次我在进行《我在书院读大学》人物采写时,生硬的开场使采访与被坊者都处于紧张尴尬的气氛中。但根据今天的采写经验,我完全可以先对被访者提前了解,根据其最近正在从事的某件事,或取得的某个成绩作为切入点开场,让被访者卸下本能的提防心理,拉近彼此距离,以便采写到生动真实的人物故事。
李彦骛在会议室内说起他们团队为助推产业园发展制定的种种具体方案。他将方案依次罗列:专班统筹推动、规划统筹、坚持园区承接产业、坚持政策扶持引导、体系服务保障、综合展示陈列相关举措。
这是我第一次直接参与报社时政类采访。采访前,我原以为采访会像电视访谈节目中一问一答非常正规的访谈形式。可是罗洪采访时很直接的问:“你们这次食品级农产品加工规上工业产值增速全市第一的原因是什么?”整个过程就像老友闲谈般自然。短暂采访的十五分钟左右,罗洪已清楚采访到稿件所需要知道的信息。临走时,他又让李彦骛提供了《在全市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生态基金专题会上的发言材料》发言稿作为参考。这种举重若轻的采写,让我更理解了昨天记者王灿教过我们“一篇新闻写清楚一个新闻点就足够了。”而这篇报道,围绕增速全市第一的具体举措,今天采访到的信息、材料足够支撑一篇300—400字的消息。
道别时,李彦骛知道我是重庆移通学院新闻采写产业学院暑期报社实习记者时,叮嘱我要多加观察带教老师罗洪,多向他学习扎实的采写本领,尽量辅助罗洪开展工作。我笑着点头答应。没想到刚才埋头记笔记、一直没有说话的我,受到了如此善意的关心和鼓励。这种感觉就像夜晚走在回家路上,天空中突然下起了雪般的意外和惊喜。
下午15:30时,我又跟随罗洪在合川区检察院八楼会议室参与了合川区调研座谈会。一进会场,罗洪立刻找到会议负责人要了一份领导讲话稿。起初我老实的以为,此类稿件只能靠会议录音+听取报告,认真做记录,没有想到直接拿领导发言稿提炼的方法。
当我惊讶地看到,罗洪返回到作为上,手里拿着厚厚一叠讲话稿时认真的,并拿笔圈点着有用信息。同时,再认真听完长达3个小时的工作汇报,不时将发言稿中没有的重要信息记录补充,我不得不承认罗记者的经验果然丰富。会议涉及到许多文件、政策,都是我不了解的,所以做会议记录时出现了困难。虽然现场我录了音,但记者所坐的位置离主席台较远,会议中领导话筒收音效果又不好,所以当笔记不清楚的地方,想重听录音也是模糊的。让我还在努力整理材料时,罗洪已经撰写完整篇新闻稿。此时,我更加意识到这次暑期报社实践的重要性。同时,我也在思考下次大型会议录音时,要提前考虑到场地、话筒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因此录音位置选择非常重要!
我一直疑惑罗洪为什么没有录音。会后,罗洪等待各位参会人员离场后,他才走到会议桌前收回了之前放在发言人名字盒里的录音笔。此时我不得不佩服老记者的专业素养。回去后我一直在想罗洪到底是什么时候把录音笔放到会议桌上的?回想下午会议经过,进入会场放置书包后,他绕着前面的环形座位走了几圈。现在看来就是那个时候,他现场决定了放录音笔的位置。而我当时正坐在位置上,只听到他在询问主办方要讲话稿,殊不知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找准位置、塞下录音笔。
跟随罗洪走访的一天里,报社记者与我之前理解的新闻采访或人物采访有些不同。采访前,记者先要根据选题尽力寻找相关资料,了解选题背景,全方位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可以用专业话语向被访者提问,洞悉事件背后深层原因。记者每天发表稿件,在外人眼里或许风光无限。其实记者的日常,大多以开会、走访、撰稿、食堂四个定点组成的轨迹线,日复一日构成人生。键盘上敲敲打打是他们繁忙生活的伴奏声。(文:贺钰媛)
发布者:方刚,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