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补习乱象屡禁不止,谁在制造全民教育焦虑?

    

2021年,国家出台“双减”政策,旨在为青少年学生减负、减绑,然而从城市到乡镇、农村,违规补习班仍屡禁不止:今年暑假,前有河北沧州8名大学生办补习班遭举报,后有网红“铁头”举报新东方违规补课。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屡次重拳出击,违规补习班往往消停一段时间又故态复萌,打着正规旗号办各种“地下补习班”。违规补习为何屡禁不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走访了一家补习班了解内情。

违规补习乱象屡禁不止,谁在制造全民教育焦虑?

“地下补习班”利润更高

山东某县城一个废弃的商业街头有一个不起眼的门面,门口的立牌上写着艺术教育培训中心的字样。老板王明(化名)是一个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身边坐着慈眉善目的妻子。

王明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有着深刻的体会,办培训班的初衷是为农村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此高薪聘了几个艺术老师,开展钢琴、绘画、舞蹈、书法等各类艺术培训。

开始的两三年,培训班固定学员有一百多人,后来随着年轻人外出打工,孩子交给了老人带,报名人数锐减。

王明介绍说,艺术培训收费高,老人观念保守认为孩子学好文化课就行,不能浪费钱。就这样,最困难的一年只招到了五六个孩子,发不起工资,艺术老师都辞职离开了。

那时候,国家还允许办学科补习,王明便和妻子商量转型,依旧用原来艺术教育的立牌,通过在学校门口发传单、发塑料扇子等方式来吸引人,宣传单上写着“暑假不规划,开学差距大,您要让孩子抓住暑假黄金期,厚积薄发”的字眼,收费标准也降到了农村人能接受的范围。

附近村子里的老人听说后改了主意,说破嘴皮劝着自家孩子来上补习班,有的老人甚至骂骂咧咧地把孙子送过来。

经营状况一下子得到了改善,第一年加办学科补习,学生数量就达到了几百人,二楼和三楼的教室坐满了学生。没有老师,他们就找来在校大学生或者刚毕业的本科生,对外却称都是有教师资格证的中学老师。

2021年双减政策出台,夫妻俩陷入到了恐慌当中,王明一度想要放弃,但最终还是决定“顶风作案”。据王明说,补习班从明到暗,从正当经营转为“地下游击”,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利润高,以前是他去求家长,现在是家长想尽办法送孩子来补习,以前一个学生收费一千多,现在收费至少都要四五千。

除了挣钱,王明妻子不愿意放弃还有一个原因:补习班渐渐成了一个“收留所”。

王明妻子是一个心软的人。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孩父母离婚了,学费一拖再拖,父母都不肯交学费,使老人来说情。妻子狠不下心来拒绝:“孩子的爷爷奶奶苦苦哀求,我看在老人面子,都是一个村儿的,我也心软,不好说…… 你看我这小学三年级的这几位孩子,不是有点神经上不正常,就是父母长年在外或者离异的,忍不下心来,我自己也有孩子啊,除了多理解还能怎么样呢?”

像这样的情况有十几例,可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2021年10月,因为补习老师和家长发生争执,家长一怒之下就去举报,补习班因此关停,王明夫妻也放弃了这个营生。

违规补习乱象屡禁不止,谁在制造全民教育焦虑?

“教育落后”就像一根刺

消费需求决定市场行为,违规补习查不完、禁不掉,反映出背后源源不断的教育需求。为此,笔者趁着初中放学的时段,采访了学生和家长,了解他们对补习的看法。

受访的大部分中学生都支持打击违规教培,但当被问到“你是否会补习文化课”这个问题时,他们都闪烁其词匆忙走开,只有一个女学生在犹豫之下说了实话:“如果成绩差,父母不高兴,老师也不把你当回事,你觉得该不该补课?成绩好的更担心,我不补,你补了,不就被你超过了吗?”

她旁边的同学趁机说了一句话:“不爱学的可以不学,但为什么要断想学的人的路?”

与之相比,受访的家长话里话外透露出了浓浓的焦虑:“我听别人说要中职分流,多吓人啊,成绩不好连高中都上不了,更别提大学了,这辈子不就完了!”

旁边围拢过来的家长纷纷点头附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类似的话,还有家长表示自己因为没读过大学导致现在生活水平低,当然要想尽办法让孩子读大学找个好出路。

等大家安静下来,一位自称是八零后的李姓家长点出了关键点:“我是农村孩子出身,上学的时候就明白啥叫城乡教育的不均衡,教育落后是我们这类人心里的一根刺,我吃过的苦哪忍心让孩子再吃一次?”

当被问及从哪些渠道获得补习班信息,他拿出手机,翻出了一个抖音视频,题目是艺术培训,可广告词却充满了暗示:“早来一分钟,多考十几分”“你不来,他来,他们都来”“不要因为心疼这点钱,就耽误孩子一辈子”。

他告诉笔者,自己是偶然刷到了一条类似的视频,大数据推送就默认了他的喜好,频繁地推送相关视频:“看一条,你不焦虑,看十条呢一百条呢?如果你身边的家长朋友都在看呢?”

李姓家长的话虽不能代表所有家长,但也反映了家长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焦虑,补习机构就是利用了这种焦虑,借助互联网大肆传播开来。如果被平台查封,他们能立即转移平台,继续进行焦虑轰炸。

违规补习乱象屡禁不止,谁在制造全民教育焦虑?

大学教师:家长学历越高焦虑越大

对于这件事,曾做过补习老师的大学教师包老师一语中的:“疫情期间上网课,学习效果不好,有钱的家长就会请私教一对一补课,学生的成绩差距无形之中就被拉大了。补习班比私教便宜多了,这是普通家庭的学生补差距的最有效方式,怎么禁得完呢?”

关于教育焦虑,包老师说了一个观点:学历越高越焦虑。家长的学历越高,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就越高,他们的社交圈也都是高学历家长,没人敢让自家孩子成绩落后。

包老师认为现在大有全民教育焦虑的趋势:农村家长到城市工作,见识了城市丰富的教育资源后,更是会挤破脑袋要把孩子送到城市读书;城市家长更了解当今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压力,他们比农村家长更敏感,更害怕孩子将来读不了大学,找不到好工作。

心理学教授:社会教育价值观改变了

大学心理学教授吕教授对此有过多年研究,认为全民教育焦虑反映的是人们对未来生活幸福感的焦虑。吕教授举了“天门山四个青年跳崖”事件为例,解读了当代农村青年面临的一个心理困境:城市融入不进去,农村也回不去了。

吕教授解读说:“以前的农村思想淳朴,挣不到大钱但起码还有一亩三分地不会饿死,城市人却只能向上拼命,不能掉队。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农村人也追求生活的幸福感,加上互联网的传播,农村人也陷入了城市人同样的焦虑中。”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吕教授坦言,时代的迈步前进,必然会带来社会价值观的改变,进而影响到教育价值观:“‘双减政策’落地时间不长,老百姓需要时间消化,这期间有一些应激反应是正常的,往大方向看会越来越好。”(新闻采写研修班于景雪   指导老师:李孟 图片均来自网络)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927.html

(2)
suns的头像suns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3年10月19日 11:04
下一篇 2023年10月20日 16:35

相关推荐

  • 黄力航:学生店长的创新商道

    导读: 大学毕业参加“西部计划”,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基层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年,考上公务员因查出上了个“假大学”而名落孙山。27岁重读大学,为经营好烤串店,引入“肯德基模式”进行门店管理,创新探索出“试吃员…

    2024年1月25日
    3210
  • 采访手记: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采访手记: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一 梦虽好,若醉黄粱,只恐大梦一场,唯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可奈何这世间,天道无常,世态炎凉,不能只靠信义昭彰。生活,终究会鞭打一个人,体无完肤,遍体鳞伤。岁…

    2024年4月8日
    1990
  • 石英:百万豆花店的没落与求生

    导读: 在綦江铜锣湾国际广场的公共汽车站台后面,有一家名为“石豆花”的餐馆。这家普普通通的餐馆,却是一家扎根綦江16年的老店。十几年风雨,石豆花见证着这座小城的发展和变迁。对于附近的居民而言,这家店不…

    2024年3月23日
    00
  • 大男孩煮串串:真诚是最好的生意经

           在榆次一条集聚了各种特色小食但不是很繁华的小巷子里,有一家名叫“大男孩煮串串”的小店。店面不大,60平米,刨去厨房面积,只能容纳28人同时就餐。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店,每天自下午5点营业,…

    2024年2月23日
    2690
  • 商道故事:牛肉小店的大生意

    在山西平遥古城里挤着这样一家名叫宝聚源的牛肉店,面积不足百平,店员不过三个,却能日日脱销卖断货,回头客络绎不绝。城内销售平遥牛肉的店铺成百上千,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但小小的它却经受住了十余年来顾客的考验…

    2023年11月7日
    4830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