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把思维训练作为培训的核心

在传统的新闻采写培养模式中,基本都是以采写理论体系和技能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但,这完全不符合新闻写作的实际需求。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古人也说“文以载道”。所以,文只是载体,只是手段,而“道”才是目标。如果舍弃了“道”,舍弃了思想,那么再华丽的文采,再完美的技巧,都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个道理很简单,我们现在看公众号的文章,是冲着内容(思想)去的,还是辞采去的?

翻开我们各类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材,能看到的,都是围绕着各类文体的技能讲解。为什么很多人学了新闻专业,却还写不好新闻呢?就是因为这种教育模式中,根本没有思想能力的训练,舍弃了“道”这个根本。

用大家熟悉的武侠小说来打比方,如果说技巧是招式,那么思想就是内力。招式再精巧,没有内功,是成不了高手的。这就是所谓的“一力破十会”。有了内功,即使没有招式技巧,也一样能出人伤人,否则就是华而不实,花拳绣腿。作为文章,就没有人愿意读。为什么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因为无招时,只有内功,只有思维,从而能够见招拆招。而只关注招式的“有招”,没有功力(思想)的支持,只能是花架子。

所以,我们要培养真正的新闻能力,就要死死地抓住“思维能力”这个牛鼻子。新闻的思维能力是什么?包括哪些东西?其实也很简单,新闻并没有专属自己的思维能力,就是普通的共有的思维能力。比如全面思维的能力——不能只听一面之辞,比如辩证思维的能力——一分为二为三为四不走极端化,比如批判思维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权威的认知不一定正确等等。

举个例子,近期看到一个短视频,讲农民工在市场上等了半个月找不到活,大家都在抱怨。有人采访到此为止,他觉得这个采访说明了就业之难,到这里就够了。但对一个优秀的记者来讲,这才是第一步。他会思考为什么,会搜索方方面面的资料,会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认识,最后他可能会得出一个深刻而全面的结论——这既有经济形势的问题,也有农民工自身的问题,比如给钱少了不干,长期的工作不干,束缚自由的工作不干等等。再深入思考下去,农民工为什么会有这种就业认知?又会带出很多东西出来。这样的一篇报道,它传递的不仅是农民工就业难的问题,而是作者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全面深刻的解读,是对解决问题之路的探讨。这样的采写,不需要什么技巧,只要你会全面地思考,辩证地思考,批判地思考,然后把材料理得文通字顺,一段段摆出来,把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写出来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什么技巧,不需要什么华丽的文笔。

新闻难写吗?真的不难。对于重大的事件和突然的变化,你把事件讲清楚就行了,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对于非事件性的新闻,怎么样才能吸引人?靠的是思想,靠的是比大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才是这类新闻的本质。抓不住这个本质,无论你花多少时间去训练各种技巧,都是隔靴搔痒,都是形式主义。

当然,这并不是说基本的格式与文辞就不重要了,它们也重要,但不是核心。它们可以通过很短的时间,通过实践训练就可以解决。还有文学表达方法,都重要,但不能作为核心去强调,因为,这些东西,一是依赖天份,二是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

所以,我们采写学院,培养学生就一定要围绕思维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要把它当成培训工作的重心。所有操作,所有的环节,都要去引导学生全面深刻辩证批判地去思考,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我们的老师是记者,不是科班出身的老师,千万不要受传统的学科思维与教材思维的影响,放开胆子,迈开步子,结合工作经验,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每一个话题,充分利用每一次现场采访,引导学生去想,去思考,去判断。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那我们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是巨大的,是无可比量的,我们就不是简单的新闻采写学院,我们是真正的思维训练学院,我们的价值就会远远高出一般的专业学院。(孙善清)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801.html

(1)
suns的头像suns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3年9月18日 16:56
下一篇 2023年9月19日 07:32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