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中最有价值的文体是什么?最能考验一个新闻记者水平与能力的新闻文体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深度报导。
深度报导的价值不在于报导,而在于“深”。“深”的表现是写出别人没有看到的事实,说出别人想不到的话,而决定这个目标的是思想的深度与高度。
一个新闻事件,其价值与意义,取决于观察者的思想层次。阿Q被苹果砸到脑袋,最多是在踢一脚后骂一句“妈妈的”,而牛顿,却发现了万有引力。这就是人的思维不同带来的价值认知的差距。
《做网红拉动不了经济》这篇稿子就是深度报导。它把鹤岗和淄博放在一起,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事件内在的发展逻辑,得出一个与公众认知完全相反的结论,不管这个结论是否正确,都值得大家思考与借鉴,这就是深度报导的价值与意义。
深度报导的核心是深度,是思想,而不是新闻事件,新闻事件只是为思想服务的,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很多人觉得做新闻很容易,学会几种文体,能够把事件表达清楚,就认为OK了。孰不知,这才是刚刚起步。新闻从业者的天职,不仅要表达表面的真实,更要努力表达事件背后的真实。换言之,真正的新闻学习,从来就不是技的追求,而是对道的探寻。如果你的思想不能比普通人高,那你的报导就不会比普通人的认知更深。
以《我在书院读大学》为例,初读,一些人是看不上它的,以为它普普通通,就是对学生叙述的一个整理,甚至从文采上乏善可陈。但真正做下去,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儿,稿件被编辑一遍遍地打回来,弄得自己心里憋了一团火,甚至对编辑产生一肚皮怨气。
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关键之处,是这个栏目,对没有从事过新闻或者只浅浅从事过新闻的人来讲,有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第一座山是故事化的叙述方式,也就是把总结性的语言转化为还原场景的能力。普通人一般都会说“我学习很努力”,从感染力上来讲,它的表达效果很差,读者无法感受到努力的程度。真正的叙事化描述应该类似这样:“晚上11点宿舍楼锁门。我10点50从实训楼往回走,5分钟洗漱,11点熄灯正好上床。上床后,我就用手机打开B站看‘一秒一词’的视频,加强记忆,每个视频十四五分钟,反复刷两三遍。早上背过,晚上再刷,第二天早上再看一遍,记忆起来效果很好。基本上,我每晚要到12半才能睡觉。毕竟每天都起得很早,有时候实在累了,刷着刷着就睡着了。”(《我要上东林》,《我在书院读大学》兰花卷)
这样的叙述,让读者立即在脑中还原出当时的场景,感受到当时的氛围,这才是成功的叙事模式。所以,在新闻语言中,有一个要求:尽量多用名词与动词,少用形容词与副词。名词与动词是定量的,而形容词与副词是定性的,定性永远比定量难以把握。
事实上,这第一座山就难住了绝大多数人,因为他们不会讲故事,所以,交上来的稿子没有任何表达价值。
然而,即使迈过了这第一座山,马上就会遇到第二座山,这座山更难翻越——它叫“思想”。学生讲了他的成功,讲了他的失败,我们把它们记录下来,就行了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我们首先要对他讲的事儿进行思考——从成长角度看,它有什么价值与意义?如果没有对教育和成长有科学的理解与认知,你是无法评价它的价值与意义的。我经常会问:你写的这一部分,这些事儿,想表达什么?
《我在书院读大学》写过一个学生,他在大一时,经历了一次失败,组织合唱比赛失败了,名次是倒数。他对此印象深刻,终身难忘。而之后,他失去了再一次锻炼的机会,一直到毕业,他都没有再能组织一次合唱比赛。
有些作者在选择学生时,总喜欢推荐优秀的学生,取得了很多、很大成绩的那么种。而在我看来,有些学生优秀,是因为人家本来就很优秀,并不是因为你才优秀,而那些看起来不是很优秀的同学,往往事实上进步很大。盯住这些学生,写出来才更有说服力。
这个大学生活中似乎只有失败可供记忆的学生,引发了我的强烈好奇。作为教育者,我知道,失败与成功,对于成长来讲同样重要,甚至,失败比成功的价值与意义更大。于是,我就关注他失败后的收获以及向别人学习的过程。尽管他到最后,都没有表现出来很优秀的样子,但我觉得,有了反思和学习,他已经成长了很多了。
如果没有对教育和成长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是不可能写出具有深度的读大学的稿子的,因为,你很难提炼升华出平凡细节中蕴含的价值与意义。
事实上,有很多新闻从业者,之所以写不出有深度的报导,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积累不够。
当然,这并不是说深度报导必须要等到头发秃了胡子白了才能写出来。还有一个简易的靠“打激素”来提升思想水平的方式。这个激素就是对别人思想的“批”与“判”。对一个人物或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报导之前,大量阅读相关的资料,学习领会别人的思想,然后用一种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们,最终形成自己的认识,然后根据自己的认识来组织材料,构建逻辑体系,这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但这个办法很多人不稀罕用。对于一些想要写《我在书院读大学》的学生,甚至有些老师,我都建议他们认真读几篇已经发表的栏目文章,然后再动笔。目前已经发表的作品中,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生成长类型,大家初学写作,完全可以照着葫芦画葫芦,画几个以后,自己就可以尝试着画瓢,然后再去创新,再去画冬瓜、茄子什么的。但事实上,我发现,鲜有人这样去做,不知是不愿意学,还是自己觉得自己的水平不需要学习了,反正追问下去,极少有人能对这个栏目的写作特点总结出个一二三四来。你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写,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来?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