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学生叫曹杰,山东潍坊人,2002年9月读了一个专科,法学专业, 2005年以年级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升入本科,2007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现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成了信息中心的主任。在校期间,曹杰多次获得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通讯员和“明星学生记者”等荣誉称号。作为一名骨干学生记者,他先后在《齐鲁晚报》和校报等媒体发表稿件数百篇,练就了过硬的写作本领。
在总结自己的学习经历时,他介绍说,自己大一时,天天想着专升本,热衷参加学院里的各项学生活动,争取一切机会锻炼自己。 后来进入学院广播站,就练习写报道。他像着了魔一样,天天写新闻稿,天天练笔,一天写好几篇,并不在意能不能发表。
那时,广播站里只有一台方正电脑,软盘读写的,做不到让所有的学生在电脑上写。每一篇稿件,曹杰都是先在稿纸上写好,然后利用下晚自习的时间录入电脑,把稿件存进软盘。把一周的稿件积攒好之后,再统一发到学校新闻中心。大学生活让他简化成了“上课—写稿—上课—写稿”。后来,那台老式方正不堪重负停工了。没有了工具,他只好下了晚自习,到离学校很近的一个网吧里,去录新闻 。在网吧里,他说自己很另类,别人都在打游戏或看电影、聊天,只有他拿着一堆稿纸录新闻。回到宿舍时,室友都睡觉了。
广播站里有70、80年代《人民日报》的合订本,都已泛黄。这就是曹杰学习新闻的教材,他把它们视若珍宝。中午吃完饭,其他同学午睡了,曹杰就独自一人在教室里,一篇一篇地翻看、学习、模仿。就这样,借助陈年的报纸,他有了新闻写作的基础。这一段积累特别重要,它使曹杰对文字有了更热烈的感觉,也使他迅速成为学生记者的骨干。
到了大二下学期,开始准备专升本考试。曹杰本来以为写新闻耽误了好多时间,就夜以继日地学习、补课,后来没想到却考了年级第一名。升入本科后,看到身边的同学准备考研,他也跟着加入考研的大军。考研的日子很苦,苦得只让他记得寒风中踽踽行走的影子。早上六点起床,白天除了中午睡一个小时,便是疯狂地记诵、做题和练习。晚上11点半回到宿舍,再用小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
研究生入学以后,有一天,他抱着一堆发表的稿件,禁不住来到华师大宣传部找“娘家”,继续写起了新闻稿。读研期间,他出版了3本书,发表了10几篇论文,还通过了司法考试。与这些相比,他觉得在宣传部的付出更难得。成篇成篇的消息和通讯刊登在校报上,大量的稿件在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上发表。他说,毕业的时候,能够留在上海交通大学任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在新闻之路上的积累。
总结曹杰的奋斗历程,我觉得最值肯定的就是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做出的坚持和努力。只有付出别人不曾付出的,你才能收获到别人不曾收获的。他学新闻的经历,其实,其中是靠自己的自觉与坚持。学习这个东西,本质上是自己的事儿,与老师无关。老师只能做到努力让你听懂,却无法保证你能学会。要学会,你必须自己主动深入到学习过程中,用自己的方法来得出自己的结论,再用不断的实践去验证自己的结论。这一点,对于新闻学习来讲,尤其重要,因为新闻本质是写作,写作本质上是靠实践不断提升的东西,要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不断总结,不断校正,才能有所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没有用?有,老师可以给你提供一个指导,可以给你提供一个评价的坐标体系,让你更容易发现问题,更容易校正自己的方向。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