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下午15:30,记者罗洪接到摄影记者李文静通知,半小时后一同前往区人民政府第七会议室参加“合川区涪江片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23年第二次会议”。他询问我是否愿意一起参与会议采访,如果去可以参与填补录音的工作。听到有新任务,我满心欢喜的答应。考虑到会议预计18:30方能结束,我提前告知陈羽雁、匡芙蓉下班后不用等我,可先行离开。
在前往区政府的车上,我琢磨着刚才罗洪说的填补录音,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就鼓足勇气问道:“罗主任,您刚才说的填补录音究竟需要做些什么?我可以在会场上提前准备。”
“填补录音,就是将会场现场听到发言一字一句转换成文字。一般情况下,记者可以拿到参会人的发言稿。但是领导会根据报告现场做出重要指示,是发言稿中缺少的且重要环节。我们写稿时需要将这些指示提炼,作为人物强调的内容。今天你只需负责将区长讲话内容转成文字即可。”明确今天工作重点后,我心里有了底,忙点头表示明白。
16时,我们到达第七会议室现场。会议半小时后才召开。我看见参会人员虽然稀稀疏疏,但是外围一圈的记者座位上大部分位置都已经落座。有人扛着专业相机寻找最佳角度,有人正打开笔记本,也有人正在翻看发言稿,熟悉会议内容。回想起陈羽雁同学两天前在实习日记中写到记者刘鑫宇告诉她“参会记者都需要提前至少半小时进入会场,熟悉场地,和参会人员的姓名、位置,并做好参会采写准备。”的忠告,看来确实如此。
由于第一次参会缺乏经验,我手机只保存了部分录音,而且位置较远,会场笔记也稀稀拉拉。这一次我吸取教训,提前按下录音键确保录音。可是等到区长讲话时,我突然慌了,因为这次安排的位置更偏角落,我又不敢把手机放入会议内圈录音,整场会议依然听不清楚。
会议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结束已是18:40时。回去路上,我心事重重,脑海中总浮现出发前罗洪交代的任务。我手里攥着稀稀拉拉的会议记录本,暗暗担心自己无法完成填补录音的重任。
晚饭后我们回到报社,白日里大家说说笑笑、键盘敲敲打打的声音都没有了。偌大的办公室此刻异常安静。此刻,若是落下一枚针都听得见。
回到座位,罗洪对我说:“对记者来说加班是常态。”但我从话语中听出了他些许歉意。我忙笑着回答:“我相信努力会有回报的。”听完他也笑了:“你心态还挺好。”说完,我拿出手机,准备听会议现场自己简陋的录音。罗洪已导出他的录音材料交给我。我带上耳机开始尝试填补录音。
在两小时会议中,区长几段发言总时长28分钟。我想,依靠专业记者的录音,这次问题应该不大。罗洪建议我采取听完一句话打一句文字的方法。可是我没有罗洪的专注力,聆听录音听一句暂停,打几个字后面的又记不住了,担心出差错,我又重新倒回去重听一遍。就这样一句话记录,要反反复复听着上好几遍。5分钟录音我记录已耗时20分钟。
这种边听边打字的方法是否适合我这样打字不快的人?看着还剩23分钟的录音,我决定采取《我在书院读大学》采写方式——用手机录音转换文字后再校对。这个方法的确要快很多,在一字一句的核对中,我只用进行字符删减添加、意思分段。
我发现,这和原来理解的由于位置远近导致听不清楚不一样。因为记者录音放置在讲话人桌上,排除了这一因素,对我而言,剩下的障碍只有讲话者本身了。讲话人有不同的口音、方言、专业术语,而这些都是AI无法识别的,也是我不熟悉。有一些句子我要反复听上八、九遍,对仍不清晰的部分只能填上听起来大致相近的字词,将其标红、标注时间段,以便必要时罗洪亲自核对。
校对完一遍后,我已用50分钟。看着我标红的字和词,想着此次会议的重要程度,我决定再重新听一遍。
可再听一遍,我仍然不明白。急的我取下耳机,欲哭无泪,充满歉意地说:“不好意思,罗主任,有些地方标红了,我真的听不出来。”
“没关系。只要大致意思是正确的,个别字不影响。”罗洪安慰我说。
听完他这样说,我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现在都已经21:10了,你听了一个多小时。”罗洪惊讶地望着我。我知道他是在提醒我注意效率,我连忙说:“罗主任,下次我一定注意提升速度。”我将文字发给他后,收拾书包准备回家。
在和罗洪道别时,我问他什么时候下班,他语气平淡地告诉我:“在12点之前。”看他专注地盯着电脑,飞速敲打着字。
我明白他说的“12点前”是必须在赶在12点前完稿给编辑排版刊发第二天报纸。事后,我在核对已刊发的报纸与我填补录音稿时,发现我当时竟然将“文旅综合产业园”听写成“文笔综合产业园”。这时,我才明白罗洪建议听完一句话打一句文字的方法。他不是不懂AI语音转换,而是多年来记者职业使他养成了严谨的工作素养。但这一致命错误罗洪竟一句批评的话都没有。
回想起道别的场景,仍让我记忆犹新。白炽灯下,罗洪的白衬衣显得如此苍白。当我推开办公室的门的一刻,外面楼道上漆黑一片,恍惚中我又回到走在高中宿舍熄灯后的夜晚,前路孤独而漫长。这是我第一次加班,恰才办公室里的灯和此刻走廊上空荡的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我想,在罗洪从事十多年的记者行业中,一定无数次走过这样幽暗的走廊吧!(文:贺钰媛)
发布者:方刚,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