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现新闻》读书笔记(6)

13.如何进行价值发现——要有批判意识
        “没有批判就没有发现。”对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要习惯地问两个问题,“是这样吗?”“为什么?”
批判,就是先对事件或别人的观点作出一个评价(是或不是),然后形成自己的结论,要对必然性进行考究,对为什么进行追寻。
    《我在书院读大学》《靠做音箱考上研究生》的主人公毛文杰,采访时告诉记者,他考上研究生的秘诀就是“运气好”,但记者采访时却在想:一门课可以说运气,四门课全靠运气,谁能相信?最后反复追问,并从他喜欢做音箱入手,抽丝剥茧发现,做音箱提升了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研时,他习惯性地用这种能力去分析真题,把握考试的脉搏,结果少走了很多弯路,最后,记者得出了自己的结果:他和大家不在一个维度上竞争,大家拼知识,他拼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把爱好与活动能够提升人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价值突出出来。
14.如何进行价值发现——要学会讲故事
        传播中,最容易让人产生深刻印象的是事件,是情节。在新闻表达中,要养成“故事意识”,也即,遇事,就要想着去追寻事件发展变化的始末,挖掘事物发展变化的戏剧性情节。但情节应该分为内在与外在两种,外在很容易理解,事件本身的发展脉落,内在是指人物的心理变化。内外结合的表达才是引人入胜的表达。
        目前,中国的新闻,有一个特色,非事件性占比较大,工作报道、经验新闻之类的非事件性,占总新闻数的8成之多,这导致了传播力与影响力的下降。优秀的记者,最起码的基本功就是有把“非事件性新闻”化为“事件新闻”的能力,即,会讲故事,说情节。
        书中的一个案例很有代表性。
《永清派出所为群众着想,既破诈骗案,又寻受害者》
        本报讯 4月13日和15日,江岸公安分局永清街派出所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摧毁了以左桂林和周超为首的两个诈骗犯团伙,抓获犯罪分子5名。据这两伙人交待,自1990年4月以来,他们的采取“掉包甩砣子”的方式,先后在一元路、黄浦路、民生路、江汉路武胜路等几十个地方诈骗作案150余起,骗得金银首饰120余件以及大量现金。为给受骗人送还金银首饰,干警们不辞劳苦,白天办案,晚上查找受骗群众。目前,他们已找到8位受骗者,剩下的还在继续寻找。他们希望受骗群众主动与他们联系,领回被骗物品。
        本例几乎全是总结性的叙述语言,比如“白天办案,晚上查找受骗群众”,甚至还有定性类的表达“干警们不辞劳苦”,报道的感染性较差。后来,用“故事意识”评判后,进行了改写,标题为《谁是金项链的主人?》以一名女青年被骗金项链失而复得的详细过程为主线,穿插介绍警方破案的过程,新鲜而生动。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5961.html

(0)
suns的头像suns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4年2月20日 09:03
下一篇 2024年2月20日 11:30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