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伟:登山的泥鳅

孔繁伟,男,2000年1月出生,山东东营人,2019级电子商务(本)19-1班学生。作为一条“老泥鳅”,被泰科捞起来后,坐火车时跟同行乘客聊天,买水果时跟阿姨聊家常,在学校参加辩论赛,逼迫着自己变得越来越外向。

孔繁伟:登山的泥鳅

我觉得大学之前,自己就像条泥鳅一样,始终在泥坑里卧着。到了泰科之后,才开始站起来,一步步挣脱泥泞,跳向远处的高山,去欣赏人生的风景。

坑中泥鳅

我比较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我觉得我的姓氏很能体现出所受儒家文化熏陶之深。受家庭影响,我内心细腻,喜欢思考,但不太愿意与人沟通,喜欢自己一个人去解决,这导致了与人沟通与交流的困难,学习经历也一波三折。

我上学比较早,一直是班里年龄最小的,初中时不太会跟人打交道,经常跟同学有冲突,于是就厌学,不愿意去上课,父母老师劝导也无济于事。不出意外,我没能考上高中。父母想,总不能这么早就让我无所事事或者去工作,于是送我去读私立高中。然而我的心态并没有因此转变过来,依然我行我素。那时,我看周围的学霸,羡慕也仅是一闪念而已。我觉得他们离我太远了,和我不是同一种动物——他们在山上,我在泥坑中,我永远也变不成他们。于是继续心安理得,像个泥鳅一样,在泥坑中游来钻去,玩儿得不亦乐乎。

后来又辗转复读了两次,就在我差不多炼成了“老泥鳅”时,才被泰科一网捞了起来。

来到泰科后,我了解到,我的经历有一定代表性,很多同学都有着这样类似的经历。尽管曾有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志向,但,中学阶段种种主客观的原因,使大家的学习和成长却始终在泥坑里打转转。

孔繁伟:登山的泥鳅

泥鳅要努力

进入泰科后,我很庆幸遇到了宿舍的一群有趣伙伴,他们的热情和积极让我有了最初改变的动机。原本,我想继续做一条老“泥鳅”,自暴自弃、自得其乐地度过大学生活,但发现宿舍的兄弟们都似乎不甘再做“泥鳅”,打了鸡血般,积极加入学生组织,我坐不住了,感觉别人得到了认可和接受,而自己却被甩在了后面,内心开始充满担忧和焦虑,不甘心一直做一条坑中甩尾巴的“泥鳅”——我也要爬出去!既然无法改变过去,就通过努力改变未来吧。

一开始,我想参加校青协,但面试没过。转头去面试商学院的青协,自己却感觉发挥还没有校青协好。两次失利,我开始反思,觉得自己只是单纯觉得志愿服务很有意义,却对青协了解不深,也没有特意了解关于志愿服务的情况,导致面试时相关问题答不上来。

看着别人面试时应对自如,我收获了大学后的第一次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一个新的机会来了。

创意写作是学校的经典品牌,而创意写作社团,也成为喜欢写作同学的首选。喜欢文学的我觉得社团里会有很多对文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于是就加入了这个社团。社团指导老师是教《经典演讲》的老师,上课幽默生动,我特别喜欢她的课。所以,当创意写作社竞聘社长时,我立即报了名。

吸收了青协面试的教训,我这次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先写出稿子,然后不断练习、修改,并做了很多关于社团管理的研究。面试的那天,面对好几个老师评委,我侃侃而谈,最终成功担任创意写作社社长。

孔繁伟:登山的泥鳅

泥鳅出坑

再好的起步,也仅仅是一个开始。在创意写作社,我开始了成长之旅。第一次主持活动,我印象特别深刻。作为主持人,第一次站到前台,看到创意写作学院的副院长李孟老师也坐在下面,我感到特别紧张。介绍完活动名称和主讲老师后,我想多介绍一些讲座内容,说一些欢迎老师的话。但,一紧张卡壳了,憋在那儿半晌没有一句话,脑子里全是乱码。看到台下老师和同学的眼睛直勾勾盯着自己,我体会到了万箭穿心的滋味,想一头撞晕过去,暂时告别这沉默和尴尬。幸好,李孟老师感觉到异常,及时接过话救了场。

活动结束后,我满心的愧疚和自责。虽然老师不仅没有说什么,还微笑着鼓励了我,但我还感觉特别难受。

因为这个事情,平素不服输的我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平常有意识地进行与人沟通的练习,坐火车时跟同行乘客聊天,买水果时跟阿姨聊聊家常。此外还多参加辩论赛,提升总结和凝炼观点的能力。本来内向的我,通过不断地与他人接触交流,逼迫着自己变得外向,我觉得,这时的我,就象一条努力的“泥鳅”,一次次地向上跳跃,摆脱泥坑在望。

孔繁伟:登山的泥鳅

泥鳅登山

渐渐地,我的组织能力越来越强。加入书院社区后,我开始主动设计创新活动。春天,看到校园繁花似锦,我心中一动,冒出一个组织植物品鉴活动的念头。于是为同学准备了校园常见植物样本,让大家根据样本在校园内寻找对应植物,再通过拍照识图的方式为植物完善信息并制作成标本。我对这个活动很满意,整个过程特别有趣,两个舍友参加了这个活动,回来跟我吐槽说抽到的样本太难了,找了大半个校园才找到。虽然很累、很难,但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植物叫什么。我觉得应该鼓励大家通过行动去发现,发现之后进行鉴赏,在过程中得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后来,一系列的活动策划方案不断地从脑袋中冒出来,地球拥抱日、啤酒品鉴、咖啡品鉴、彩绘涂鸦、集体生日、春风筝好……我觉得这些活动有趣又富有灵魂,完全符合学校的书院主题。

活动带给我的不仅是能力提升,更重要的,我还得到了一批志同道的朋友。大家共同努力,相互吸引、聚集。我与李潇、刘浩东的最初合作就是在一次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们三个一组,共同讨论方案。讨论中,大家相互学习到了很多,包括如何策划、如何实施与现场布置,思维越来越周密,眼界提升也越来越快。

总结自己大学生活,我深有感触。相比中学,我在泰科学到的和提升最大的并不只是能力方面,更重要的是敢于去面对去选择。上了大学后,我更重视学习,虽然成绩还不能算特别理想,但学习态度更积极了。专业教育让知识越来越精,完满教育教你如何处人做事。这两者都非常重要。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2021年6月16日下午社团之星答辩结束的那一刹那,我深深感到了一种释然。焦虑已经远离自己而去,未来明确了很多,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这只“泥鳅”已经从泥坑中跳出来,正和一群同样的“泥鳅”迈步登山,尽管前方一山还比一山高,但我们会脚踏实地,一座座地把它们踩在脚下。(文:雪起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5268.html

(0)
suns的头像suns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3年11月30日 10:58
下一篇 2023年12月2日 15:19

相关推荐

  • 张朝钦:“莽张飞”的大赛之路

    导读:        张朝钦,男,2002年8月出生,山西平遥人,远景学院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2105班(毣谷书院)大三学生。在信院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带着创业梦想打比赛,从校赛、省赛,再到国…

    2024年3月9日
    1800
  • 魏光磊:从靠自己到“靠别人”

    导读: 魏光磊,男,2001年出生,山西临汾人,大数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20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数据2001班(杏花书院)学生。学生会的三年经历,让魏光磊实现了快速成长。通过一次又一次活动的…

    2024年3月25日
    1270
  • 刘书玉:刻骨铭心的18公里

    导读:刘书玉,女,汉族,2002年3月出生,山东泰安人,行政管理学院秘书学(本)20-1班学生。在泰科,刘书玉参加了一次令她锥心刺骨的18公里越野,她觉得这18公里真的把自己从身体到精神都淬炼了一遍,…

    2024年3月4日
    3140
  • 闫晓静:我真正成了繁漪

    闫晓静:我真正成了繁漪   作者:木公三皮 张菊 戴景     导读: 闫晓静,女,2002年12月出生,山西原平人,食品与环境学院园林2002班(三达书院)学生。在大学生艺术团话…

    2024年4月4日
    1610
  • 戴景:“垃圾读者”圆梦记

    导读: 戴景,女,2002年12月生,江苏泰兴人,晋中信息学院食品与环境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101班(杏花书院)学生。喜欢网络小说的戴景,通过学校创意写作的学习,从“垃圾读者”转变为“创意作者”,…

    2024年3月2日
    1430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