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日报实习记(11)处处标红的文稿

这次的新闻稿很难,刘鑫宇仍然强烈要求我独立撰写,大概是想减轻我写稿时对模版的依赖,锻炼总结思维能力。尽管耗时许久,但暴露出的问题和审核学习效果才足够深刻。我时常回忆起刘鑫宇常笑着说:“没关系,我们互相学习。”虽然,所展示出的阅历差距和实际写作情况,都让我心知肚明自己就是个单向学习者。但是她平易近人的态度,相互尊重的交流都让我倍感暖心。

7月10日下午,我同记者刘鑫宇前往区政府参与《关于区政府主要领导督办重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的通知》会议。次日,刘鑫宇记者让我根据会议流程表、汇编文件、参会笔记独立撰写这场会议的新闻稿,要求按照时政类新闻格式,字数在700—800字。

汇编文件有28页内容,除了最重要的《关于打造热点联产循环经济特色园的建议》和《打造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化火锅食材全产业链》两篇文稿外,还包含了其他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相比于之前仅有3页的区长演讲稿,这次撰写难度直接翻了好几倍。如何把这8篇不同的文稿融合成几段话?如何把两阶段截然内容不同的会议内容,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脑海中萦绕的困惑经久不散,让我难以落笔。我向记者刘鑫宇求助问有无可参考的新闻稿模版。但她坚持让我全靠自己构思撰写,并安慰我说:“你先试着写,看能到什么地步。写不满也没关系,后面我们再一起修改,相互学习。”我只能回到工位上懊恼的翻着长达28页的汇编文件,再对比自己的参会笔记,希望从中能找出头绪。奈何我本身的参会经验不足,笔记零碎,过了一夜后更是对会议内容毫无印象,只能寄希望于汇编文件。

合川日报实习记(11)处处标红的文稿

我尝试按照之前标记关键词和短语的方法提炼材料。根据两阶段的会议内容把汇编文件也拆解成两部分,设想把每一部分写成新闻稿中的一段话。其中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中内容与会议主题“热电联产”“火锅产业链”关联较小,我选择将这一部分材料略写。

我按照之前所学的时政新闻稿框架,磕磕绊绊的写了一天才凑够七百多字,又回想起之前标题新颖度的问题,这次特别注意避免常规标题使用,结合主要会议内容,将标题概括为“推动热电联产循环经济特色园,打造现代化火锅食材全产业链”,再结合《合川日报》经常使用的副标题写法,加上“姜雪松在2023年合川区政府主要领导督办重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会上要求”为副标题,交给刘鑫宇审阅。

刘鑫宇看完后沉默一阵,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写?我顿时心慌,以为要迎来一顿质疑和批评,说我这段时间没有认真学习。

我颤巍巍的小声回答:“标题是因为之前说过常规的标题不能体现会议的重要性,我仿写以前报纸上的会议标题。内容上我记不住会议内容了,归纳了汇编文件,只主写了主要的‘热电联产’和‘火锅产业链’分成上下两段。结尾是按流程表上参会主要人员顺序写的。”

她听完我的解释后对我的思路表示部分认可:“思路是对的,但是你没有写好。尤其是你两段的内容,明显在抄汇编文件。汇编文件不是演讲稿,这上面的东西不能直接用,你需要通过汇编文件思考整理这个会议内容的意义。不是专有术语就不能直接使用。”刘鑫宇记者一边翻看着汇编文件,一边对照我的文稿,比较后用红笔标注。我看着自己本就只有七百多字的文稿,处处标红,顿感羞愧。

刘鑫宇审完文稿,点开她写的正式版新闻稿,我一眼就看到这次新闻稿标题居然取的是“区政府召开重点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督办会议”这种毫无修饰的常规标题!

我当即疑惑地询问:“区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齐聚的会议应该很重要啊,为什么反而直接用这种常规性标题了?”

刘鑫宇为我解释:“因为这是个两阶段会议,且这两阶段的内容没有具体关联,难以总结,修饰性强的标题就不好取。要把这两部分写在一篇文章里需要一个覆盖面更大的标题,所以直接取成召开某某会议。另外,你的标题虽然体现了内容,但是太长,编辑不好排版。”

我若有所思,原来记者写稿的同时还要考虑编辑排版等一系列问题。

接着,刘鑫宇记者拿出她的会议笔记为我一句一句分析:“任何新闻稿的发表都代表着这场会议最高领导人的意志。为什么不能直接用汇编文件?因为这些都不是区长说的,而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汇报,可是区长不一定全部同意的。所以笔记就显得非常重要。你写的文章少了区长的总结你发现了吗?”

我点点头,因为我的笔记零散,发言人和观点已经无法对应。再看刘鑫宇的笔记,她将每一个观点都标明了出处,而且是在收声不佳、语速较快的情况下完成的。能保证笔记条理清晰,除了自身的经验和能力以外,她之前分享过的会议前期准备应该也起到关键作用。

“这篇新闻稿的难点在于没有直接可用的材料,要依赖笔记和平时的积累。首先,第一段,时间、地点、主要会议内容要把会议背景全部交代清楚。这里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进行略写是对的。

第二段区长总的观点,一个大的会议方向和效果。第三段、第四段再分写‘热点联产’‘火锅产业链’的内容观点。最后是参会人员。

然后,再分写第三四段内容的时候,还存在一个总分结构。例如‘打造热电联产循环经济产业园,对推动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后面就接着写,要怎么样、怎么样落实,把观点罗列下来。这就是个完整的脉络。”

我听完受益匪浅。又继续请教如何记笔记的问题:“会议中发言人不会说第一点是什么、第二点是什么。这个时候我该怎么区分观点,并记录呢?”

刘鑫宇拿着笔指着她的笔记本说:“确实不会说。所以这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归纳总结,但是不能歪曲他们的意思。会上没听到就再听录音笔。可以注意听一些转折词,这种转折词很可能就要进入到下一个观点。另外着重记录专业术语,这种可以便于写稿时在网上查阅,更能理解发言精神。”

一天的工作结束,我再次将自己写的新闻稿和正式稿件对比。这次的新闻稿很难,刘鑫宇仍然强烈要求我独立撰写,大概是想减轻我写稿时对模版的依赖,锻炼总结思维能力。尽管耗时许久,但暴露出的问题和审核学习效果才足够深刻。我时常回忆起刘鑫宇常笑着说:“没关系,我们互相学习。”虽然,所展示出的阅历差距和实际写作情况,都让我心知肚明自己就是个单向学习者。但是她平易近人的态度,相互尊重的交流都让我倍感暖心。(文:陈羽雁)

 

发布者:方刚,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491.html

方刚的头像方刚重庆移通学院
上一篇 2023年7月16日 14:29
下一篇 2023年7月16日 15:12

相关推荐

  • 合川日报实习记(12)参加区政府常务会议

    第一次参加区政府常务会议,看到那些只能在报纸和电视上才能看到的画面,我被震懵了,这才发现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发现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首先要养成爱阅读的习惯,无论是时政新闻,还是社会热点,或是文学读物,所谓开卷有益,只有多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懂得透过现象去洞察事物背后的本质,并学会归纳总结以及寻找新闻角度。当然,还要锻炼迅速撰稿的文字能力。

    2023年7月16日
  • ⟪孟皓楠:从“不靠谱”中磨出200篇⟫写作手记

    之前也写过几篇人物故事类的稿件,虽然在每次采访和写稿之后,都会觉得相较于之前的自己是有所进步的,但具体是哪方面进步了,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这些都没有细细想过。正好这篇稿子完成后,老师说:“仔细对照…

    2023年12月9日
  • 合川日报实习记(20)“最美应急人”人物撰稿

    王灿还标红了“张丹丹向附近药店购买酒精”当时问我:“你读这一句,和‘张丹丹赶紧跑到旁边的药店购买酒精’有什么区别?”
    “感觉后面的更加紧急。”我立刻回答。然后似有所悟,又退回到自己的文本上在心里将两句话反复对比琢磨。药店原本就在附近,走过去,和赶紧跑过去,体现出张丹丹救人的责任性和故事紧张度都有着天壤之别。而王灿仅仅加了一个“赶紧”的形容词,和一个“跑”的动词,就使这句话感染力得到大大提升。若将这种炼字能力运用在全文中,文章就会更加紧凑和富有张力。
    《最美应急人 | 张丹丹:守护生命 “救”在身边》发表在《合川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B7PDfQpJDbYFdLd8skeKMg

    2023年7月29日
  • 合川日报实习记(22) 时政新闻中发言的细节

    看着任洋在讲话提纲上勾勾画画记录的内容,都是第二天发布新闻稿中的重点内容。这也解答了我的疑惑:为什么她能在两小时内完成新闻稿?那是因为,会议笔记时,她已勾画了会议的重点内容,并及时记录补充发言。会后直接梳理誊写即可。

    2023年8月1日
  • 学生媒体作品展(1)35.63亿元!1至5月我区这项产值增速全市第一

           学生贺钰媛是我院派出在《合川日报》实习记者,她参与《35.63亿元!1至5月我区这项产值增速全市第一》新闻采写,并刊发于7月11日《合川发布》。报导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0fYOIzHuofrN-6c16x9GkQ

    2023年7月12日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