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在书院读大学”项目运行两年多,累计采访近300名学生。每名同学的情况都不一样,文章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也不一样,但对于采访,却有一些共同的东西。我们借采访实录这个栏目,把一些采访的过程记录还原出来,通过与成稿的对比,借以让同学们了解整个采访的方式、思路,体味采访过程中对于细节、心理的强调,以及主题价值的发现与提升。本案例的采访对象是张维旭,栏目报道文章题为《张维旭:小插曲中的大收获》。
问:你感觉自己在大学有没有变化?
答:变化比较大。比如在大一的时候,我是一开始进的融媒体的广播站,在广播站从来没有办过活动,就是日常的播音,还有一些主持,从来都不会去组织活动。后来大二,我就竞选了广播站的站长,一开始还是没有办活动,只是对那些干事们进行培训。到了大二的下学期,看大家都在办活动,我们有点坐不住了,也想办活动。我们4个商量着办一个小活动,但是当时没有经验,也不知道去请教谁,只能自己瞎琢磨。我们就办了一周,一周办了三个活动,很小的那种,办的也不是多么的质量好。
当时我和康佳欣他们一起策划,在办公室想方案,第一次工作到半夜11点,印象还挺深刻的。虽然活动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力,质量没有多好,但还算顺利。后来大二的下学期我又竞选了融媒体的主席,当上主席以后,像康嘉欣那些之前大家一块工作的朋友,他们都去准备专升本,我只好一个人带着比我矮一级的干事们办了一个活动——当时荣誉之夜有一个颁奖,我们负责颁奖环节。当时我压力有点大,因为以前都是我和康嘉欣他们一起弄,大家都一起想办法,也感觉不到很很难什么。当所有的事情压力都在我身上的时候,我就担心,万一办不好怎么办?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而且当时我和其他部门不太熟,我也不知道该去怎么给他们安排工作。后来,指导老师换成了刘心怡老师,她就一直带着我,也是鼓励我教我怎么去组织这些东西。最后颁奖这个事,虽然出了一点小插曲,但是整体来说还是挺顺利的。
问:有没有细节可以说一说?
答:细节我要想一想,因为颁奖的同学真的挺多的。这几十个人我们组织起来,一开始挺麻烦的,后来我们建了一个群,在群里给大家下通知,把这几十个人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一个部长去带这几个小组彩排了几次以后,慢慢的比较有序了。
问:你觉得这个事情讲到这里有吸引人家的东西吗?
答:我觉得没有,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把它讲得细。
问:这个事情对你来讲意义是什么?
答:我第一次知道了,组织活动原来这么繁杂,有这么多的压力。
问:繁杂在哪里?
答:组织这几十个人,让他们知道怎么上台颁奖。
问:人多不是繁杂的原因,比如40个人早晨跑操可以跑得很整齐,一点也不繁杂。组织活动繁杂,应该表现为,比如说第一个环节,我要做什么,结果会出什么问题,大家会怎么反映,你是怎么做的,怎么处理的……这样的一些细节要说出来。从他们排队开始,每个人站队都要先有一个顺序,然后听到主持人说什么以后开始上台,上台以后他们要站在哪里,站到台上以后,那些老师给他们颁奖的时候,有什么要求,比如说右手在上或者是左手在上拿奖杯拿奖牌,这些你知道吗?
答:一开始的时候感觉他们很乱,有的单手拿着,有的是两个手捏着,有的是一个手托着,一个手拿着上面姿势挺乱的,在我们彩排的时候在底下看着就很乱,后来我们发现了应该给他们一个统一的姿势。
问:你不能光说困难,光说大家做的乱七八糟,应该统一一下子。怎么统一?比如说左手托着,右手拿着,还有为什么要这样一个姿势?
答:当时我们没有考虑那么多。
问:统一拿奖杯的动作,这个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答:我想出来的,我觉得这样比较美观。
问:其实这样托着还有一个原因,两只手要比一个手郑重,是表示对荣誉的一种尊重。
颁奖活动中还有哪一个环节容易出问题?比如说站队还容易出问题,如果你不给他们提前排好队,他们到时候上场的时候没有一个很好的秩序。一开始的时候是你想到要排队,还是一开始乱了你后来临时又想着调整排队?
答:一开始给每一个负责的小组长名单,让他们组织点名并站队。
问:你在组织这个活动当中面临着哪些突发的情况,是如何解决的?比如说之前老师跟你说的哪些事你没有遇到过,或者是出现了老师没给说过的情况。你说举奖杯的这个事可能老师没跟你说过,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环节?
答:有的时候人会不齐。
问:人哪里去了?
答:因为天气太热,他们躲到有伞的地方去,或者有阴凉地的地方。当时我们就拿着话筒一直在喊他们,把他们给喊过来的。我知道他们会去乘凉,但那些面孔我都不熟悉,我只知道是这个名字有这么一个人,但是我不记得他们都长什么样,我只能借助话筒或者是在群里发个消息让大家都赶紧回来。
问:活动办到最后你的收获是什么?
答:收获就是我和我们组织活动的那几个女生变得熟络了,之前不好意思给他们安排任务。当时天气特别热,还有一个女生他中暑了,但是她担任的工作不能缺人。
问:她做什么工作?
答:她也是小组成员。那天中午她其实是有点情绪了。我觉得天气特别热,特别闷,我就给他们拿了藿香正气水,一直在跟他们说,让他们到没事的时候就去阴凉地坐一会休息一会,感觉他还是有情绪。
问:她为什么有情绪?
答:我觉得可能是个人性格原因,我是第一次和他接触,不知道,后来通过别的工作,我才发现她这个性格,事儿一多她就会烦躁,再加上当时她身体也不太舒服,就表现出来那种比较消极的情绪。
问:怎么表现出来的?
答:表情也不太积极,跟她说话也不怎么爱理你。
问:她中暑后是怎么处理的?
答:喝藿香正气水,休息了一会儿,坚持完成了彩排。
问:活动下午几点开始?
答:不太记得了,好像是下午2:00在操场,操场热浪真的是格外大。
问:晴天还是阴天?
答:晴天。
问:气温多少度?
答:肯定是30多度了,本来夏天操场会比别的地方要更热一些。我们是在操场中间办的,舞台也是在操场中心搭的,完全没有遮挡。当时我们那个活动在表白墙上还被同学校批了。
问:他们怎么说的?
答:他们说天气这么热,还一遍一遍地彩排,工作人员有伞打,他们没有伞打,不把他们当人。
问:他们情绪上有什么表现吗?
答:大家都坐在那,挺不耐烦的。
问:不耐烦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答:表情上可以看出来,还有让他们上去颁奖的时候,各种不情愿的动作,让人感觉他们真的很热,他们坐在那,我也能体会到。
问:你是怎么做的?
答:我只好一遍一遍跟大家说辛苦了,大家再来一遍。其实我当时心里也是挺不理解他们的——是你们上去领奖,我们是帮助你们,为什么你们还会有这么多的情绪?大家都不容易,为什么要把情绪宣泄到我们身上?
问: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个事,你怎么评价?我觉得你的收获和成长应该表现在这个地方。要对于活动或者是经历过的一些问题有了一个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这才叫成长。成长是体现在认识上,当然也体现在能力上。以后在组织活动的时候类似的问题还有没有出现过?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这叫成长。比如说这个伞的问题,你工作人员有伞,他们没有伞,现在如果再办活动你会怎么做?如果想到给所有人都准备好伞,这就是收获。
答:现在看来,我感觉这些问题其实真的不能叫做问题,因为后来办活动还遇到过比这还要棘手的事情,当时的心态不是特别好。现在我能理解他们的意见了。
问:这就是换位思考,理解了活动中的一些没有完善的措施,要想办法能够去完善它。
这个活动到现在为止,我们梳理到这个地方,你觉得什么叫成长?就是这个活动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当时是怎么解决的?合不合适?
现在我们再继续说你的第二个活动,你讲第二个活动遇到的问题比第一个活动还大,或者是第二个活动当中,还有第一个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到第二个活动当中还有没有再存在?
答:后来我们就办了个电竞宝贝,咱们学校有一个电子竞技大赛,我们部门是去负责电子竞技大赛里面的电竞宝贝,类似于一个啦啦队,要选咱们学校的一些形象比较好的女生,会跳舞的去表演节目。
一开始我们是发了优学派,让大家报名,报名的时候需要提交作品,是自己的照片。当时我们是和动漫社合作的。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直接入选,而不用像其他同学校一样来参加选拔。但我觉得不可以。于是就和他们的负责人面谈。我给了他们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他们和普通同学一样来参加选拔,不能走后门。第二个选择是退出合作。
他们很不高兴,尽管选择了参加选拔,还是一直在干涉选拔结果,各种找茬。最后双方闹得很愉快,结果他们就退出了。中间虽然有一些小插曲,但是最后进行的还挺顺利的。
问:这个事你想说明什么?和人的交流方面,你觉得是成功还是失败?你一开始想着把人家拉进来合伙搞,结果弄到最后人家退出去了,这叫成功吗?
答:我是想动漫社的那些女生都比较有经验,因为电竞宝贝她们是要 cos英雄联盟里的人物,她们有cos的经验,也有cos的服装,让她们和以普通的同学的身份参与进来,我们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宣传自己社团的平台。他们以为我们要给他们走后门。
问:她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
答:可能是因为我们老师去和他们动漫社交流了,他们没有理解对我们的意思。
问:这个事最终你是没有达到你原先设计的目标的,你想借鉴他们的经验,利用他们的经验,但是最终人家退出去了,你只能自己做。从你的初衷来讲,这个活动你是失败的,教训是什么?沟通解释不到位,如果让你现在再做,你应该怎么办?
答:当时应该跟他们说清楚,跟他们讲清楚策划方案的细节。
当时没给他讲清楚吗?其实也讲清楚,但是后来他们提出的那些问题确实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后来我感觉我们的做法也确实不太妥当。他们是合作者,和参加者还不一样,我们这一方面也确实是比较理亏。这个原因是在一开始设计方案的时候,没有足够的考虑到如何去处理这种复杂的关系。这说明,自己在组织活动,在沟通交流方面,在组织活动设计方面存在着缺陷。
问:这个例子是可以作为教训来使用的,它不是成功的经验,是一个教训。这是第二个活动。第三个活动是什么?
答:第三个活动办的比较顺利的,多一度热爱的教师音乐节。之前,我办活动感觉压力很大,而且很焦虑。我只要接到了这个活动,别的事情比如学习或者什么的,我都没法进行了,我就一门心思的,每天都想着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晚上做梦的时候都在梦到我在办这个活动,后来办的比较多了以后,可以合理的分配我那些时间,活动也不会办的很乱七八糟很乱的那种,比较有秩序了。
多一度热爱教师的音乐节,是我领着大一的几个干事一块去干的,从一开始我就吸取以前活动的教训,给他们每一个人都明确了他们的任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去做。关于活动的一些设备,物资还有舞台设计一些东西,都是我和大家一起想,让每个人负责拿一个项目,最后就是弄了一个活动方案上来,顺利的去开展了。
问:第三个活动当中有没有前两个活动当中出现的类似的问题?有没有?有可能出现这种的问题?比如说沟通交流的问题,考虑不周全的问题。
答:这些问题在第三个过程中都没有出现。
问:你怎么做到的?
答:我感觉当时接到这个活动的时候,脑子里已经想好了,该怎么去弄了,没有那么手忙脚乱,从头到尾哪一步需要哪些东西,需要怎么去做,都有一个大体的样子。我吸取了以前的教训。
问:以前的教训怎么吸取的?在哪个环节吸取的教训?在这里边有没有跟人家沟通的问题?这个音乐节搞成了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答:为了让参与的同学有一个好的体验的活动,我们给他们准备了一些现场的氛围,比如花环,还有一些荧光棒,还有一些抽奖的活动,让大家更好的体验感。
问:为什么要这么设计?
答:因为当时咱们学校那段时间办的音乐节特别多,我在办这个活动之前,我去看了几场别人办的音乐节,感觉大家都有点疲惫了,到最后就不想参加这种活动,感觉要给大家弄一点心意,弄点新花样,给他们准备了那种小礼物,那种花环,还有荧光棒,还有我们设计了一个贴画,去现场的,都给他们发像做核酸一样的贴画,现场还有一个弹幕墙,大家可以把自己想说的话发在弹幕上,我们经过筛选以后给大家呈现出来扫码的一个弹幕。那天的活动反响还挺好的。
问:第一个活动让大家体验感很差,因为没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所以说现在你在组织这个活动,你会考虑别人的体验。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怎么让大家高高兴兴的参加我的活动,这个和第一个活动相比,你这就是个巨大的进步。
我想问的是,第二个例子讲沟通的问题,你有没有再遇到类似的活动,经过了很好的沟通,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答:其实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活动是配音秀,当时也是层层选拔上来的同学,和他们沟通基本上没有出什么问题,因为提前让他们准备好了。包括决赛他们需要准备的音频和视频,提前跟他们说好要求。到了决赛我们就办成了一个类似于表演趣味的东西,当时和他们沟通,需要和他们确定好他们要配的人物是谁,我们要根据他们配的人物去做一个人形立牌,到时候放在舞台上是当装饰品的。一开始大家也换了挺多角色的,比如有一个同学他原先配了一个类似于一段旁白,没有什么亮点的那种配音,经过彩排以后,他觉得有一个更适合他配音的角色,他想换一个也是那种带情绪迸发让人震撼的角色。我们允许换,允许让他尽快挑,定好以后赶紧发给我们。
沟通的问题还有一个,有一个节目需要两个同学一起配,但是有一个同学他家里突然有事,参加不了,我们就及时为他换了一个搭档。还有一个同学参加复赛以后,他以为就结束了,忘了决赛。结果赛后他就去办公室找我们,感觉他挺生气。在办公室我们就跟他聊,给他解释详细情况。最后他不再怪我们了。只要跟大家提前沟通好,就不会再出现合作不愉快的问题。
我感觉我真的记性不太好,有一些细节真的想不得起来。
问:这篇稿子的主线,你是想通过组织活动来写自己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要从第一个活动捋起,一定要看第一个活动哪些方面不行,到第二个活动、第三个活动,一定要逐步完善起来,这才有对比,最后说自己方方面面的都提升了。关于沟通与配合,还有没有其他的案例?
答:除了律动节拍,还有另外一个,表演唱歌的,我跟他们配合挺好。我一开始和他们说好了,大家都会有参加者的学分,要准备好,还有上台的时候需要穿插在哪一个节目后面,都跟他们说好了。包括一开始的时候就跟后台的同学说好,哪一个同学的话筒音量应该调到多少,这个同学的话筒音量应该调到多少,最后他们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挺好的。
问:这么细的问题你现在都已经考虑到很周到了。如果说让你总结一下,这两年的大学生活,通过组织活动这一块,你觉得你最大的成长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首先是我性格,我从大一就是活动的参加者,慢慢到了大三,现在就已经是组织者了。一开始在很多人面前说话,我会很紧张。记得在面试广播站的时候,我们屋子里有10个面试的同学和2个老师,那个时候我特别紧张,拿稿子也拿错了——老师告诉我要单手拿稿,我紧张得给忘了,双手拿的。我念稿的时候,老师说“停!单手拿稿!”我说:对不起老师!赶紧换成单手,结果还拿高了。当时特别害怕,觉得完了,犯了这么大的错我肯定选不上了。我的手已经在颤抖了,也感觉自己说话很不自然。
后来竞选上了,再后来就是竞选班委。竞选班委站在讲台上底下坐了30多个人,当时一上台脑子里空了自己准备的演讲稿,稿子内容一句都没说出来,只好即兴说。当时我舍友给我录了一个全程的视频,后来我看,我那个手一直在抓裙子,手一直在动,真的很紧张。再后来慢慢的参加活动、组织活动,面对着很多人说话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前两天的时候,“五四”评优大会我在上面讲话,以前从没有面对过的那么多人的,但也没有那么紧张。
问:你当时在54表彰大会上发言的情况你给我讲一讲。
答:我已经也抬头往下看了。我当时是和老师们一起坐在台上的,我是坐在最左边,在宋红月老师旁边。我一抬头就是看到底下那些人,虽然第一次在舞台上坐着还是感觉有点傻,但讲话的时候也没有那么紧张。之前带过我的导员,还有老师们,都在底下。他们都说很棒,我已经成长了很多了。
我大一竞选团支书的时候,我们第一个辅导员就是马凯旋老师,她在底下给我拍了一个视频,她跟我说你已经成长为很棒的小张了,感觉到自己这三年还是成长了很多的。
总结:采访到第一次活动时,笔者就基本明确了采访的思路。这个学生的经历,没有多少故事性,而且,活动都是小活动,组织得也没有什么特色。说是成功,乏善可陈,说是不成功,活动也办出来了。既然没有成就,那就多总结不足,在不足中发现进步与改进。所以,后面的采访一直探寻问题,一直侧重对比。我觉得,绝大多数学生采访可能都适合这个套路。另外,在品读这个案例时,还要关注采访时对细节的挖掘,以及在对学生回答内容进行提炼提升后的引导。因为,很多情况下,学生并不能把他们的经历进行提炼与提升,需要采访者进行梳理与引导。有时,提的问题要比回答复杂得多,往往这个时候,问题一大段,而被访者可能只会回答“是”或“否”。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6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