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如何分析新闻材料
分析新闻材料,不能只关注事件的叙述,而是要深入进去,有三个要点:
一是说明了什么。要概括、追寻事件的本质意义。这是新闻报道思维训练过程中的基本功。
《桌上的表》这个案例,其意义是反映解放军秋毫无犯;《我在书院读大学》中《一次乱而不糟的会场布置》,其意义是从失败中获取教训,是成长。
二是关注怎么样。关注事件的后续,通过整个过程,往往能够发现事物的发展运行规律,这才是真正的“真实”。案例是《”垃圾王”的党魂》,追问下去,发现乡不愿意要这些“垃圾”,报道的主题发生改变。
二是多问为什么。这是探究事件背后的原因,发现事件间的联系,是报道深度的体现。学生学习不好,要追问为什么,就会发现中学教育的问题,进而明白自信心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10.学会聊天
学会利用聊天来采访,而不是直接把硬梆梆的问题甩出来逼人回答。
聊天之前要研究聊天对象的基本情况,寻找聊天的重点(共同的兴趣点)。如果不掌握基本情况,那就先开始没有目的的聊天,在过程中发现兴趣点,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问。这一点,甚至可以引入我们的采写过程。比如说,对留学生,就可以先没有目的地聊,从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聊,文化有什么差异啦,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下飞机第一天有什么感受,老师和国内有什么不同,印象最深刻的事儿是什么……回头把这些内容梳理一下,去总结,去发现,发现价值,然后,再去有针对性地聊。
聊天本质上就是寻求共同话题的过程,这与新闻价值的发现过程是吻合的。同时,聊天很容易引发思想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林彪说,用聊天的方式,往往可以发现很重要的问题。通过聊天联想问题,发展思想,对写作有很大的好处。由之引申一下,对学生的培养,也不要一开始就让他写。一则初学者一个人想,他很难想出东西来,因为他的思维能力不强,没有思想什么也写不出来。二则,很多人有写作恐惧症,会本能地拒绝写作。可以让他说,无拘无束地说,说的过程中,可以提醒他补充强化一些细节。然后,录音也好,记录也罢,再去整理成文。
11.聊天的采访案例:发现张海迪
1983年初,共青团中央准备在全国青年中表彰张海迪。春节后中国青年报第一次部门负责人会议上,报社领导决定让郭梅尼采写一篇专访。第二天-正月初六,她便奔赴张海迪的家乡山东聊城。
到聊城后,只有一天的采访时间,第二天张海迪就得启程上北京,接受团中央表彰。这一天怎么安排?郭梅尼决定到张海迪当年随父亲插队的尚楼村采访。尚楼这一段生活,奠定了张海迪的人生基石,必须去亲眼看、亲耳听、亲身感受。在尚楼村,郭梅尼访问了和张海迪朝夕相处的赴京的面包车上,郭梅尼紧挨张海迪坐着聊起来。张海迪感到郭梅尼对尚楼非常熟悉,就像老朋友一样 回忆起当年在尚楼的生活。
从山东出发到北京来参加表彰会那天,上面包车前,张海迪要去小便,郭梅尼坚持要陪她去。在这个环境下,张海迪自然谈起一些瘫痪病人写信问她为什么能去上班,是怎样解决大小便失
禁问题的。她说:“其实我和她们一样难!每天上班前我都要使劲用手挤压膀胱把尿排掉。有两次把膀胱挤破了,排出的不是尿,是血。”
到北京后,郭梅尼马上请了一位中医去给张海迪检查身体。替她脱掉衣服,只见她的脊柱已经变成了S形。这还能叫脊柱吗?它怎么能支撑身体呢!脊椎两侧,一条条长长的刀伤疤痕,那是她动四次大手术留下的。医生拿出银针扎着她的皮肉,检查她的知觉。从脚一直往上扎,扎过腹部,扎过心窝。“有感觉吗?”医生问。“没有。”直扎到胸二椎的部位,她才说“有了”。这就是三分之二以上的躯体失去了知觉啊!医生长叹一声:“这是我见到的瘫痪病人中最严重的,她完全是靠精神支撑着。”
郭梅尼和张海迪的感情在这些活动中交流着,关心和理解使两颗心贴得更近了。一天晚上,张海迪掏心地说:“郭阿姨,说老实话,像我这样一个人,躺着吃、躺着喝,没有任何人会谴责我。可那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她说,她要为社会做点事,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郭梅尼采写张海迪以前,全国及山东的报纸,已经大篇幅宣传过张海迪的事迹,但大多数是讲述她以重残之身去做一些好事。怎样再写这个人物呢?郭梅尼在思索:代的青年看的,必须面对80年代的青年。这一代青年刚从“文学、就业等等困难和挫折,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人生之路应该怎样走?
郭梅尼写这篇人物通讯,不是罗列张海迪为群众做了多少好事,而是针对当代青年的思想实际,剖析张海迪人生观的形成,展示她的人生之路。
长篇人物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对这样的一个先进人物,郭梅尼居然敢写她自杀,而且用了很大篇幅,写得那样细致生动。在现实生活中,人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特别是青年人,常常是在不断克服缺点中成长起来的。像张海迪这样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在四处找不到工作,想为人民做点事情却不能办到的情况下,产生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是很自然的,人们不会因此而谴责她。同时,写张海迪战胜悲观情绪,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坚定了自己的人生信念,这对广大青年,特别是从“文革”中走过来的饱经挫折的80年代初的青年,更有针对性。正是作品突破了过去对先进人物报道的老框框,反映了人物的真实面貌,一个经过考验逐渐成长,对生命的意义体验更加深刻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在全国成百上千件报道张海迪事迹的新闻作品中唯一获得全国好新闻奖,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5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