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现新闻》读书笔记(1)

编者按:笔者一直认为,新闻的根基是思想。没有思想,就写不出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所以,笔者提倡,思维训练是新闻培训的根,而写作技巧则是枝叶。新闻学习,当固本为先,枝叶次之。恰好2024年,笔者利用寒假的时间,阅读了潘林堂先生著的《怎么发现新闻》一书,甚有共鸣。现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将心得陆续整理出来,供老师和学生们参考。

1.什么是新闻报道的“真实”

真正的新闻不是就事写事,而是在透视、理解“真实”之后的报道。它不仅讲述一个事件,而且要解释这件事的本质(内在规律)、背景、与其他事件的联系、影响以及报道意图。

比如说我们采访《我在书院读大学》时,遇到了一个同学与其他同学闹矛盾的材料,我们不仅要写清楚事件的来笼去脉(细节),还要写出产生的矛盾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是沟通方式的问题,还是认知角度的问题),这个矛盾表现了这个同学哪方面的问题?这件事儿在周围有没有产生影响?是何种影响?老师与同学有没有介入?他们的介入对这位同学产生了什么影响?矛盾发生后这个同学有没有深刻的认识与反思?对他个人的成长有什么影响?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位同学有没有有意识地去改进自己的性格或方式,是怎么改的?这件事儿有没有教育与成长方面的普遍意义?

如果用这么多问题全方位地了解了事件,我们就可以把事件的“真实”全方位地讲清楚。这才是新闻价值的发现。我们把这些发现与事件叙述揉在一起,写出来的东西就很生动,很吸引人。

2.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发现的能力

对新闻记者讲,最重要的,不是文笔。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编辑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功夫不强仍然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美国学者弗克兰也说:“对一名新闻记者来说,如果说他首先需要的是写作能力,那么他更需要的是找到新闻的能力,是对新闻材料进行分析理解并找出一个能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法的能力。”

对于记者来讲,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发现能力,新闻的伟力不在于华丽的词藻,而是事实本身的传播价值,因而,记者的最重要的,就是敏锐地感觉到客观事实诸各价值表现中最能吸引公众 注意力的侧面的能力。没有敏锐的发现能力,干记者不会有出息。

其实,延伸一下看,任何一个行业,都依赖发现能力。有了发现能力,你才能发现世界和社会的问题,才能分清清重缓急,才能抓住要点和重要,这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的一步。我们常说的,干工作要干到点子上,这就依赖于发现能力。

在《我在书院读大学》和《商道故事》的采写中,可能被采访对象会说很多材料和故事,这些故事有没有价值?记者要快速作出判断,然后抓住最有价值的,深入地挖下去,把每滴汁水都榨尽。

比如,我们知道,《商道故事》,不仅要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讲“道”。可能他讲的很多情节很有趣,但不一定都具备商道的价值。这需要我们判断发现,哪些故事具有“道”的价值——当然,这个判断能力培养起来并不容易,首先要对商业的运行基本规律有所了解。他可能会讲创业的时候有多艰苦,也可能会讲到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他的困难或者说秉持顾客至上的困难,那么,这些情节中,无疑是后者更有价值。

在《宋源源:从85分起步》一文中,编辑修改时,就一直在想,它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是表达一个学生在移通如何学习拍摄,那就太浅了。联想到她的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编者就想,她的摄影与普通同学不同,不仅是爱好,所以,如果停留在完满活动提升素质这个层面,还是不够的。她的提升,证明了通过活动锻炼,是能快速提升专业水平的。所以,在最后,加了这么几句话:“也可能与我的专业有关,回顾这些收获,我对学习就有了和别人不一样的认识。我觉得,如果没有这些活动,我的专业学习水平肯定高不到哪里去,因为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我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绝好的锻炼平台。”。文章推荐给董事长后,果然,他迅速看到了这一段文字,并把它摘录下来,重点推荐。也就是说,这段话,就是这篇文章的新闻价值所在,前面说得再好,也只是为它作证明的。

3.新闻首先要研究公众兴趣

“新闻发现最关键的环节是,敏锐地感受客观事实诸种价值表现中最能吸引公众注意力的侧面。”

也就是说,发现新闻,既要全面、深入分析事件本身的价值,又要研究公众的兴趣,从而找出共性的东西出来。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记者从自身出发,去评价新闻价值,自说自唱,不能和读者共振。

任何一个行业都依赖价值发现能力,所以,我们培养的不是新闻记者,我们要培养的具备发现价值能力的人。

工作中,常听说有些领导说,谁谁不会写稿子,谁谁会写稿子。其实,仔细分析,会写稿子的人,未必是词藻句见长,而是能写出受众(领导)心中的思想。

什么叫文笔好?文笔好,可能和普通人理解的文字表达能力强不是一回事儿,应该是既具备发现价值共振的能力,又具备把共振的价值表达出来。让莫言去写公文,一定写不过政府机关的文字秘书。其中,作家缺少的就是这种价值发现的能力,而不是表达能力。

所以,新闻学习,最重要的不是表达能力,而是价值发现能力。而支撑价值发现能力的,则是思维能力。所以,新闻能力的根本内核是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基于表达的形象思维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在新闻行业,很多工科人士能干得风声水起的原因所在。

由此延伸,宣传比新闻走得更远,它要在主体、客体和受众三者间找到共振点,即主体想要表达的价值、事件本身的价值和受众感兴趣的价值要趋同,有时要先从事件中找出最符合主体需要的价值,然后再去与受众价值去匹配。农夫山泉: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公众厌恶污染渴望绿色,产品来自深湖。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被刺,华盛顿邮报从众多照片中选了一张,内容是里根中枪后,被保镖架上汽车,双腿虽进了车门,但上半身还在车门外,并昂着头。要表达的潜台词:总统遇刺,但很坚强,没有倒下。

甚至,还有时候,事件价值与受众价值,要受制于主体的价值表达,甚至,为了表达主体价值,还要人为地为产品赋予一个价值,比如益达口香糖的爱情故事。

 

发布者:suns,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donews.tskjxy.edu.cn/5949.html

(0)
suns的头像suns泰山科技学院
上一篇 2024年2月8日 17:08
下一篇 2024年2月18日 10:27

相关推荐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我在书院
读大学
我在书院<br />读大学
返回顶部