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通讯(1)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点评: 先交代背景。注意从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写法很巧妙,本来,都是在写环境,但由于中间插入了“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一语,第三自然段就成了主人公眼中之景,把作者的叙述变成了主人公的感受,给人以代入感。

        第一句写“三害”严重,接着用三句话、三个数字分别写三害的严重程度。这启示我们,如果用了总结性的话,一定要用精确或形象的叙述来证明它。就比如,“他很刻苦”,就是总结,这不够,要用“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上床睡觉。除了吃饭,他都在自习室,无论寒暑。夏天汗水经常把胳膊粘在桌上……”这类的描述。)

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但是,焦裕禄是带着《毛泽东选集》来的,是怀着改变兰考灾区面貌的坚定决心来的。在这个贫农出身的共产党员看来,这里有36万勤劳的人民,有烈士们流血牺牲解放出来的90多万亩土地。只要加强党的领导,一时就有天大的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点评:环境描述是为了突出人物的。面对这种困难,主人公想了什么?这一段,其实就是心理描写。写了一个细节、情节或者几句对话之后,一定要及时插入心理活动。这会让叙述更丰满,更有张力,更能吸引人。毕竟,每个人都有窥探他人内心世界的本能。心理活动是叙事中的调料,是吸引人的味道之源。)

第二天,当大家知道焦裕禄是新来的县委书记时,他已经下乡去了。

他到灾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队去了。他到贫下中农的草屋里,到饲养棚里,到田边地头,去了解情况,观察灾情去了。他从这个大队到那个大队,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干部谈论。见到沙丘,他说:“栽上树,岂不是成了一片好绿林!”见到涝洼窝,他说:“这里可以栽苇、种蒲、养鱼。”见到碱地,他说:“治住它,把一片白变成一片青!”转了一圈回到县委,他向大家说:“兰考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问题是要干,要革命。兰考是灾区,穷,困难多,但灾区有个好处,它能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点评:心理活动,必然有一个思想结果,有了结果,就必然有相应的行动。这部分就是主人公的行动。由于这个心理的结果是很多的活动,所以,本文用了排比的手法,连续写了几件事儿。每件事儿,都采用了最有代表性的主人公原话。如果只有一件事儿,那么,就要详细描写。注意:描写中,一定要与前面的心理活动紧紧扣起来。这段与前面联系的那句话是“就有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能杀出条路来”。

焦裕禄的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大家议论说,新来的县委书记看问题高人一着棋,他能从困难中看到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点评:叙事不是目的,想表达的思想才是核心。叙事完毕后,一定要及时总结提升。你要表达什么,不要让读者去猜、去总结,而要自己总结出来,点出来。所以,开头这一大部分,作者想表达的就是通过大家的评价而不是作者自己,巧妙地对焦裕禄这个人物的定性,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以上部分的叙事逻辑线:什么环境下,主人公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做了什么,然后总结点题。

“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

(点评:小标题。既要概括,还有要吸引力。此处用主人公的原话来概括。)

连年受灾的兰考,整个县上的工作,几乎被发统销粮、贷款、救济棉衣和烧煤所淹没了。有人说县委机关实际上变成了一个供给部。那时候,很多群众等待救济,一部分干部被灾害压住了头,对改变兰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数人甚至不愿意留在灾区工作。他们害怕困难,更害怕犯错误……

焦裕禄想:“群众在灾难中两眼望着县委,县委挺不起腰杆,群众就不能充分发动起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要想改变兰考的面貌,必须首先改变县委的精神状态。”

夜,已经很深了,焦裕禄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披上棉衣,找县委一位副书记谈心去了。

在这么晚的时候,副书记听见叩门声,吃了一惊。他迎进焦裕禄,连声问:“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禄说:“我想找你谈谈。你在兰考十多年了,情况比我熟,你说,改变兰考面貌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副书记沉思了一下,回答说:“在于人的思想的改变。”

“对。”焦裕禄说:

“但是,应该在思想前面加两个字:领导。眼前关键在于县委领导核心的思想改变。没有抗灾的干部,就没有抗灾的群众。”

(点评:要对采访来的材料进行梳理、分类,看看它们分别表达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本文把解决干部问题列入第一部分。

 依然是环境描写开始,这是“因”。接着写“果”,即焦裕禄的思考,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他想到了干部问题,并没有接着就去解决问题,而是去找人谈心,这也是调查研究,确认自己的认识是否正确。

注意,写作不能只写结论,一定要写清楚过程与细节,这样才感人。从“夜,已经很深了”开始,本文用了7个自然段写二人如何谈心。如果用一句“班长找了谈了半夜,我终于认识到……”这类的描述方式,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两个人谈得很久,很深,一直说到后半夜。他们的共同结论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别是要对县委的干部进行抗灾的思想教育。不首先从思想上把人们武装起来,要想进行除“三害”的斗争,将是不可能的。

(点评:这是对前面6个自然段的收束。叙述完毕,一定要总结收拢起来。)

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

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

焦裕禄指着他们,沉重地说:

“同志们,你们看,他们绝大多数人,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点评:写作,一定要注意事件发展的逻辑性。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确认问题,然后是解决问题?不,是统一思想!这段开始,就是统一大家的思想。统一思想依然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注意这里的环境描写,冷,是为了后面的讲话内容作衬托的。

他没有再讲下去,所有的县委委员都沉默着低下了头。这时有人才理解,为什么焦裕禄深更半夜领着大家来看风雪严寒中的车站。

点评:叙事完毕,接着总结。这段总结有些心理描写的味道。

从车站回到县委,已经是半夜时分了,会议这时候才正式开始。

焦裕禄听了大家的发言,最后说:“我们经常口口声声说要为人民服务,我希望大家能牢记着今晚的情景,这样我们就会带着阶级感情,去领导群众改变兰考的面貌。”

紧接着,焦裕禄组织大家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劲,鼓励大家像张思德、白求恩那样工作。

以后,焦裕禄又专门召开了一次常委会,回忆兰考的革命斗争史。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年代,兰考县的干部和人民,同敌人英勇搏斗,前仆后继。有个地区,在一个月内曾经有九个区长为革命牺牲。烈士马福重被敌人破腹后,肠子被拉出来挂在树上……焦裕禄说:

“兰考这块地方,是同志们用鲜血换来的。先烈们并没有因为兰考人穷灾大,就把它让给敌人,难道我们就不能在这里战胜灾害?”

一连串的阶级教育和思想斗争,使县委领导核心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站起来了。他们打掉了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无所作为的懦夫思想,从上到下坚定地树立了自力更生消灭“三害”的决心。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订出来了。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

“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点评:这段开始写解决问题。先发言,后学习,然后再开会,再制订蓝图。这里面很难写故事,就用语言来突出表达的形象性。这也提供一个思路,尽量不要用总结性的话,实在没有故事了,可以用语言来替代。语言和心理活动具有同样的效果。

 在叙述中,一定要运用好语言。比如说,“我们一番争论,不欢而散”,实际叙述中,就应该表现为他说了什么,我说了什么,我听到他的话,心理怎么想的,然后又怎么说的。这样的叙述才能产生现场感,才能让读者有种代入感。)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

(点评:这一段,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收束总结,也可以理解为段意。同时,还起到启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把干部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后面顺理成章的就开始了具体的工作。)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点评:小标题同样用主人公的话。至此,标题的使用已经有了规律,用有代表性原话,那么,第三部分也要采用这种格式,否则,就不协调了。)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闭塞眼睛捉麻雀”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据这一想法,县委先后抽调了120个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焦裕禄和县委其他领导干部,都参加了这次调查。那时候,焦裕禄正患着慢性的肝病,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点评:行文中,一定要注意段落与段落、部分与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因果、递进等)。这里,用一句“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既对上一部分内容进行了总结,又说仅有理想和规划是不够的,引出下面的“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个“必须”句,是一句结论性的东西,为了让人相信,必须要证实。通讯中的证实,就是要用事实来证明,所以,后面必须要跟进叙事。

后面的叙事就是写调查研究。写了为什么要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做法(120个人组成的调查队)。

因为主人公是焦裕禄,所以,就要写焦裕禄。注意,焦裕禄的切入方式,他高度重视调查,所以必须亲自参加。这远比“焦裕禄亲自参加了这次调查”的叙述方式灵活,且具有更强的表达效果。本来参加调查组是极普通的细节,也让作者写得一波三折:生病,别人劝,他不听,还找了重要的理由,突显了他对调查工作的重视,对工作远重于自己的身体。)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他经常不辞劳苦地跟着调查队,追寻风沙和洪水的去向,从黄河故道开始,越过县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尘埃,水入河道,方肯罢休。在这场艰苦的调查中,焦裕禄简直变成一个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了。他和调查队的同志们经常在截腰深的水里吃干粮,蹲在泥泞里歇息……

(点评:这段是对他调查工作的总的叙述与概括。注意,总结的语言也要有画面感,也要用可感的描绘性的语言,比如“为了弄清一个大风口,一条主干河道的来龙去脉……”)

有一次,焦裕禄从堌阳公社回县城路上,遇到了白帐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县变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禄想:“洪水呀,等还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门来了。”他回到县里后,连停也没停,就带着办公室的三个同志察看洪水去了。眼前只有水,哪里有路?他们靠着各人手里的一根棍,探着,走着。这时,焦裕禄突然感到一阵阵肝痛,不时弯下身子用左手按着肝区。三个青年恳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保证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务。”焦裕禄没有同意,继续一路走,一路工作着。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着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等他们赶到金营大队,支部书记李广志一看见焦裕禄就吃惊地问:“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来的?”焦裕禄抡着手里的棍子说:“就坐这条船来的。”李广志让他休息一下,他却拿出自己画的图来,一边指点着,一边滔滔不绝地告诉李广志,根据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势,应该从哪里到哪里开一条河,再从哪里到哪里挖一条支沟……这样,就可以把这几个大队的积水,统统排出去了。李广志听了非常感动,他没有想到,焦裕禄同志的领导工作竟这样的深入细致!到吃饭的时候了,他要给焦裕禄派饭,焦裕禄说:“雨天,群众缺烧的,不吃啦!”说着,就又向风雨中走去。

点评:概括总结后,立即用“有一次”来聚集细节,用细节证实前面的概括。叙事第一部分,写他如何克服疼痛,第二部分写他如何细致地工作,末了还来一句关心群众的话,通过叙事,立体展示了人物的特点。叙事中,要注意关键点:一片汪洋,没有路,一根棍,肝痛按肚子,画图,坐这条船来的,画图,指点,不吃饭……

送走了风沙滚滚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连连的夏季,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

这种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几个月的辛苦奔波,换来了一整套又具体又详细的资料,把全县抗灾斗争的战斗部署,放在一个更科学更扎实的基础之上。大家都觉得方向明,信心足,无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点评:凡叙事,必总结概括。这段就是。用数字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来说明调查工作的成绩和起到的作用、体现的价值。)

文:雪起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312.html

(3)
suns的头像suns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3年5月23日 14:50
下一篇 2023年6月8日 14:23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